教师应该知道的基础教育常识有哪些
在教育的世界中忙碌多年,一抬头,发现最应该坚守的还是那些最初的常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应该知道的基础教育常识,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常识:每个阶段各有特殊的生命价值
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况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长”。
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如果中国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按长辈们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众所周知的不正确的事,不能有自由的思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创造性吗?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个阶段“达标”才算“教得好”?
教育不是办奥运,教学更不是团体操,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
基础教育常识:少别只顾“教”,却忘了“学”
“少上一节课当真有什么不得了的后果?”我在学校提出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老师同意我的判断,甚至有人认为“少上20节也不一定会出问题”。
曾有个班,对某科教师的教学反映很不好,这个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教参读,作业不批不改不讲评,教学评估,这名任课老师平均分“不及格”。但这个班考试成绩却并不差。学生毕业参加学校的调研会,直言不讳,说:“考得不错,是靠同学们努力;也许是指望不上老师了,所以我们班的自学能力比较强。”
这个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不能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学,但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未必靠教师,也未必依赖课堂。目前中小学“重教轻学”倾向很严重,一是对教师要求过高,百般挑剔,二是课时过多,忽略了“学”。在教师职业水准不高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会出现困难;而教师力能胜任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也会缺乏主动性,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
基础教育常识:做学生的精神导师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特别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人物在身边。这个标杆式的人未必是历史名人,或媒体宣传的英模人物,而是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人。父母作为亲人,有时起不到那样的作用,或者达不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于是他会在社会上找寻。学校是他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学养高的老师,有精神感召力的学长,都有可能成为他景仰的人。
他需要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灵魂的导师。在他心目中,这个人真诚可靠,像他背后的一座大山;这个人富有经验,总能在他最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灯……
基础教育常识:别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小贩”
甲老师说:“我这门课,就是靠多做题,熟能生巧。上届高三,某某中学做了一万多题,高考卷上果然有三道题基本一样,所以一定不要怕做题……”
乙老师说:“我这门课,就是靠背,你背个滚瓜烂熟,考试不会吃亏的。”
丙老师说:“我上课说的话,凡是说了两遍的,都要记下来,考试基本就考这些……”
我感到困惑:教师课堂上这样介绍自己的教学,学生怎么可能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任课老师不向学生介绍学科内涵,不介绍学科史,不介绍学习过程的不可知与趣味,而是用“好处”引诱学生,或是用考试恐吓学生,这样宣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很多教师就这样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小贩”,每天辛辛苦苦地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他埋怨学生不爱学习,却不去思考究竟是谁“高速度、高效率”地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常识:给学生留点自己的时间
如果学生“不在状态”,不必强求他在课堂“学会”,他可能在课后“悟”出来。如果教师总是不放心,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向学生重复,不但低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晚自修是学生自学时间,每天有这样两三个小时,学生能做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课堂教学是同一要求,在课外,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发展个性化学习。现在很多中学生的晚自修被“统”起来了,集中在学校,由教师看管;更难以理喻的,是晚上也上课。
问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学生白天上课已经很疲劳,为什么还要安排“上晚课”?校长说,是应家长要求开设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利益,提高升入高中名校的比率。学校觉得不妥,老师们也不愿意,家长不断上访,教育局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这个“上晚课”,于是立刻形成风气,所以该市才有晚上九点半交通“夜高峰”堵车的怪现象。——学校的教学要听从家长的安排,这种荒.唐事,不知为什么,整个学校没有不同意见。
基础教育常识:培养学生的爱好很重要
有个学生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让我感到惊讶。校园里不是每种植物都有说明牌,那这位学生是怎样弄清植物名称的呢?他为什么会想到去弄清,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了知识呢?听生物教师谈起,他能记住的“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并非教科书知识,考试也从未涉及,这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在应试教育下,“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名称的文科学生,太少。
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他用自己的时间去解惑,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从这个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比教科书更有用。
基础教育常识:让一丝不苟成为习惯
上课时,我拿出几本学生练习册,让大家看质量问题,书脊封胶不牢,散开了。学生说,质量问题多呢,某科教科书有脱页,新水笔才用了一小截就不流利,面包袋上的保质期随便印,食堂饭菜规格不统一……我和学生一起感慨,如果每个人都认真一些,何至于有这些问题。“小事”,可以看出习惯和品质;只有让一丝不苟成为习惯,“品质”才能融化在生活中。
下一周的作业,绝大部分学生做得很认真,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那种走上社会就鬼混胡来的人。
基础教育常识:教师需要知道学生的世界观
庸俗的价值观使一些青年学生过早社会化。
1984年,一次上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讲到刘和珍不顾生病去参加请愿,有个男生脱口而出“找死啊”,举座愕然——课堂上有这样的学生,让我“出离愤怒”。三年后再次教到这儿,我心里暗想:这回不至于了吧。没想到课堂的历史悲剧竟然重演,又有个男生说了句“找死啊”!我不得不停下来,讲了三年前的“一模一样”,而现在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生气了,因为这样的现实,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教育不能培养“无恶意的闲人”。
学生人在课堂,身后有个影响他的“社会”。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和亲友共处时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也许教师需要知道。
现在他到了课堂上,我未必能改造他,甚至对他也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但我有责任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活着,有人用生命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
基础教育常识: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之乐
在学校里,你也能看到那些沉静的,“我和谁也不争”的学生.他们爱的是“学”,而不是“比”和“争”。争强好胜的学生,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无聊的争夺。一些教师没有智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之美,却试图诱导学生“你追我赶”以制造个人教学“实绩”。我总是担心“金牌争夺战”被移用到教育界来。学校可不是斗兽场。
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校运动会,跑3000米,到了最后两圈,学生、老师站在跑道边,齐声高喊:“加油!加油!”我站在跑道另一处,对每个跑过的学生喊的是“慢慢跑,听我的,慢慢跑”。有老师学生不理解,问:“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也没有。学生健康重要,明明已经精疲力竭了,当然要放慢速度,“加”什么“油”?难道他是一台机器?我不会让学生这样去拼命,来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增加一行字。
基础教育常识:教师应该少一点功利意识
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有教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考不到的,可以不看”、“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如果总是和儿童谈“利”,他会丧失学习的趣味。无梦的儿童,没有朋友,只有对手;没有合作,只有竞争;没有高尚的追求,只有利益;没有快乐,只有“成功”……
教学中能不能少一点功利意识呢?这一代教师的目光能不能看得稍微远一些呢?
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教育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成功”,其过程必将印上“利益”的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