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九旅精神是什么
三五九旅精神是什么
三五九旅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旅之一。在延安时期,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把一个昔日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创造了有史以来部队不吃公粮反向政府交公粮的奇迹。那么这三九五旅精神是什么呢?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解读三五九旅精神,仅供参考。
三五九旅精神是什么
三五九旅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三五九旅精神故事介绍
三五九旅的全称是八路军第一二O师三五九旅,由长期战斗在湘鄂赣地区的红六军团改编的第七一七团、由红三十二军改编的第七一八团组成。这支光荣的部队诞生于湘赣苏区,在罗霄山脉经历了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突围北上,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并创建了湘赣川黔苏区红色革命根据地;1935年冬,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三五九旅,东渡黄河,深入敌后开辟了冀西和冀中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回师陕甘宁边区,在黄河西岸担负河防一线保卫延安的警备任务。
1939年,面对陕北贫瘠的土地、生活艰苦的人民,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连年的自然灾害,面对物资匮乏的空前困境,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选择了位于延安东南面、原称“烂泥湾”的南泥湾作为军队屯垦第一块试验田。1941年年初,三五九旅1.1万多名将士分批进驻这条茅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山沟。旅长王震带领大家“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风餐露宿、挖窑洞、吃野菜、喝苦水,一边生产、一边与国民党摩擦部队战斗,开荒16.1万亩,经过两个几乎挨饿的冬天,收获粮食1.5万石,造窑洞1374孔,盖平房6000多间、土房601间、瓦房96间、礼堂3座,配制农具1万多件(套),不仅实现了吃用全部自给,每年还上缴公粮1万石。朱德总司令特写信称赞这支“既能扛枪、又能锄地的队伍”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毛泽东称赞三五九旅是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三五九旅创造的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成为人民军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屯垦军魂,成为激励三五九旅后人的不断奋进的光荣传统,也成为我们党屯垦史上高高矗立起的一座丰碑。
1944年,党中央、毛泽东决定抽调三五九旅主力3800人和从中央组织部选调的工作干部,加上被护送的900余名南方干部,组成约5000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支队”,在王震带领下万里跃进广东,在华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又回师北渡长江,复名三五九旅,编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序列,继而转战鄂北、豫南。南下支队(三五九旅)南征北返历时659天,转战于陕、晋、豫、鄂、湘、赣、粤、陇八省,行程1.1万多公里,共路经100多个县,冲过敌人的100多条封锁线,经历大小战斗300余次,展示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秀品质。毛泽东称其为“第二次长征”。1946年,蒋介石调集36万重兵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大规模进攻。三五九旅作为中原军区主力北路军开始了著名的中原突围,他们浴血奋战、日夜冲杀,历时63天,边疆作战86次,历经无数次绝路逢生,付出减员2917人的重大牺牲,转战鄂、豫、陕、甘四省,粉碎了20倍于己的强敌围追堵截,突出重围回到延安。党中央、毛泽东专门召开欢迎大会,高度赞扬三五九旅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分别授予三五九旅“模范党军”和“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
返回延安后,三五九旅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战斗序列,1947年转隶西北野战军建制,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解放区。1949年,第二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隶属第一野战军,王震任军长兼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成立后,王震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三五九旅改称第五师,在三五九旅基础上建立的独立第六旅改称第六师。“三五九旅”这一战旗,从抗战一直举到解放战争,在炮火硝烟中呐喊冲锋了12年。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五师、六师鏖战西北战场,参加了著名的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解放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兵临玉门关,直叩新疆大门,促使国民党在新疆军政当局起义。为了巩固和平起义成果,党中央命令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火速进疆:“这一永垂不朽的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将很光荣地落在一、二兵团之二、六军、装甲车营的身上。”(第二兵团第六月军后划归第一兵团)这支以三五九旅为主体、由南泥湾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部队,光荣地担负起了进军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重任。
1949年10月12日至1950年1月15日,第二、六军各部采用徒步、汽车、飞机等方式,从陆地到天空齐头并进,向新疆展开了气势磅礴的大进军。“白雪照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王震将军的这首诗,描绘了西进途中恶劣的环境和战士们高昂的气势。进疆部队凭借激昂的斗志,在严寒的冬天,顶风冒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越过冰封天山,徒步千里沙漠。1950年1月20日,部队分别进驻到指定防区,第一兵团部、第六军军部及六军十七师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六军十六师驻哈密。第二军军部及四师驻疏勒,二军五师驻阿克苏,二军六师驻焉耆。人民解放军全面接管了新疆各重要城市、军事要地和千里边防,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山、阿勒泰山和帕米尔高原。
新疆和平解放后,第一兵团先后从二军、六军抽调大批优秀的政治干部对民族军和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民族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起义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三五九旅的精神成为驻疆人民解放军的整体风貌。1953年,新疆军区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大部分。除原第二军第四师改编为国防师外,其他驻疆人民解放军全部编为生产部队,计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4个建筑工程独立团、2个汽车团、3个汽车独立营,共17.5万人。其中,二军五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一师,二军六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二师。1954年,党中央、毛泽东批准这些经济建设部队组建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其屯垦戍边的使命。组建生产部队的时候,由于一兵团二军五师、六师不仅是三五九首脑的基础,而且是井冈山时期红六军团的老基础,二军四师也是三五八旅、红二军团的老基础,保留这样一个有老红军、老八路长期光荣战斗历史的二军建制是完全应该的,中共中央军委也是同意的。但王震将军以祖国最高利益为己任,主动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不保留二军建制。因此,二军除四师外,其余就地转为生产建设兵团。这支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部队,在新疆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开辟了屯垦戍边的新战线。从此,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缺少了二军建制,而屯垦戍边事业中有了一支威名赫赫、战无不胜的三五九旅部队。
从此,以三五九旅为基础整编派生的兵团农一、二、十四师所辖数十个团场的几十万职工及其家属们,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深深地扎下根来,在“死亡之海”奏响了生命的乐章,在亘古荒原上描绘了绿色的奇迹。在这一艰苦、贫瘠、荒凉、落后之地,他们像在战场上同敌人进行激战那样顽强地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发展百业、建设城镇,用青春、热血、汗水乃至生命,继续创造着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安宁树立起英雄的榜样。新疆的和平安宁和沧桑巨变,万古荒原上崛起的良田、道路、林带、水库、渠道和现代化农场、工厂、学校和城镇,处处都有他们洒下的血和汗,留下了三五九旅的雄姿。他们在天山南北播撒了南泥湾精神,在兵团的发展史上树起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三五九旅的精神成为兵团精神最重要的源头,成为兵团的“传家宝”。
南泥湾垦荒时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兵团创始人之一张仲瀚的五言长诗《老兵歌》开篇就说:“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当。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20世纪60年代,王震将军专程到阿克苏看望他的老部下,缅怀三五九旅的战斗历程,慨然题词“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生动地揭示了兵团同三五九旅的传承关系。兵团人非常自豪地称自己为“三五九旅的传人”,他们争的不是老一辈创造的荣誉,而是蕴涵着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南泥湾精神;他们不只是认同自己同三五九旅之间这种天然的血脉传承关系,更是认同三五九旅为了救民族于危亡、解人民于倒悬而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不惧任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高昂斗志和英勇行为。三五九旅作为一个品牌,成为兵团人价值追求的高峰和兵团精神的代名词;兵团人也用热爱祖国的生动实践,维护着三五九旅的荣光。
看了三五九旅精神是什么的人还看了:
2.陈嘉庚的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