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世界上最长的铁路是什么

时间: 巩诗754 分享

  世界上最长的铁路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起自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经梁赞、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接下来小编将为您解答疑问。

  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基本概述

  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 Транссибир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起自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经梁赞、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总长9298.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奔跑在这一钢铁大动脉上的共有大约1000列货运和客运列车。车里雅宾斯克以西,于十九世纪中建成;以东长7,416公里,于1891年始建,1916年全线通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完成全部复线工程。1929年开始电气化工程,2002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工程开通(原文中卡雷姆斯卡亚站到达利涅列钦斯克间还是复线内燃机车牵引是错误的)。全线运量西段大于东段,其中尤以鄂木斯克至新西伯利亚间(长627公里)最为繁忙。主要运输煤炭、木材、矿石、建材、金属及粮食等,具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线路介绍

  沿线国家

  北线: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北上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

  中线:由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转海运或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南下,沿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乾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西行至克拉斯诺沃茨克,过里海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及波季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并经鲁塞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中欧诸国。

  南线: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马什哈德折向西,经德黑兰、大不里士入土耳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经保加利亚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

  贝阿铁路

  贝阿铁路全称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俄语缩写为巴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太平洋沿岸的第二条铁路。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泰舍特,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州的乌尔加尔、共青城,迄于苏维埃港。全长4,275公里。是苏联为应付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所建的策略性支线铁路 (西伯利亚铁路的正线相当接近中国边境)。新线与原线相距380至480英里。 其中共青城至苏维埃港、泰舍特至乌斯季库特段分别于1947和1954年建成通车。1974年起修建的乌斯季库特至共青城段长3,145公里。大体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侧180—500公里。对减轻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负担,开发沿线地区丰富的煤、铜、铁、铅、锌、钼、石棉和森林资源,加强远东区经济和战略地位有重要作用。1984年底竣工,1985年通车。经三条支线同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贝阿铁路沿线穿越贝加尔山等一系列大小山脉,但新修段3145千米中隧道长度仅26.3千米,而且这26.3千米仅由4条长隧道组成:15.3千米的北穆亚隧道,6.7千米的贝加尔隧道、2.5千米的科达尔隧道和1.8千米的杜谢阿林隧道。

  贝阿铁路的建成,标志着西伯利亚开发进入新阶段,表明苏联已将西伯利亚开发列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由于掌握住了铁路开发的钥匙,苏联也就打开了西伯利亚这个“地下宝库”,为西伯利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条件。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历史意义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影响。由于当时的沙俄一直觊觎中国的东北地区。因此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的侵略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后不久,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就主张,大铁路干线应通过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这样就可拉近中国东北与俄国之间的联系。恰在此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为了抑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俄国便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随后,因干涉还辽“有功”的俄国迅速获得清政府的好感,而俄国也乘机秘密制订了所谓的“亚洲黄俄罗斯计划”。这一计划的基础,便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修建穿越中国东北并南伸至大连的铁路。1896年,当李鸿章作为特使赴莫斯科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人便诱迫他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

  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后,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通车后,这里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口迅速增长。1863年时,西伯利亚人口仅为286万人,到1914年已达962万人。大量移民的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匮乏的状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大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种发展步伐被当时国际舆论誉为“美国速度”。靠着铁路带来的劳动力与资金技术,西伯利亚一跃成为俄国的主要农牧业基地,到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谷物产量已占全国的17%。同时,西伯利亚的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满足修路需求应运而生的采煤业、木材加工业、冶金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乃至拉动了整个俄国的经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日本将中国和朝鲜视为禁脔,结果与向东扩张的俄国发生矛盾。到1891年俄国人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时,日本人更加坐立不安了。他们担心,一旦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必将在军事上大大有利于俄国军队的调动,增强其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为此,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四处奔走,联络英美等国向俄国施加压力,试图阻止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不过都没有效果。1904年初,日俄之间的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根据日本方面的分析,虽然俄国的整体军事实力要强于日本,但其在远东的兵力有限,补给也很困难。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即将竣工,只剩下了环贝加尔湖100多公里长的一段,如果铁路竣工,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劣势将得到根本扭转。于是在军部首脑山县有朋等人的极力坚持下,日军于1904年2月8日以偷袭的方式向俄国不宣而战。而战事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

    关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纪念碑

  海参崴是一个有着70多万人口的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俄罗斯在远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参崴原是中国的领土,“崴”是洼地的意思,100多年以前,这里盛产海参,海参崴由此而得名。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让给沙俄。1862年,沙俄政府正式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为“控制东方”。

208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