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黄连的病虫害
如何防治黄连的病虫害
病虫害对黄连的健康生长有极大的影响,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讲黄连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黄连的病害防治
白粉病(药农称为“冬瓜粉”)
在黄连产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常引起黄连死苗缺株,一般减产50%以上。干旱年份病重,相反则病轻。5月下旬发病,7—8月为害严重。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病斑。叶表面病斑褐色,长出白粉,并由老叶向新叶蔓延,白粉逐渐布满全株叶片,使叶片慢慢枯死。下部茎和根也逐渐腐烂。次年轻者可生新叶,重者死亡缺株。防治方法:①调节荫蔽度,适当增加光照并注意排水;②发病初期,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7~10天喷雾1次,连喷2~3次;③选育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④实行轮作。
炭疽病
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褐色、略下陷的小斑。病斑扩大后呈黑褐色,中部褐色,并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生有黑色下点。叶柄基部常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柄枯、叶落。天气潮湿时,病部可产生粉红色粘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病原菌以菌丝附着在病残组织和病菌上越冬。次年4~6月,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发病。在温度25~30℃、相对湿度80%时易发生。防治方法:①发病后即摘除病叶,消灭发病中心,将病叶集中烧毁;②用1:1:100~150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喷数次。
白绢病
常于夏、秋发生。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后期,随着温度的增高,根茎内的菌丝穿过土层,向土表伸展,菌丝密布于根茎四周的土表。最后,在根茎和近土表上形成茶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由于菌丝破坏了黄连根茎的皮层及输导组织,被害植株顶梢凋萎、下垂,最后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用石灰粉处理病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②发病时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洒,7~10天1次,连续2~3次;③实行与玉米轮作5年以上。
根腐病
发病时,须根变成黑褐色,干腐,再干枯脱落。初时,根茎、叶柄无病变。叶面初期从叶尖、叶缘变成紫红色,不规则病斑,逐渐变成暗紫红色。病变从外叶渐渐发展到心叶,病情继续发展,枝叶呈萎蔫状。初期,早晚尚能恢复,后期则不能恢复,干枯致死。这种病株很易从土中拔起。
防治方法:①及时拔出病株,并在病穴中施石灰粉,并用2%石灰水或50%退菌特600倍液浇灌病区;②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或40%克瘟散1000倍液,每隔15天1次,连续喷3~4次。
紫纹羽病
近年来此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一般病地减产20%左右,重病地可致绝收。一般苗期可发病,通常是在生长3~4年后,黄连植株地上部才表现出明显症状。发病地块黄连蔸分布稀疏。染病植株地上部分长势弱,叶片稀少,近边缘的叶片早枯,植株极易拔起。染病初期,地下部分土壤深处还存留部分新发须根,暂时维持地上部分生长;严重时,须根全部脱落,导致整株死亡。主根受害,仅存黄色维管束组织,内部中空,质地变轻。主根和须根根系表面,常有白色和紫色的戎状菌丝层;后期菌丝形成膜状菌丝或网状菌索。病菌以菌索或菌丝块在病根及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林地或开垦后未熟化的旱地、坡地容易发病;山岗顶或土壤倍严重冲刷的山坡砾质沙地也易发病。随着旱田和坡地进一步熟化,紫纹羽病逐渐减轻。
防治方法:①选择无病田种植,勿从病区调入种苗;②使用腐熟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率,减轻病虫害发生;③施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环境。每亩施入100kg左右,对防治次病有良好效果;④轮作,发病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实行5年以上轮作。
列当病
寄生于黄连根部,以吸盘吸取汁液,使黄连生长停止,严重时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发现列当寄生,连根带土一起挖除,换填新土,喷施0.2%的二硝基邻甲酚;②7月上、中旬,列当种子成熟之前,结合除草将列当铲除干净。
黄连的虫害防治
蛴螬、蝼蛄
咬食叶柄基部。防治方法:①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或进行高温堆肥杀死其中害虫后才施用;②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灯下放置盛虫的容器,内装适量水,水中滴入少许煤油;③麦麸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将饵料拌湿或将鲜草切成3~4厘米长,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拌湿,于傍晚撒在畦四周诱杀。
鼠害及兽害
麂子、锦鸡及鼠类等,为害黄连嫩叶、花薹、种子甚至根茎。预防方法:①设围栏防止野兽进入;②用鼠药撒于田间或鼠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