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哪种蛇的寿命最长

时间: 巩诗3757 分享

  三寸不烂之“舌”,蛇是我们经常听见或者会在动物园看见的动物,那么久让我们看看关于蛇的基本知识吧。

  什么蛇的寿命最长?

  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是生活在深海中的“绿茸线蛇”。它会像树木长年轮那样,每年在尾部长出一个明显的环圈。前不久,生物学家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中发现了一条“绿茸线蛇”,这条“绿茸线蛇”竟长有1867个环,也就是说它在海底已经生活了1867年。据研究,这还是一条幼蛇,它将能活20多万年。

  蛇的寿命

  蛇的寿命一般在几年到二三十年之间,长寿的绿茸线蛇,每年长一圆环。绿茸线蛇的尾部环圈,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反映着它的年龄。每长一岁,它的尾部就会长出一个鲜艳的环圈来。

  绿茸线蛇

  绿茸线蛇,源自奇幻小说,此类蛇是否在现实中真的存在没有确切的答案。小说中写到,科学家在南太平洋发现了一种“绿茸线蛇”,它已经活了20万年了,并且这条蛇还处于幼儿时期,其理论寿命最长可达20万年之久。

  关于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这一属相。 世界上所有的蛇都是食肉的,目前已知有史以来最大的蛇是泰坦蟒,长15米,重1吨以上。现存已知最大的蛇是森蚺,长度可达6米,100千克,最小的是卡拉细盲蛇,仅长11厘米。

  蛇的基本介绍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 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 有鳞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 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 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

  按现行分类系统,可分为 3亚目、11科。

  ①盲蛇亚目(Scolecophidia)分盲蛇科、异鳞蛇科和细盲蛇科。

  ②原蛇亚目(Henophidia)分蟒科、筒蛇科、针尾蛇科、内鳞蛇科和瘰鳞蛇科。

  ③新蛇亚目(Caonophidia)分游蛇科(有多个亚科)、眼镜蛇科(有眼镜蛇亚科、扁尾蛇亚科和 海蛇亚科)和蝰科(有 白头蝰亚科、蝰亚科和蝮亚科)。除游蛇科的大部分外,此亚目都是毒蛇。

  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无毒蛇圆形】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的,如金环蛇(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银环蛇(国内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曼巴蛇属的四种曼巴蛇等,它们头部为与无毒蛇相似的椭圆形,不过却是剧毒蛇;同样无毒蛇中也有的蛇拥有毒蛇一般的三角形头部,如颈棱蛇(国内主要分布在河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在面对不认识的蛇类时要格外谨慎,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莽山原矛头蝮、 尖吻蝮、 竹叶青、舟山/孟加拉 眼镜蛇等;无毒蛇有原锦蛇属以及被分化出来的蛇、蟒蚺等。

  蛇“怕”雄黄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关于蛇怕雄黄这一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经多次实验表明,蛇并不是害怕雄黄,只是不喜欢雄黄以及用雄黄制成的一些物品散发的刺激性气味,例如雄黄酒等。

  古老的蛇类

  包括一个现在生活在英格兰南部的古老蛇类在内的四个新种,将蛇类的已知近亲比之前认为的时间向前推了几乎7000万年。

  一个来自美国、两个来自英格兰、还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蛇类新物种,是在对一些几十年前收集但随后被扔到博物馆抽屉里的化石碎片的最新分析中被辨认出来的。这些化石要追溯到1.67亿年前~1.43亿年前。此前,已知最古老的蛇类化石大约有1亿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掩埋上述化石的沉积物分布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很有可能这些蛇类(图为其中一个种类的概念图)居住在不同的栖息地。2015年1月27日,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报道称,这些化石展示出了蛇类的所有特征,尤其是蛇的头部,这些化石包括了来自所有四个物种的牙齿、头骨或颌碎片以及其中两个物种的脊椎。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这些化石非常零碎,以至于无法弄清这些蛇有多长或者它们的形态是怎样的。事实上,来自其中一个新种的某些椎骨显示,该蛇类拥有后肢。四个新物种的广泛分布以及由此推测出的生态多样性表明,最早的蛇类可能是在2.4亿年前~2.2亿年前进化而成的(大约是超大陆——盘古大陆正在破裂的时候),而这个时间有可能更早。

  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 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 皮肤系统、 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为肺。

  蛇类无瞬膜、泪腺和活动性眼睑;无鼓膜,鼓室萎缩,耳咽管消失;内耳的卵圆窗和方骨之间由耳柱骨相接;无颞窝(但它是双颞窝类的后代,蛇颅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无双颞窝的痕迹);带骨和胸骨退化;椎体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都附有可动肋骨;成对的内脏器官因体形影响,使其左右对称变为前后交错或只保留一侧(蟒蛇有成对的肺);无膀胱

  蛇是爬行动物,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 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 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另外蛇是有听觉的,只不过它们的听觉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及 鼓膜结构,所以听觉是十分迟钝的。

  分辨蛇的雌雄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尾巴,即“雄长雌短”;科学的方法是看它的交接器,雌蛇的交接器就是它的泄殖肛腔,没有特殊构造,雄蛇的交接器则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又称双鞭),位于尾基内部,其形状样子也有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翻出体外,乍看像一朵盛开的花。交配时,半阴茎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进行 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在 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先后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

  蜕皮习惯

  蛇类的表皮是以 蛇鳞所紧紧覆盖的。很多人把蛇类的外在质感与 蚯蚓的质感混淆,其 实蛇皮的触感是干爽而平滑的。多数蛇类都以其鳞片来抓紧地面及进行移动。蛇鳞的质感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骨质的或者粗糙而有微粒的。蛇类的眼睑位置长有透明的眼膜,这片薄膜亦是蛇鳞的一种,英语称为“Brille”。

  蛇类有换皮的习性,一般被称为“ 蜕皮”。在蛇类的蜕皮习惯中,蛇皮是一层叠一层的。蛇鳞是紧密相连的,新旧的蛇皮紧紧相连,蛇类蜕皮的过程就像把袜子从脚掌褪出的情况一样。

  蜕皮对于蛇类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层的受损旧皮得以替换;第二,换去蛇皮可以免于受 蛆虫等寄生虫所侵害。在很多会换皮的生物(如昆虫)例子,均证明蜕皮是令生物变得更巨大的手段,不过蛇类的蜕皮习惯是否有这种作用则尚在争议当中。

  蛇类的蜕皮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复进行的,而蛇类毕生都会一直进行蜕皮。在要蜕皮之前,蛇类会停止饮食并躲在某个安全的地方。蜕皮时蛇类的表皮会变得暗哑干燥,它们的眼睛会变得混浊或者呈现蓝色。旧皮的内侧面会产生水分,这令旧皮与新皮能够得以分离。数天后,蛇眼重新变得清澈,而蛇皮亦已经脱下。旧皮是从嘴部开始被撑开的,蛇类透过不断与外物(多是粗糙的地表或石头)摩擦,使尽力气从旧皮中穿出。很多时候旧的蛇皮都是从头部至尾部向后方蜕去的,蜕下来的旧皮就像一只褪出来的袜子一般,而旧皮底下的新皮则显得更新、更大及更具光泽。

  蛇鳞在头部、背部及腹部的各种分布,是为蛇类分门别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西方,分布在蛇体各部分的每种鳞片都有其专用的名字。对于一些较为进化的蛇类,其腹部的鳞片列数是对应其脊椎数量的,这让科学家不需要透过解剖就能掌握这些蛇类的 脊椎段数。

  点数蛇类鳞片还可以辨认蛇类的性别。在某个实验中,学者曾把探针放进雌蛇的 泄殖腔里,纪录雌蛇在动止间的泄殖腔位置。实验证明雌蛇泄殖腔跟雄蛇的半阴茎上的鳞片数字是有差别的(雄蛇的半阴茎比较长),因此点数鳞片的工作确实能判断蛇类的性别。

  生活习性

  蛇,属 爬行纲, 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 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 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栖息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风和日丽的天气,偶尔也会出来晒太阳,有时也会进食。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 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 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像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 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 太阳光下进行 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 昼出夜伏居多,因品种而异。

26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