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岛
世界上最大岛
北亚美利加洲,简称北美洲。 位置: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想知世界上最大岛是什么吗?下面让小编告诉你,请认真浏览哦哦。
格陵兰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大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全岛约4/5的面积在北极圈以内。海岸线长4.4万公里。年平均气温在0 ℃以下,最低可达-70 ℃。世界上最大的岛是格陵兰岛,在北美洲北部 世界上最大的岛群由印度尼西亚13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称为马来群岛
格陵兰——“绿色陆地”的由来
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介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面积达217万多平方千米,相当于其宗主国丹麦领土的50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有84%的地区被重重冰山和道道冰川覆盖着,这里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原,都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但是它的名字却十分美丽动人。“格陵兰(Greenland)”的英文之意是“绿色陆地”,追溯其由来有着这样一个典故:据古代北欧传统记载,公元982年,挪威有一个海盗,叫埃里克·德雷德,他从冰岛出发,独驾扁舟,远涉重洋、在浪迹天涯中发现格陵兰南部一个小山谷里、有一片方圆不到一平方千米的水草地,于是他回到冰岛就大肆宣扬他发现了一块“绿色陆地”。由此,这“绿色陆地”就作为世界第一大岛的名称流传至今。
“格陵兰岛”与其名称极不相称,这里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严酷,一年四季、风暴凛冽,冰雪难以消融,岛上的降水也以降雪为主,格陵兰岛只是在周围沿海地区有一条狭窄地带没有冰雪,属无冰区,最大的无冰区不是在气候较温和的南部和西部,而是在气候酷寒的北部佩里兰德地区,那里气候干旱,雨量稀少,风暴怒吼,到处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有“北极撒哈拉”之称。
岛上的植物非常稀少。绝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只是在气候较温和湿润的西部和南部,生长一些极低等的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在东南部的一些深山峡谷中,有少量的灌木丛和草地可供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放牧。南部的一个深谷中生长着寥寥无几高不过四五米的白桦树和柳树,被称为格陵兰唯一的“森林”。
格陵兰并不是开天辟地就是如此酷寒的,据考证,远古时代,格陵兰和北冰洋地区气候非常温和湿润,那时,岛上树繁叶茂,群莺乱飞,呈现一派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那时的格陵兰可谓是一片真正的“绿色陆地”。现在,人们在这一地区覆盖着冰块的海岸峭壁上,还时常发现热带和亚热带的动植物遗骸,如犀牛、野马以及银杏树等,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只是经过大约1000万年的变迁,才变成如今这样严寒的气候。随着地球的日益变暖和大陆飘移,可以预见,在地球下一个温暖期,格陵兰真的会变成一块阳光灿烂、满岛春色的“绿色陆地”,重返昔日的光彩。
格陵兰岛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大部分面积(84%)被冰雪覆盖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兰岛所含有的冰雪总量为30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4%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在格陵兰岛那深广无边的白色寒冷世界里,降雪无法融化,于是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新雪轻松柔软,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实际上,新雪直接飘落冰面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常年狂风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风中飞舞碰撞,渐渐磨去棱角,变成水泥粉一样的积雪,随风掉落在冰面,形成风积雪。风积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渐渐变成由细小雪晶粒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时,雪晶体互相融合,雪晶体颗粒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或称新冰,新冰的密度达到每立方米820公斤。当埋藏深度超过1200米时,巨大的压力使新冰中的气泡消失,气体分子进入冰晶格,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最大直径可达10厘米),最终形成蓝色的坚硬老冰,也叫做蓝冰。被覆盖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蓝冰,构成大陆冰盖的主体。而且,越是深层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据估计,格陵兰冰盖最深处冰层的年龄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100万年以上。
格陵兰在它的官方语言丹麦语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Grønland)。这块千里冰冻、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据书记载,约在公元982年,有一个叫“红发”埃里克的诺曼人,他的伙伴从冰岛出发,去寻找新大陆,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大岛。经过两个夏季的考察,终于在该岛西南沿海地段找到了几片平坦之地。这几片平坦的沿海土地在地形上可防御北极寒风的袭击,而且在北极短暂的夏季还长满青嫩的植被。 面对四周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原,埃里克情有独钟地将这片长满绿色植被的没海地段命名为“格陵兰”,意为“绿色的土地”。据冰岛古代史记载,埃里克企图以这个“令人亲切的、充满生机的称谓”诱惑世人,使人们迁徙到这个荒凉的冰原上。正如他在探险日记中所写道的:“假如这个地方有个动人的名字,一定会吸引许多人到这里来。”
格陵兰岛居民
格陵兰这个名字正是这些斯堪的纳维亚人所取。根据北欧神话史诗萨迦的记载,红胡子埃里克森因为犯谋杀罪而从冰岛流亡至此。埃里克森一家及其奴隶向西北航行,以探寻传说存在在那里的陆地。当他在岛上定居下来后,便给该岛取名格陵兰(意即“绿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该岛南端的峡湾还是多草的。)他的这一妙计果然成功,北欧移民也能和新来的因纽特人和睦相处。12世纪时,在格陵兰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天主教的主教辖区。1386年,格陵兰正式归属于挪威,由于当时挪威是北欧三国卡尔马联合成员,所以在该联合瓦解后,格陵兰又转属于丹麦-挪威双重君主国的统治。在坚持了五百多年以后,北欧人的定居点在15世纪突然消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小冰期引起了普遍的食物匮乏。后来发现的该时期居民的遗骨,都带有营养不良的特征。
1814年,根据基尔条约,丹麦重新获得了格陵兰的主权。20世纪20年代,当挪威从丹麦手中取得独立之后,占领了当时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东部地区,宣称该地是无主土地,声称对其拥有主权。1933年,丹麦和挪威两国同意将此争端提交国联下属的国际法院讼裁,根据仲裁结果,丹麦获得了全部格陵兰岛的主权。在早期的地图上,格陵兰也曾被标上Gruntland的名字(意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een的讹音,还是反过来,至今无人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陵兰和丹麦本土的联系,由于1940年4月9日纳綷德国占领丹麦而被切断。格陵兰通过开采Ivigtut的冰晶石矿,设法同美国和加拿大进行贸易,获得了必需的商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北大西洋的气候受格陵兰东北部沿海的洋流情况影响很深。因此,二战期间在这一地区也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1943年,一名丹麦士兵在该地区阵亡,一年以后,一名德国士兵也战死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