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长的越岭隧道
世界上最长的隧道,中国挖了16年,国家为何要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呢,一起来看看这隧道的真实面貌。
乌鞘岭隧道
隧道的简介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作用任何方法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的洞室。”而山岭地区,公路从一个水系进入另一个水系要翻越其间的分水岭。为缩短里程,克服高度或地形障碍,往往要设置隧道,这种隧道称为越岭隧道。
乌鞘岭特长隧道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20.05公里。于2006年8月23日上午实现双线开通,兰新铁路兰武段(兰州西至武威南)新增二线铁路全面建成,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被消除,连云港至乌鲁木齐3651公里间全部实现双线通车。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地质乌鞘岭隧道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隧道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伏地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隧道预计最大涌水量为9621.81m ,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隧道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洞身不同的地质情况和特殊施工环境,设计了各型衬砌结构类型供施工选用,针对性较强。结构安全度根据有关单位的意见,相对一般结构设计留有较多的余地。
施工
乌鞘岭共8个施工单位参与施工,分别为中铁一、二、五、隧道局和中铁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局,各单位对该隧道的施工相当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该隧道的施工现状反映了中国现在钻爆法施工的真实情况。
乌鞘岭隧道“咽喉”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的F7断层于2005年3月18日顺利贯通。2006年8月23日上午实现双线开通。
意义
甘肃省省长陆浩指出:兰武二线和乌鞘岭特长隧道工程是甘肃人民渴盼已久的工程,也是西北人民的致富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对于加快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沿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沿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顾全大局,以主人翁的的姿态,想铁路之所想,急工程之所急,一路绿灯,全力以赴配合铁路部门的工作,积极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竭尽全力支持武二线和乌鞘岭隧道工程建设。
兰新铁路兰武段是中国铁路网“八纵八横”中最主要的“一横”——陆桥通道的组成部分,也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段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亚欧大陆桥陆桥通道连云港至乌鲁木齐之间仅剩的一段单线铁路当前的运输能力,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修建于天堑乌鞘岭的盘山铁路,因线路爬行坡度大,弯多、坡陡、路况差,严重制约了列车运行速度;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全面实施,乌鞘岭交通梗阻的现状成了制约中西部经济腾飞的“瓶颈”。
兰武二线及乌鞘岭隧道的建设,对提高陆桥通道客货运输能力、加快西部开发、促进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物资交流以及沿线经济发展、民族安定团结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是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通往内地的主要铁路通道和西北铁路网发展的主骨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依托。
乌鞘岭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而隧道工期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质量标准之高,在中国铁路长大隧道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隧道建设工程专家称为兰武二线“咽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