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规模最大的崖壁画
世界规模最大的崖壁画
花山崖画,主要分布在桂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等壮族聚居的地区。现保留的60多处崖画中,绘有人像3000多个,延绵数十里,其中以宁明花山崖画规模最大,统称为花山崖画或花山崖画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崖壁画,下文中会详细介绍。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崖壁画“花山崖画”
景观特点:花山崖画是巍然屹立的花山,山上林木繁茂,崖壁内倾,像一座巨型岩厦。江上游船离崖百米可依稀看到画的人体形像;登岸后拾阶而上,巨幅崖画便呈现在眼前。崖画低处临江15米,最高处离江面110多米,其左右宽幅150多米。在凹凸不平的巨大山崖上,密密麻麻地画上1800多个褚红色裸体人像和一些动物器具,其中以人像居多。皆为双臂曲举,两脚半蹲姿态,最大的约3米,最小的也有30厘米,一般为1米左右。大都是一群小型人像围着一个大型人像起舞或祝拜,部分人像腰佩刀剑,骑着非马非犬的动物。人像周围画有单层或双层圆圈,或内有似米字形的圆圈,像太阳,似月亮,神秘莫测。
内容结构
花山崖画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巨大艺术价值,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建国后几十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学术团体前来考察研究。初步认为花山崖画的作画年代或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或是战国至东汉时期,或唐或宋,是未破之谜。崖画内容或为语言符号,或为乐事庆典, 或为祈天抗洪,或为战事盛会,或为宗教祭祀,研究的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画的本身是一件世界罕见的崖画艺术珍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重大的考古价值。整个画面95米×150米,气势雄伟磅礴,百米之外才能尽览全幅。画面布局工整,繁而不乱,主次分明,完整和谐。看似单调机械的画像造型,充满了古朴庄重而又轻松活泼的气氛;只有寥寥几笔的人体和物体造型,使人能够捕捉到一种生动逼真、维妙维肖的美感;单色平描剪影式及单线条勾勒式的艺术构思和浪漫笔彩,使之观之产生一种似虚似实的梦幻之感态;整齐而又纷繁的上千个人像,洋溢着舞动的节奏和激越的声乐。用心专注观察,褚红色人群全都活动了起来:首领挎刀骑兽,众卒簇拥欢呼,铜鼓声震天,喊杀声动地;又像山林呼啸,风劲草低,猎犬穷追不舍;又若设案江滨,阴风迷雾,巫师念念有词,部落上下痛祭亡灵;又似鼓乐阵阵,轻歌漫舞,人群雀跃,欢声鼎沸……伫立在此幅1.5万平方米的崖画面前,使人仿佛进入画境,置身在远古社会的人群中,与之共欢乐、同激动,而早已留连忘返。花山崖画是中华民族宝库的一块艺术瑰宝,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地方。到过花山的人,不仅为其壮美赞不绝口,更为其诸多的“不可思议”而惊叹不已:如此峭壁悬崖如何作画?……花山的神奇魅力和千古之谜,已吸引了美、日、英、德、法、港澳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游客,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前来旅游和考察.
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崖画相比,花山崖画有其地方民族特色
画面所在位置高峭,作画条件艰险,左江自西向东横穿于广西西南地区的丛山峻岭之中,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沿江两岸,层峦叠嶂,峭壁耸峙。一幅幅崖画分处于猿猴难攀、人迹罕至、云雾缭绕的悬崖绝壁上。崖壁下是滔滔奔流的江水,崖壁陡峭,无隙可攀。山势如此高峭险峻的崖画,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极为罕见。
花山崖画分布集中,绵延近300公里,横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四县,而且画面多较宏大,图像众多,排列密集有序,形体高大,形成一条气势恢宏壮观的露天画廊,故被誉为"崖壁上的敦煌"。仅宁明县花山就有各类粗大的画像1800多个,画面面积达8800多平方米。
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虽然也不乏分布范围广和画面较大之处,如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贺兰山岩画和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等,其分布都在100公里以上,其中也有画面较大、画像较多的岩画点,如内蒙古乌海市郊的台烧沟岩画,画面宽100多米,高约30米,尚可辩认的各种图形100多个;阴山乌珠尔和部罗本特罗盖岩画亦然,但其图像普遍较细小,最大的高不足一米,多数为30厘米左右,难与左江崖壁画伦比。
花山崖画以人物图像为主体(占全部图像总数的85%以上),其形态几乎千人一面,组合形式程式化,而且作画民族单一,绘制时代连续衡接。
左江沿岸的每一幅画面,均以人物画像多为主,其主题所表现的是人群的集体祭祀活动,其他种类的图像是附属性的图像,有相当一部分画面则全部是人物画像。花山崖画的作画者应是骆越民族。绘制崖画的目的,是祈求神灵消灾降福,风调雨顺,氏族兴旺,生产丰收。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崖画中,往往是人和各种动物乃至其它崇拜物一并登台,在画画上平分秋色,而且作画的时间往往延续甚长或有间断,作画的民族成分也较复杂,即使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幅画面,往往也不是一个时期,同一民族的作品。例如新疆库鲁克山兴地岩画,大约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绵到蒙古人在此区域活动的元、明、清时代,内蒙古阴山岩画,从新石器时代或更早,经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其间延绵长达4、5千年以上;作画民族亦有原始氏族部落、匈奴、突厥、回鹘、党项和蒙古族等。而左江崖壁画分布虽然广泛,画面及图像亦宽大众多,而作画年代却如此集中,题材和作画民族又如此单一,这在国内外岩画中实属罕见。此外,在国内外同类题材的岩画中,亦难找到组合如此严谨、题材如此一致的崖画群。
风格朴实,技法雷同。其基本特点是单色(赭红色)、平涂、平面造型,画风质朴,线条粗犷,缺少变化。主体画像只表现基本形,画面图像的关系只有上、下二维空间,而无前、后三维空间,缺乏透视感。在我国其他地方的岩画中,虽然也可以找到与此相类似的人物图像,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福建华安仙字潭、四川珙县及云南沧源等地的岩画中,也有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屈蹲状的人物图像,但成组成群地出现,并呈现出如此一致格局和形象的,则为左江崖壁画所独有。
在文化类型的划分或归属上,花山崖画属于百越文化系统。百越是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大族群,也是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
《汉书·地理志》颜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族群虽支系众多,分布广泛,然则有着别具一格的共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江流域处于百越分布区的西隅,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骆越聚居之地。骆越人绘制的这些崖壁画,是百越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以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规模宏大壮观的崖画群,这不仅为研究当时骆越社会形态,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绘画技艺及其艺术风格等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同时对于阐明百越乃至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及其成就,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因此,花山崖画既是壮族、亦是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在世界岩画之林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一枝风韵独具、别具一格的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