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养生

时间: 玉凤862 分享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行业凝聚力量的源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什么是中医文化,欢迎阅读。中医文化

  什么是中医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中医展史

  随着中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所关注的许多非医疗问题都开始与中医挂钩。比如,

  中医美容

  中医足疗

  中医文化心理

  中医生命哲学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基础理论

  气概念的革命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三元-多元气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

  藏象分形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分形集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经络发展

  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神经论

  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体液论

  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

  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气三元-多元论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简史:气三元-多元论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英雄榜

  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气的三元-多元论

  李德新: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二元论

  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

  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

  气是统一场说

  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

  李梢等:气与熵流说

  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

  阴阳现代发展史简表

  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

  1995年,李荣兴,阴阳定义析疑,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

  1997年,赵喜新,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

  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1999年,邓宇 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1.

  2003年,林剑鸣,中医现代化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期。

  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

  2005年,赵致镛,赵威,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

  2007年,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期。

  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

  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阳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u=EP。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

  (引子:1980年,雷顺群, 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一), -辽宁中医杂志, 1980。1983年,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二) - 辽宁中医杂志, 1983)

  序幕

  1994年,肖烈钢.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陕西中医,1994,15(5):211-213。侧重、强调藏象学说中五‘脏’系统(器官的)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说明了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思想,其本质与现代系统论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点。

  革命

  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

  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腑,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

  邓宇 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

  拓展

  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邓中炎主编,邓铁涛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

  2005年,赵喜,心主神明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统。

  古代经典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中医文化

  1、强烈的历史意识。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与发扬。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无非是在表明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执著,我们既是传统的捍卫者,也是文化的诠释者。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浩瀚的注释、发挥之作。这种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

  2、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

  这种实用理性不是讲究精确概念的辩证法,也不是否定的辩证法;而是讲究人生哲理的辩证法,是强调和谐的、互补的辩证法。它满足于对事物的笼统模糊的整体直观把握。中医学是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中医理论的发展总是隶属于临床医学的进步,其理论要么是对经验的理论概括,要么是治疗学上的理论。

  3、有机的自然主义。

  有机的自然主义是指中国古代思想界拒绝用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义或机械论来看待世界,便是“天人合一”。这种有机的自然观使得几千年中医医道虽老不衰。

  4、关于超越语言。

  中国文化喜欢强调它空灵淡雅的性灵境界,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因此,人们在交流自己的经验时便会感到语言的局限,常常运用象征、隐喻。这种语言困境同样体现在中医中,这也是我们称其为医道,而很难称其为医学的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大概需要再发展十几年之后,才可能真正科学地严密地解释和回答中医凭几千年经验所归纳和构造的这一整套体系。

  浅谈中医药文化养生

  在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流传到现在并依然起着重大作用的中国医学就是这诸多成就之一。中国医学又称“中医”,它与中国京剧、中国画并成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主要分为汉医、藏医、蒙医、苗医等。

  中医学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夏商西周时期,药物分类思想已初见端倪。春秋战国之际的《黄帝内经》的著成更是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中药养生的传统理念。那么什么是中药养生的传统理念呢?那就是形神共养、协调阴阳、天人合一、统筹兼顾等。所谓的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药养生我们要遵循七大原则,即:①协调脏腑。②畅通经络。③清静养神。④节欲保精。⑤调息养气。⑥调和调养。⑦持之以恒。

  中医的辉煌时期在古代,在中国近代开始没落,至“”时期遭受严重的摧残。“”之后邓小平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的物质条件,国家又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的中医药从此走上了 自主发展的道路,呈现出一派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景象。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中国的中医药大显神威,现在中国的中医药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很多外国人都对神秘的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中医同西医治病有着很大的不同。西医治病主要靠的是药物的力量,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它力求用自然的力量或来自整体的力量来治病,这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有人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的病。”也有人说:“中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说法未免过于偏激,不过中医重视宏观的“森林”,西医注重微观的“树木”倒也是事实。西方人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国人用整体思辨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仅治标更加注重治本。西医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注重治标不注重治本。因此我认为中医更有利于人的健康。

  中医治病离不开神奇的中药。中国的中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的药方。汉代诞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的药物理论和治病用药经验。《诗经》里记载了100余种有益于健康的药物。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延寿药物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不少方士、医家烧炼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汉方士的炼丹服食法。唐代的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服用药物以延缓衰老的思想,他在《千金方》中就曾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方药,如服用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杞跟方、孔圣枕中丹等。对于中医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能盲目的进补、食用。药都有它的针对性,生什么病就吃什么药,俗话说的“对症下药”就是这个

  道理。中医益寿延年的药非常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并不是人人吃了都会有效的!人体如果没有病的话,那就不需要进补或不适宜的补,弄不好的话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没有病反而弄得生起病来了。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所以在进行食用中药的时候,要十分的慎重,必须遵循下面的九项原则:虚则补之、适可而止、辩证进补、因时进补、因人进补、顾护脾胃、合宜剂型、用量忌口、贮存煎。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进补或治病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中药的效用,已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

  养生是在现代社会里备受人们的重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较大,同时又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致使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人们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运用中医药进行养生可以使人达到身体健康、调养身心、清净心神、缓解压力的神奇功效。中医养生思想认为要“顺时养生”。这个养生原则应该具体贯彻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饭食方面应该多吃能温补阳气的的食物、多吃甜的食物,少食酸性的东西、多吃一些蔬菜。春季还应该吃点能增强身体抵抗力的补药,以防止外感热病的发生,还应注重食补,可以选择一些药膳。

  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的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夏季应该注重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还要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夏季炎热,人们时时感到口渴,应该多喝一些冷饮,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体内水分,也可以喝自制的三花饮、三仙饮等。夏季药补虽然不如冬季重要但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注重三项原则:①益气生津,可以食用五味子、玉竹等.②健脾和胃,可以吃白术、甘草等。③冬病夏治。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因此秋季养生一定要把保养身体内的阳气作为首要任务。饭食方面,应该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可以吃银耳、梨、蜂蜜等。秋季饮食应该“少辛增酸”,少吃辛味是防肺气太盛,肺气太盛可以伤肝,故在秋季应该“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的肺气的侵入。我们可以吃苹果、石榴、山楂、柚子等食物,还可以服用一些中药进补。基本原则就是应滋润、切忌耗散。常用的补药有西洋参、人参、沙参、玉竹等。

  冬季是自然界万物蔽藏的季节,人体内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的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的水平相应的降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盛,也就是火力旺呢?关键性的一点是,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冬季饮食应该以增加热量为原则。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羊肉、狗肉等来提供热量。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进补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⑴辩证进补。①气虚者可以食用怀参、人参等进补。②血虚者可以食用龙眼肉、何首乌等进补。③阴虚者应该吃枸杞子、黄精等进补。④阳虚者应吃杜仲、鹿茸等进补。⑵注意不同年龄等情况的补益。⑶进补切勿过偏,要恰到好处。

  我们不仅要注重四季养生,中医还提醒我们注重情志养生。所谓情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可能对人有害。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也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

  与内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认为肝主怒,肝不好的人爱发脾气;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肺主悲,过于悲伤则伤肺;肾主恐,恐则肾气散。情志太过可以致病。因此我们要懂得情志养生之法。我们要调情志,重养德。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凡事要乐观大度;要调神养性,顺应自然,不过分争强好胜,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提倡四时养生、情志养生,更加注重中药的使用、饮食和药酒养生。中医的最大目的是通过不吃药的方法就可以把病给治好,因此在生活中饮食养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来做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者是进补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中医和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并将之发扬光大!以前由于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反而对西方的文化分外着迷,以至于我们的许多优秀文化濒临灭亡的危险。端午节本是我们的节日,可韩国却把端午节申请为她们的文化遗产,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悲哀!现在韩国人又说中医是韩国人发明的,真是可笑之极!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医——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医更加繁荣的发展,让中医走向世界进而造福更多的人!

  中医诊断

  中医本身的特点(望、闻、问、切),治疗效果是由出诊医生开出的药方决定的,而组成药方的中药(种类、份量)则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由于每个医生的治病理念不同,开出的药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医生会开出新药方,墨守成规的医生只能按课本开出传统药方。不论先辈有多少经典著作,要想将其消化变成自己的经验,并不容易。一名好中医既要会号脉作出诊断,还要能根据病人情况开出一个最适合的药方。中药的汤药是不固定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医都要从头学起,号脉、开方的能力决定治疗水平。

  西医的特点,看病主要用仪器化验。仪器的性能决定一切,当仪器测不出时就无法作出诊断。西药主要是成品,多数是专病专药。无论医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个普通人也能毫不犹豫的根据仪器的检测结果,从课本上找出对应的病开出对应的药。

  西医的治疗过程中检查仪器、西药是主导地位,人是次要地位。客观条件决定一切。

  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人是主导地位,药材、熬药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为本决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为最简单的生命(片段),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与其它等级的生命在生命进化的道路上‘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实现共生的平衡。西医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纯的)青霉素。打破生命进化的平衡,让许多细菌都进化出了耐药性。结果就是:当人类的技术进步赶不上病菌的进化速度时人类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中医始终遵守生命进化的规则,不干涉生命进化的平衡,治疗用的药材都是自然生长的,并没有打破生命进化的平衡。中医的贡献对个体的意义不大,它能让人类与其它等级的生命达成生命进化的平衡,确保人类种群的健康延续。

  注重道德

  中医学注重“德”的作用。所谓德,就是能够正确履行自己职责一种品质。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四季变化都是天的德。生养万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认为是自己的德起了决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领导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领导天下的职责,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国以后三千年,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这种观念,被用来观察分析人的生理现象。

  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医学对疾病的看法。中医学认为,如果一种生命力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无论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是过分的发挥了作用,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这是因为人体会对这种失职做出反应。 这种来自身体内部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体发生主动反应,因此出现疾病,这时候直接对疾病的结果进行纠正是无效的。正确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激发人体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与上述病因相反的情况,如环境因素骤变,人体无法适应而受到外来伤害,则要采取直接保护身体的措施。这时候的治疗方法才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也就是,发现高热就要退热,发现头痛就要止痛。 在中医方面,这是直接对人体生理不平衡的矫正。

  由此可见,中国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们心身问题的根源,也孕育了解决他们心身问题的方法。其科学性不在于微观探索,而在于对心身问题的真切体会和总结。

  当代百家

  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学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的学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医学与所有学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如今,中医的五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别是:1、坚持传统,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医。 2、坚决辨证施治,一切辨证施治,走新中国学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医相结合道路。 4、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和解释中医,甚至解释经络。 5、现代中医学:用中医方法分析各种医学资料,努力解除疾病。 所有的学科都在分化,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中医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变的形式,而追求解决问题,也许更好一些。 五篇网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询: 1、《何足道先生书:就“八老上书”致朱镕基》 2、《邓铁涛再谈辨证论治》 3、《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之路》 4、《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5、《现代中医学主张》。五个方向的倡导者:中医现代化曾经是卫生部努力倡导的方向,容纳了当今众多院士;中西医结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济院士;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贾谦等;坚持辨证施治的学院中医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邓铁涛;现代中医学代表人物是聂文涛等。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

看了什么是中医文化的人还看了:

1.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2.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

3.中医文化随笔

4.中医文化随笔

5.中医养生文化

6.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7.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8.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9.中医养生文化概论

10.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198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