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据考古资料,寒衣节最早起源于先秦的周朝,原本只是个腊祭日,后面慢慢演变为纪念先人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寒衣节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典故和朱元璋授衣的传说。据有史可究,它源于周朝,《诗经》有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以农历十月初一作为寒衣节。寒衣节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北方,它有授衣和烧衣的方式。后来,随着历史演变,逐渐以祭祀为主。
从《礼记·月令》中说,周天子在寒衣节这一天祭祀祖先,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妇女们则是拿出棉衣送于远方戍边服役的亲人。
到了宋朝时期,从《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说,十月日,宰臣已经被授衣服锦袄三日。又有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说,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寒衣节出现了拜祭先人,扫墓的习俗。
再到明清时期,则是将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以订制衣物的方式流行在民间,更是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而对于祭祀方面也更加注重,表现在寒衣用五色纸剪成,送衣与拜祭仪式的讲究。到了清朝,出现了寒衣纸,冥纸,冥衣,冥钞等。转而,从寒衣节的风俗演变中,更加注重了对逝者的追悼之情。
有一首诗则言,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能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它讲的是在我国山西部分地区至今还有哭祭的风俗。据说十月初一这一天民间妇女忌出行,多数人这天会吃荞面、莜面。河南地区则会在寒衣节这一天放散灯和在自家大门外进行拜祭。故此,寒衣节又有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的称呼,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综上所述,便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风俗
1、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2、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3、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4、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5、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寒衣节的古诗
1、寒来无处寄寒衣唐方干 方干 《君不来》
2、月明人自捣寒衣唐冯延巳 冯延巳 《酒泉子·深院空帏》
3、不捣寒衣空捣药唐白居易 白居易 《秋晚》
4、寒衣不要宽唐白居易 白居易 《闺怨词三首》
5、独于客路授寒衣唐杜牧 杜牧 《中途寄友人》
6、寒衣徒自香唐王勃 王勃 《杂曲歌辞·秋夜长》
7、谁家今夜捣寒衣唐宋之问 宋之问 《明河篇》
8、何处捣寒衣唐刘长卿 刘长卿 《余干旅舍》
9、行客念寒衣唐刘长卿 刘长卿 《桂阳西州晚泊古桥村住人》
10、白露催寒衣唐李白 李白 《秋夕旅怀》
11、霜叶是寒衣唐包何 包何 《江上田家》
12、衣寒衣湿披短蓑唐王建 王建 《水夫谣》
13、夜寒衣袂薄宋叶梦得 叶梦得 《临江仙·不与群芳争绝艳》
14、送寒衣时节宋朱敦儒 朱敦儒 《十二时/忆少年》
15、宽尽寒衣销旧香宋曾觌 曾觌 《沁园春·更漏迢迢》
16、到家恰好整寒衣宋吴潜 吴潜 《鹧鸪天·去日春山淡翠眉》
17、寒衣俟蚕缲唐柳宗元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18、坐索寒衣托孟光唐白居易 白居易 《冬至夜》
19、忆酒典寒衣唐姚合 姚合 《秋日闲居二首》
20、不堪织寒衣唐贾岛 贾岛 《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