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世界上最长命的东西是什么

世界上最长命的东西是什么

时间: 巩诗754 分享

世界上最长命的东西是什么

   这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是什么?乌龟吗?不不不,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寿命必乌龟还长,那就是拥有“不死之身”的灯塔水母。灯塔水母为什么能拥有不死之身呢?接下来让学习啦小编带大家走进“不死之身”灯塔水母的世界。

  日前,有科学家宣布,一种被称为“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的微型海洋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唯一拥有不死之身的生物,这些水母通过细胞转化几乎无限期的存活下去,而科学家也几乎无法判断单个灯塔水母到底存活了多久。

  灯塔水母的特征

  灯塔水母直径约4-5毫米,是一种小型水母。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因而得名。灯塔水母呈钟型,伞形身体的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幼虫的外侧只有8条触手,成熟后能够达到80-90条。触手的内侧有眼点,亦呈现鲜艳的红色。

  灯塔水母在胃里以及外伞中生出受精卵,并孵化出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浮浪幼虫在物体上着生并且形成水螅体。水螅体在基质上长出螅根(hydrorhiza),伸出螅茎(hydrocaulus)。其尖端形成水螅体(hydranth)。水螅体呈圆筒形,侧面有少量触手。水螅体形成约两天后,水母幼虫个体便脱离固着点。水母幼虫经过数星期成熟。成熟所要的时间根据水温而变化。在20℃下需要25-30天,22℃下需要18-22天。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成熟的个体经过收缩触手、外伞反转、体型缩小等步骤,能够重新在物体上着生,成为水螅体。能够反转生活史的这种能力在动物界极为稀有,也让灯塔水母免于老死。根据报告显示,在获得有性生殖能力之前,朝着动物胚胎发生生长的个体再度回到未成熟状态的后生动物只有灯塔水母和Laodicea undulata。这被称作细胞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两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死(的水母)”。不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

  “灯塔水母”属于水螅虫纲,是一种主要以更小微生物为主要食物的捕食性生物,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多生活在热带海域。科学家们强调说,“灯塔水母”是目前唯一发现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的幼虫阶段的生物。

  灯塔水母无死亡数据

  据一位长期从事“灯塔水母”研究的科学家介绍,他观察了大约4000条“灯塔水母”,结果显示,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因自身原因死亡过一条。

  有研究人员认为,“灯塔水母”的“返老还童”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的转分化过程实现的。灯塔水母成体变幼体的过程,是把体细胞转变成了功能强大的干细胞,转变来的干细胞有些类似于胚胎细胞,可以重新分裂出全新的组织或生命。

  灯塔水母最开始是在加勒比海被发现的,由于繁殖过程中个体不会减少,数量迅速增多,扩散到所有的海洋。史密森尼热带海洋研究所的米格列塔(音)博士表示:“全世界正在遭受无声的侵犯”。该报称,灯塔水母长生不老的秘诀在于细胞的分化过程,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准确的原因。

  长生不老已不再是天方夜谭!科学家发现,一种名叫“灯塔水母”的海洋生物,天生具有“返老还童”的能力,或许是世界上唯一不会死亡的生物。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般的水母通常会在繁殖下一代后死亡,但有一种水母在达到性成熟阶段之后,又会重新回到年轻阶段,开始另一次生命。这种能使自己返老还童的神奇生物,叫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

  灯塔水母在热带海域生存,不过科学家相信,它们会随着被排放到港口的船舶压载水散布到世界各地。

  灯塔水母究竟是如何逆转老化过程的?这是海洋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正在重点研究的课题。科学家们认为,灯塔水母“返老还童”是通过细胞的转分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从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这种细胞功能的转化,通常会在器官再生的情况下出现,然而,对于灯塔水母来说,这个过程似乎是其生命周期中的常态。

  灯塔水母长生不老的秘密,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发掘。

  如果把一个灯塔水母切开,它能在24小时内变成两条水蛭虫,72小时后长出触角。就算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细胞完整,也可以变成一条水蛭虫,重新开始生命。可以这样理解--灯塔水母的生命是没有终结的。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在死前回到了生命的开端,重新演绎了自己的生长、发育。

  灯塔水母之所以可以永生,是因为它有再生基因。而这种基因人类也有,只是不活跃,或说休眠了。而再生基因类似于干细胞,现代医学把寻找干细胞比做寻找圣杯。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增殖、自我修复、大量制造及分化后代能力的细胞。再生和更新,对治疗人体坏死或病变的组织,对付老化都是深远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可望被应用于治疗癌症、帕金森氏症、中风、心脏...如果可以成功利用这种再生基因,就避开了胚胎干细胞所带来的道德问题。

  下面的是质疑————

  2012年10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徐润林教授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后,对上述实验提出了质疑。

  徐教授指出,光靠这个实验结果事实上并不能推断灯塔水母具备“逆生长”的能力。“因为很多实验研究的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些条件的改变也不像实验室里那样剧烈,因此我们不能将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简单地下结论。其实,就灯塔水母这个例子,也只能反映出它具有一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因而,可以这样说,灯塔水母在一般条件下仍会死亡,其 “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

  灯塔水母。曾有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转化诱导实验,使灯塔水母在水母型阶段“逆转”到水螅型阶段,但这是有条件的“人为性”转化,并且只能转化一次,因此并不具备代表性。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长生不老”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于是,近几年来,一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海洋生物——灯塔水母,由于被认为拥有“返老还童”的能力,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然而,记者在走访动物学专家后发现,灯塔水母在正常的环境和条件下其实无法“逃避”死亡的自然规律,其“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多年前一个缺乏严谨数据支持的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所谓“永生”,极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永生”灯塔水母全球热捧

  在2010年,Ma & Yang在其发表在网络刊物《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绍灯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将其称为“不会死亡的动物”。文章称,灯塔水母只有5毫米长, 可以从成熟期阶段“轮回”到幼年的水螅状态重新生长,这样它便拥有没有界限的生命。由于拥有这样的特殊能力,灯塔水母从原来的栖息地加勒比海,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并出现在大西洋的另一侧——巴拿马地区。研究者们相信,灯塔水母是通过依附在大船船底,“畅游”了彼此交汇的大洋。

  正是灯塔水母这种令人嫉妒的“特殊能力”,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全球读者和网民们的极大兴趣。此报道一出,加上部分媒体的炒作,一些网友推波助澜的跟帖,导致了在我国网络上出现了很热闹的关于灯塔水母“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讨论。这看似奇妙的生命演变过程,关于它的记录是否真实且具备科学性?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出发,为我们揭开灯塔水母的“真面目”。

  灯塔水母或与普通水母无异

  “逆生长”也许是美丽的误会

  说起水母,不少人或许都认得它们的“样子”,但是对于它们的生命形态,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家熟悉的是它们在水中如八爪鱼般飘逸的“水母型”模样,却不知道它们还有另一种样子——长得像珊瑚虫一般的“水螅型”。

  徐教授向记者介绍,我们这里所说的“水母”其实是动物界刺胞动物门的成员,该动物门主要有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海蜇和各种珊瑚是我们最熟悉的刺胞动物。多数刺胞动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两个基本的形态阶段:一个是水螅型,一个是水母型。“在刺胞动物一个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一个无性生殖的水螅型阶段和一个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交替出现的。在学术上,动物生活史中具有这种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为世代交替。一般来讲,一种动物的生活史具有种的特异性,且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他说。对于低等生物而言,这是一种细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仅是灯塔水母,所有种类的水母都具备这种能力。

  在徐教授看来,灯塔水母与普通水母其实并无太大区别。他介绍,我们这里说的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McCrady于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灯塔水母属的一个成员,该属还包括另外9个物种。我国有记载的是灯塔水母和短柄灯塔水母。“一般意义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动物的水母型阶段,根据这样的界定,普遍意义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纲的大多数种类和钵水母纲的全部种类,其已知种类超过3000种。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水母型仅是刺胞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环节,故不同的种类,其水母型占总生活史时间的比例差异极大。”

  需要弄清楚的是,刺胞动物的不同形态期(水螅型和水母型)并不具有幼年、成熟的区别,只有生活史中哪个阶段占较多时间比例的差异。有些种类的水螅型阶段短,我们常看到的是其水母型;反之,有些种类的水母型阶段很短或没有,因而我们通常就只看到其水螅型。“也许是对此特点的不了解,才引起了不少关于对水母‘返老还童’说法的误解。”

  误会从何而来?

  或因一个缺乏严谨数据支持的实验

  无可否认,对于我们而言,拥有“返老还童”能力的灯塔水母是个很美好的“传说”,我们都希望它是真实的,或许哪天还能“仿效”其特殊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人类自身。然而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实验过程其实存在不少漏洞。

  徐教授表示,按照现代的科学观点,生物体由生到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网络上对灯塔水母这种“逆生长”现象炒得很热,有些还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如果这种现象存在,就彻底推翻了原来我们所了解的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也推翻了唯物主义基本教义。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其来龙去脉,我们就必须回到有关研究者的原始报道上。

  “早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关于刺胞动物的研究,而真正发现这类动物有形态的变化是在差不多100年前,由德国人发现的。后来陆续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总的来说非常少。”徐教授说。1950年曾有学者在美国《芝加哥杂志》上发表过有关灯塔水母胚胎发育的系统研究文章。沉寂了若干年之后,1992年,德国研究者做了一个关于灯塔水母属动物两种形态的转化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只是以“饥饿”为前提条件,文章篇幅也很短。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1996年。当时,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对4000只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母型灯塔水母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诱导试验,这些环境条件包括:(1)饥饿;(2)突然改变水温(升高或降低);(3)降低盐度;(4)机械损伤。结果显示,在人为改变的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灯塔水母均出现了水母型转化为水螅型的现象,但转化过程随水母型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异。这就是该研究的全部结果。

  “非常遗憾的是这篇研究论文存在着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在方法学上明显有缺陷。”徐教授说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Nature and Science》刊物并非学术界熟悉的著名的《Nature》和《Science》。对于这个实验,徐教授提出自己的三点质疑:

  1.实验方式:实验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2.环境条件改变的定量:水温和盐度的改变是如何进行的?在多长时间内改变?机械损伤的程度如何?这一系列的试验持续了多久?各种人为条件下进行了多少个轮回的转化?

  3.最致命的关键点:作者在该文中没有非常明确地指出上述的这些现象均是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前提下获得的,而且非常武断地在文章摘要部分说灯塔水母是一种不会死亡的动物(具有避免死亡的机制和能力)。

  形态转换不能无限循环

  灯塔水母实际亦会“死” 对于实验结果所说的灯塔水母拥有“逆生长”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质疑——假设灯塔水母是长生不老的,它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姑且认可它是从成年转变为幼年状态,那么其生命状态应该从变为成年之后,能够再度转变为幼年,这才叫做“长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仅仅转换了一次,就不可以称之为“长生不老”。

  也就是说,“长生不老”应该不只是一个循环,而掌握的有关灯塔水母的实验研究文献中都没有清楚交代这一点。因此,徐教授认为,并不能将灯塔水母两种生命形态成功转换一次的现象,武断地认作是“长生不老”。

  徐教授则这样解释:“低等动物的自我修复或再生能力是较普遍的,也有很多种方式。等级越低,这种能力就越强。例如扁形动物的涡虫,通过切割手术,会长出很多奇怪的样子;蚯蚓被剪掉一小部分后,会以再生的方式重新长出来。而在我们认为的高等动物身上,这种能力就下降或消失了,如果人类缺了一条手臂,再长出一条来是不可能的……低等动物的自我修复机制与目前学术界很关注的脊椎动物干细胞机能研发实验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根源在哪里,目前尚不清楚。”

366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