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最大的贸易国的市场份额和排名
2017年中国最大的贸易国的市场份额和排名
2017年中国仍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出口市场份额升至13.4%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2015年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2015年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沈丹阳表示,2015年中国出口情况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据WTO统计,2015年1月至11月,美国(-6.8%)、德国(-11.2%)、日本(-9.4%)、印度(-17.5%)、南非(-9.5%)等国出口均为负增长,比中国出口降幅(-2.5%)高。
发言人继续称,2015年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升至约13.4%,比2014年提高1%。2015年1-11月中国进出口比美国多556亿美元,其中出口多6672亿
2017年全球最大贸易国排名
从1980-2011年,全球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同期全球贸易增长率为7.3%,是前者的2.5倍;2012年以后,连续4年贸易增长率跌到GDP增长率之下。回顾1980-2011年的全球贸易数据,30年间曾7次出现贸易增速低于GDP增速的情况。然而,除80年代初的连续3年低迷之外,其余各次的持续时间均仅限于当年,且其后均伴有明显的贸易回弹。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球贸易出现了降幅达13.6%的负增长,其严重程度仅次于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由此可见,全球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是贸易核心国发生了变化。在2012年之前,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2000年美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占比达到15.48%,比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的7.96%和第三大贸易国日本的6.51%之和还要多;美国也一直是全球最多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在2000年有47个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核心国地位显而易见!但是,2013年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的位置被中国所取代,2015年全球三大贸易国依次变为中国、美国、德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分别为11.9%、11.5%、7.2%,三国也各自成为24、21、21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美国核心”的全球贸易旧结构已经被中国、美国、德国三足鼎立的新结构所取代。
此外,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全球贸易正越来越体现为北美价值链、欧洲价值链、亚洲价值链的区块结构。下图所描述的分别是前占全球贸易的80%以上的30大贸易国(地区)在1995年和2014年的贸易依存网络。图中,各国(地区)与其最大贸易伙伴以直线相连,粗体黑线则代表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全球贸易依存网络
从这一贸易网络的演变中可发现,全球贸易正在更多地体现出区域贸易的特征。在1995年,亚洲各国(地区)大部分以日本(JPN)为最大贸易伙伴,欧洲国家大多以德国(DEU)为最大贸易伙伴,北美、南美的几大贸易国则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欧洲价值链已经显现,而亚洲贸易大国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都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亚洲价值链的态势尚不明显,所体现的更多是美国全球价值链在亚洲的分工。
全球贸易网络的基本结构在这17年间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首先,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贸易“核心”已由日本转变中国,且中国的核心地位更为明晰、稳固;其次,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主要贸易国,都转而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依然以美国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贸易对美国的依赖正逐步减弱,在全球贸易网络中,亚洲价值链的态势更加明显。以美国、德国、中国为核心的北美、欧洲、亚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从这一贸易网络的演变中可发现,全球贸易正在更多地体现出区域贸易的特征。在1995年,亚洲各国(地区)大部分以日本(JPN)为最大贸易伙伴,欧洲国家大多以德国(DEU)为最大贸易伙伴,北美、南美的几大贸易国则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欧洲价值链已经显现,而亚洲贸易大国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都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亚洲价值链的态势尚不明显,所体现的更多是美国全球价值链在亚洲的分工。
小编认为,全球贸易网络的基本结构在这17年间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首先,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贸易“核心”已由日本转变中国,且中国的核心地位更为明晰、稳固;其次,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主要贸易国,都转而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依然以美国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贸易对美国的依赖正逐步减弱,在全球贸易网络中,亚洲价值链的态势更加明显。以美国、德国、中国为核心的北美、欧洲、亚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贸易增速的减缓实际上反映了这种结构的变化。美、德、日、英、法等国在1980-2011年的平均货物贸易增长率分别为6.8%,6.6%,6.0%,5.5%,5.5%。而在同一时期,贸易出现高速增长的国家主要包括越南16.8%,中国15.9%,印度11.9%,泰国11.4%,韩国11.2%等。印度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垂直转移,而越南、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高速增长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
综合来看,从1995年到2012年之前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由亚洲国家、新兴经济体、资源国家推动,源于四个因素:第一,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进入世界生产和分工体系。第二,以集装箱技术、交通运输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贸易成本的大幅下降。第三,贸易制度成本的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关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关税从平均45%以上降到本世纪的15%以下,而WTO的成立,以及全球200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更使得大量的区域内关税降至为零。第四,全球生产垂直化分工所推动的中间品贸易的迅速增长。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中国都是决定的力量,因而成为这一时期全球贸易快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一,中国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世界生产体系;第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交通运输技术及基础实施条件的突飞猛进迅速地降低中国的贸易技术成本;第三,中国进入WTO之后的贸易制度成本也大幅下降;第四,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制造加工业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推动了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四个因素推动了全球贸易从“美国核心”到“中、美、德三足鼎立”,从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到北美、欧洲、亚洲的区域价值链这两大结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国家、亚洲国家的贸易高速增长正向发达国家的相对平缓的贸易增长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