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战舰
二战中有不少著名的军事载具,其中战舰这部分被很多军事迷津津乐道。在二战中最大的战舰当属大和号无疑,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大和号的详细情况。
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
建造背景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4艘大和级战列舰。一号舰“大和”号(Yamato)1937年11月4日开工,二号舰“武藏”号(Musashi)1938年3月29日开工。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美国于1938年就隐约知道了日本新建战列舰的企图,但直到1942年才首次拍摄到大和舰的真面目,据当时测算,大和舰排水量约6万吨,远远超过此前估计)。当时一般日本国民几乎不知道日本建造了如此强大的战舰。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110号舰)“信浓”号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建造,1940年5月4日开工,1941年12月暂停,于1942年在建造中建成50%时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厚装甲的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大和级战舰的命名有一种说法,即以日本首都所在地的古国名命名,日本旧时首都为奈良,属于大和国;当时首都为东京,属于武藏国,预备首都松代,属于信浓国。
性能数据
大和级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
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 由于主机功率并不高,所以日本专家当年为了提高动力的利用效率,设计了40种船模进行论证,最终确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效能更明显。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依阿华”级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是“依阿华”级由于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只好采用平直的舯部舷墙。
主炮
大和号战列舰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为隐瞒其真实口径命名为“九四式四十厘米炮”。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火炮炮身长21.3米,三联装炮塔总重1720吨,炮身重165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的总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460炮俯仰角+45°—-5°,填弹角度固定为+3°。火炮俯仰和炮塔转动均由液压驱动,俯仰速率8°/秒,炮塔旋转一周需3分钟。炮弹装填为半自动机械化装弹机,扬弹速度10发/分钟,但是射速只有1.8发/分钟。单管火炮寿命200-250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