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读后感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
中国有关茶文化的书很多,那么我们读中国茶文化的书籍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读后感,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1
《茶道养生》读后感
高一 张思逸
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所谓:“养生有道”才能够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对于养生了解的不是很多,于是林治君推出新著《茶道养生》一本书籍。今年的长安,瑞雪纷飞,银妆素裹,空气较往年格外清新。林治君以新著《茶道养生》见示,净几明窗间,映雪清赏,位觉惬意。
现代社会是一求效率的社会,大街阡陌上,到处都是匆遽的身影。天下攘攘,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记得西安东大街曾立有唐代白居易的《过天门街》诗牌:“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看看山无一人。”不独古时如此,在当今社会,能够歇下脚步,静下心来,品一杯清茗,聆山水清音,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中国的哲学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修身养性。而茶道,则能将中国哲学养生的精微之处,通过明洁高雅的形式,在茶香氤氲、佛道诗禅中,进行生动鲜明的演绎与呈现。在茶道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心灵的感悟与提升,而忽略了基本形式的训练与磨砺;另一种是注重基本程式的训练与磨砺,而忽略了心灵的感悟与提升。这两种倾向,实际上体现了形下与形上、生理与心理、器物与大道、方内与方外的难以融合,故而各有侧重,分庭抗礼。展读林治君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以茶养身”和“以道养心”两个层面,是一本既有理论见解,又有实际体证,知行并重、身心兼养的佳作。
欲明茶道,首先必须明白茶技和茶艺。
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包括品茶的技能和艺术。在本书的茶技和茶艺部分,作者介绍了中国名茶的种类、茶艺方法等茶道养生的物质基础,提出了以茶养生的十大功效,诸如提神益思、消炎灭菌、降脂降压、美容养颜、保肝明目、延年益寿等;区分了饮茶的两大类型即清饮与混饮;作者还提出,茶道养生时,根据人数的不同,可以体验不同的氛围:独品得神,对啜得趣,众饮得慧。凡此,都可作为养生宝鉴,启人暇思。
诚如作者所言,“茶艺与茶道互为表里。茶艺主技,载茶道而成艺;茶道主理,因茶艺而彰显。茶道是茶艺的灵魂,在修习茶艺时必须‘以道驭艺’;茶艺是茶道的表现,在实践中必须‘以艺示道’。”在本书的茶道部分,作者阐发了茶道的基本精神:和(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静(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茶道修习过程中茶人的身心感受)、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并介绍了美学与茶道养生、道家与茶道养生、佛家与茶道养生、儒家与茶道养生,指出内涵丰富的中国茶道,既包含了积极入世、大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又包含了天人合一、守璞全真的道家思想,还包含了茶禅一味、见性成佛的佛家思想。茶道荟萃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华,所以最合于修身养性。
婆娑起舞,发出沙沙的声响,也在代主人殷勤地挽留客人。“客至心常暖,人走茶犹温”,这既是茶禅之道的妙谛,也是处世待人之道的妙谛。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2
湖南茶文化读后感
中国是茶文化大国,有关茶文化的书很多,也各具风采。有从史籍切入,勾稽茶文化辉煌历史;有从雅文化切入,铺陈古今文化人茶诗茶文茶趣;有从茶和茶具切人,探讨茶与茶具蕴涵的文化特质等;还有干脆直接从某一名茶品种切人,搜罗网尽与此名茶,如君山银针、铁观音有关的种种入书,单独成章。放眼望去,庞杂而浩繁。在这一系列茶文化书籍中,列入“湖湘文库”丛书,由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合著的《湖南茶文化》一书,是较有特色的一本。
该书的一个特色是视野宽阔。作品立足于湖南全境,放开文化眼光,一举将此地上下五千年的茶史钩沉,名茶集粹,茶具茶俗茶艺,茶亭茶馆茶泉,茶农茶业茶市,茶人茶事茶诗,还有茶包装茶商标茶广告等,悉数揽入,娓娓道来,以30多万字篇幅,或要言不烦,或勾稽有序,或铺排尽兴,将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古今,写得摇曳生姿,风光处处,使人目不暇接。这种宽广的视野,在以往茶文化书籍中,似不多见。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3
茶文化
常听人说,茶的味道取决于炒制的次数。老师的茶只炒过两次,泡上四五次仍然不失美味。于是我恍然大悟,重要的不是炒制的次数,而是炒制过程中的用心程度。“九蒸九曝”的重点不在于“九”这个数字,而是更接近于小心翼翼,精雕细琢的意思。
是的,做事融入了真心,出来的结果是会让人体会到不一样的。每次想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勇俊捐款指定用途这件事。如果只是作秀,如果只是在灾难面前、在支持自己的家人面前表达一些伤痛之心或者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下、安定一些,那么捐出那个数字就可以了。他是真的要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真的爱他们,才会如此用心。那么,我们这些旁观者尚如此感动,那些接受了实惠的人岂不是更加感受到他的真情?
他这一段也解开了我心中一个疑问。我以前不明白,茶庄里同是龙井,有几十几百的,也有上千的,我想更珍贵的也许在普通的茶庄里都不见得有,那个可能更贵,那么贵在何处呢?不都是茶树上长出来的么?原来,可能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匠人做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同一种茶叶经过不同的人加工就可以出现同一种味道。
如果用手接触多了都会改变味道,那么制茶人的手艺一定对茶叶的品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制茶一个月后,他们和朴东春老师举行了一场茶话会。为了让他们喝到好茶,朴老师亲自到青岩寺挑水。他说:“泡茶的水,对茶的味道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茶道专业人士甚至认为,茶的味道和香气会随着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求礼郡的茶农李在钟先生说,他力求用浇灌茶园的水来泡茶,因为‘水、气一致’,茶的味道才会更好。”
茶真的是太敏感了,会随着水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味道。因此,茶是安静的、淡雅的,似乎不该属于喧嚣的大城市,也许,这就是我这个天天混在大都市里的人,对它几乎说不出一句有质量的体会的原因。
野生茶园这一段,我很喜欢。
我不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少茶园是这样种植的,我想这样种植出来的茶应该会喝起来更加清香。这是种植有机蔬菜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抑制虫害。在要种植的作物旁边种植昆虫更加喜爱的草,这样昆虫就会吃草,而不吃我们要种的作物。希望这种种植方法更广泛的扩大到我们的中华大地,我们国土面积大一直是我们自豪的,可是我们有多少有机的农田呢?最近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觉得我们似乎每一餐饭都吃的很不安,不知道我们买到的食物还有没有安全无害的。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到比钱、比利润更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前一段与大师的茶谈时,曾说到的“精神文化引领经济和物质文化”,那样我们人类才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在讲到茶具的时候,他说,“即使是同样的茶,因为使用的茶器不同,味道也会发生变化。”
读到这里我真的觉得,我亵渎了茶。祖先们喝茶都是用瓷器的,可是我呢?LOCK LOCK...特百惠...这些都是什么材质啊,那么敏感的茶,在我的杯子里不变味儿才怪!
不过我的确有收集杯子的癖好,只是在公司里用我还是喜欢这些携带方便的杯子,容量也大些,不喜欢用小的陶瓷杯,那么也很抱歉的,我只能把品改作喝,改作牛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