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文化关于英文的论文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为了弘扬和传播我们的茶文化,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茶文化的英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关于英文的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关于英文的论文1

  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递方式。文化以它的特殊性,在语言的表达和记载内容的方面也具有特殊性。“茶”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三优饮品之一,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也是“深厚味重、源远流长”。中英以茶文化为代表,通过记录和表达文化内容特色的不同语言方式,显示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章从语言角度出发,简单明了的解释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茶文化;中英文化;语言差异;文学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系,也是文化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际的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式。在英汉语言中部份表面相似的理论概念,显示出不同的语言理论概念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各自独特的表达形式,表明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在17世纪后才流进欧洲的市场体系。在对“茶”的消费中,欧洲的国家堪称比比皆是。英国作为其中的一员,因从多方面的用“茶”,茶的地位突显的也尤为重要。在国际上,只有英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分析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异同,通过承载茶文化的英汉语言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有助于中英的文化交汇和交际信息的准确传递。

  1茶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应用主要代表是茶文化,为人们口口相传,侃侃道来。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范围十分广泛,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语言将民族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将民族色彩也突显的尤为光鲜靓丽。

  1.2茶文化

  茶文化影响范围广阔,中外对茶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方向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茶叶等级的鉴赏、泡茶的技法、艺术品析等一系列操作手段。与此同时,茶叶的生长环境的也是文化内容之一。对于茶文化的体验过程是美好的,过程中的具体形式和“茶”精神是相互统一。饮茶活动是茶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茶文化除了自身的蕴意深厚以外,也涉及到宗教文化。全世界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对饮茶都格外青睐,部分地区还把饮茶作为一种艺术生活来欣赏。以此同时,各国对茶文化的理解也各有千秋,中英作为茶文化的佼佼者,他们的代表性更具有说服力。

  1.2.1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首次使用是以草药的身份。在农耕文明发掘后,茶与文化俩者进行紧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茶文化再次接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才诞生。当今社会上,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总体方向和主要成就的表现。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茶文化总论、茶文化历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茶文化工具书的编篡等等。“茶文化”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984年,庄晚芳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这一论文中产生。目前,中国茶文化研究是世界各地的研究热门。而在茶文化的研究中,中国茶史研究起步是最早的。

  1.2.2国外茶文化葡萄牙和荷兰是欧洲最先接触“茶”的国家,他们不但把茶带进了欧洲的世界,为此他们还带去了茶文化。即使英国的茶文化有四个世纪之久,但总体来说,茶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和研究历史也是短暂的、有限的,关于茶文化的研究也有限的。英国茶叶文化的相关研究著作,堪称是难得一见。中国的“茶”字起源于人们自然的生存劳动活动中,英国的“茶”字“tea”,国际之间是茶叶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汉语词条。当“茶”这一品类在英国上市后,与之相匹配的茶类词语也相继出现。自此,茶文化已经融入了英国人的生活。

  2语言与文化关系

  文化是以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语言属于人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与文化有相同的属性,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保存、传播和继承的方式。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因素、各种文化都会在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2.1语言上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起源于《神农百草经》,并称茶为“荼”。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著作《凡将篇》中称:茶为“诧”。18世纪末,茶在英国传播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后,英国人才普遍的使用“Tea”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2.1.1中英“茶”的语义“茶”在中国的字典中有四种认知意义。第一,茶属于常绿灌木,其叶子呈长椭圆形,花白种壳,“茶”经过精加工后就是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第二,“茶”被用作饮料。例如红茶、绿茶等。第三,“茶”被用作饮料的名称。例如奶茶、杏仁茶。第四,“茶”被喻为油茶树。“Tea”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认知意义也四种。One,(driedleavesofan)ever-greenshurbgrowninChainandIndia.Two,drinkmakebypouringboilingwaterontheseleaves.There,drinkmakebypouringwaterontheleavesofotherplants.Four,(lightmealservedatan)occasionwhenteaisdrunk,especiallyinthelateafternoon.“茶”在中国的词性是名词,而在英国就被引申为动词,喝茶。

  2.1.2中英茶的词汇意义域中国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种植茶和生产茶的语言,例如民间的俗语“清明发芽,谷雨采茶”。而英国文化里,这类语言几乎是不存在。与此同时,一系列的言语文化所表明“茶”生根于中国,发芽于华夏。并未扎根于英国。由此可见,英国“茶”是传播而已。与茶叶有关的词汇在中国“茶”登陆英国后才产生,一些茶文化的语言也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英语里,“teatime”一词表示英国人饮茶时间的不同和饮茶习惯的规范。据了解,每一个英国人的一生,花费他们一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品茶上。因此,茶文化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它的语言表现能够影射出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语言是形色各异、多种多样的,各种文化也是互不相同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的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3中英茶文化在文学语言上的对比

  茶文化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各不相同,一种是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用语,另一种是在文学语境中的茶文化用语,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在内容和特点上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一系列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的本质都是紧密的依赖和生存的。语言中的文学语言是极具魅力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在语言历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文学语言既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还增添了个人的情感,对文化的表达更为深切。茶文化与文学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中英两国的文学家将“茶”作为争相歌颂的对象,将“茶”视作文人们的创作伴侣。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相关的涉及。

  3.1中国文学对茶的运用

  “茶”既是中国的专利,又被华夏儿女誉为“国饮”。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范围极深极广,每个人都以茶为好。茶文化的影响力从帝王将相、诸子百家,到市街商贩、平民百姓。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茶”的大雅风情和大俗人文都汇集在茶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放松和休闲的饮品,也是款待亲朋好友的待客之物。“茶”包含着群众百姓的家长里短、繁琐杂事,被誉为“开门七件事”,它已成为中国的民俗谚语。而与之相对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是文人雅仕,骚客迁人用来修养身性、陶冶情操之物。“茶”是高雅脱俗、文学底蕴深厚的,被誉为文人七件宝。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包含七首关于茶的作品,只是,当时“茶”是一种绿色植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爱茶人。白居易的文学一生与茶相伴,晚年时期对茶热爱更甚,嗜茶更深。白居易自嘲“竟日和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他关于茶的著作诗代表《琴茶》中:“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从这俩句诗的内容中可知白居易用“茶”之灵性来比喻自己“君子陶陶”的风范和“宁静傲洁”的品格。

  3.2英国文学对茶的使用

  英国人将饮茶,作为传统性、规律性、高质性生活的象征。在英国的文学界,大部分作家都臣服于红茶的魅力,视其为重要的精神调剂。1633年,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茶诗《论茶》由此诞生。它的作者是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论茶》这首诗创作的主要目是赞美“饮茶王后”凯瑟琳,并为她祝寿。这首茶诗不但在皇宫内引起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民间也备受欢迎。“Themuse'sfriend,teadoesourfancuyaid.,repressthosevapourswhichtheheadinvade”是茶诗中的一句名言,它既道出茶的功效,也从侧面透露出皇后爱“茶”之源。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茶叶仅为贵族阶级所知所享,因此诗歌中运用“praise”、“best”等一系列词汇,抒发人们对茶叶的喜爱和对新式饮品的欣赏,同时还通过茶叶昂贵的价格显示了身份地位,而茶本身的圣洁与皇后非常匹配。由于宫廷上下都知道凯瑟琳最爱的就是茶,所以借茶来祝寿,恰到好处。诗歌语言精炼,艺术精粹充满抒情和象征其严谨的结构和整齐的形式,增加的是的韵律节奏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英国和中国两个古老的国度,他们的本土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了中英俩国的茶文化差异。虽然中英两国茶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时代的推动下,双方也进行了交汇,文化内的部分内容也有一定的共同点。从古至今,中国的茶文化以注重实用性为主,注重精神领域的升华为辅。而在英国领域,他们的茶文化突显的更加简洁,以象征着贵族绅士优质好贵的品格和工业社会所追求的务实性。通过语言内涵的传承和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互融贯通,对外来文化实现共存,共建友好和谐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D].湖北工业大学,2010.

  [2]鄢家利.浅谈语言交际中中英文化差异[J].西南科技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4-96+107.

  [3]肖小月,彭华.语言交际下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6-118.

  中国茶文化关于英文的论文2

  茶文化差异英语交流教学

  摘要: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最常用的一门官方语言,各个国家都将英语交流与教学作为一大重点内容。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一直是专家学者所青睐的一个课题。在其中融入文化教育,是目前英语交流和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近年来,茶文化差异作为一个连接点日益受到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比中英茶文化差异,依据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分析其如何对英语交流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希望能对现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英茶文化;差异;英语交流;教学

  从古至今,如何促进语言交流和教学就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难题,怎样使交流和教学更有效率起到更大的作用,学者专家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达成一致的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将语言交流和教学与文化相结合是一条科学的道路。众所周知,中国一向重视英语的教学,但在长达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并没有达到设想的高度,许多人仍然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流利的交流。因此,应当采用新的形式,将文化与这种交流与教学统一起来,解读语言。中英茶文化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

  1中英茶文化差异比较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上千年的饮茶传统,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而英国的茶文化起源中国,同时又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存在。

  1.1历史差异

  中国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广为流传,有一种说法,中国的茶文化便从此起源。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觉得传说不可信,认为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始于秦朝。但无论哪种观点,都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不同的是,根据历史学家考证,从十六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接触茶叶,而等到茶叶真正在英国普及,英国人真正培养其饮茶的文化和习惯,则要等到十八世纪之后。

  1.2饮茶文化差异

  中国的饮茶文化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所谓的茶道,饮茶对象等等。饮茶对象主要分为混饮和清饮这两类。两种概念有所不同,其中混饮较为复杂,根据饮茶人的个人喜好和口味,可以在茶中放入糖,盐,橘皮等,以取得更好的味道,对于混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方,个中别有一番情趣。而清饮则更注重还原茶叶本身的味道,较多的人喜欢请饮,因为它更加自然,让人体味到茶叶的风味。而茶道则更为复杂,中国的茶道非常讲究,从古至今发展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有人说茶道是对饮茶这种习惯的一种升华,也是有其道理的。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增进友谊,修身养性,有助于陶冶情操,暗合恬静的东方哲学思想。茶道所用的器具,表现形式都有其讲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更无愧为一种生活艺术。与中国相比较,英国的饮茶历史较短,饮茶文化并没有中国的茶文化那样丰富多彩,但也有其独到之处。从茶叶传入英国后,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最先在贵族中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在平民中得到推广,到今天,下午茶,社交茶会等习惯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英国人喜欢在茶中添加各种调味品,增加其香型。而就种类来看,中国人喜欢喝绿茶,英国人则更加偏爱饮红茶。与中国的茶道不同,英国人喝茶更加注重活泼的氛围和优雅的格调。人们习惯于在慵懒的下午,伴着古典音乐喝上一杯茶,享受轻松自在的氛围,放松身心。这与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

  1.3茶馆文化差异

  茶馆,顾名思义,就是喝茶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除了喝茶以外也具备了其他的功能,茶馆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休闲和社交的公共场所。中国的茶馆起源于茶肆,具有悠久的历史,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英国的茶馆起源较晚,最开始是社会名流的社交场所,由于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差异,其装饰有所不同,自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1.4影响差异

  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所谓开门七件事,茶列于其中,可见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其地位。时至今日,在中国,为客人敬一杯茶依旧是不变的礼仪传统,每个家庭都在享受着茶的美妙滋味。中国虽然是一个拥有56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但大都有着饮茶这一共同爱好。中国茶文化历史的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都赋予茶文化巨大的影响力。英国茶文化无疑也为英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饮茶迅速风靡英国,从营养学上,英国人将茶本土化,从茶中得到了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对于英国人的体质提升有重大意义。从社会意义上讲,饮茶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人民通过饮茶,可以陶冶情操,维持人际关系。总之,茶文化的传入和推广对英国起着积极作用。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英的茶文化也在互相交流与借鉴中互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同时,以茶文化为基础,中英之间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茶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文化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英语交流。例如最基本的词,俚语句子的意思,因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有时便会闹笑话,这无疑会阻碍语言上的交流。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对交流也有着积极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进行跨语言交流,文化差异会为我们提供原动力。此外,了解文化差异,会更好地促进语言交流,正如笔者在之前所阐述的,解决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语言交流的其他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茶文化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显然不应该被割裂开看待,笔者以茶文化举例。中英的茶文化差异较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差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能趋利避害,投其所好。如了解英国的饮茶习惯,我们就会知道他们的下午茶文化,这对英国人既是放松的时间,也可以进行社会交际,我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与英国人交谈,选择适合这一场景交谈的话题,这会对交流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

  3运用中英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教学

  3.1认识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关键点,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在现在的教学阶段中,认识文化差异并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是不正确的,认识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很有意义。首先,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习惯的培养。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习惯有很大不同,培养语言习惯对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语言现象是和日常生活有关,如果不能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深意,将会对语言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认识文化差异,可以从根本上培养语言习惯。其次,可以提升学习兴趣。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枯燥的语法和大量的习题练习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目的,但众所周知的是,英语成绩并不直接等于英语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是提高其英语水平的最好方法,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应新的需要,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文化差异的对比,做到生动形象,建立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真正张口说英语。通过了解文化,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语句的意思,知道该何时何地说适当的话,避免产生歧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3.2中英茶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促进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通过介绍中英茶文化,学生不仅对英国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英国文化传播,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形式和方法上,中英茶文化差异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例如,对比法的大量运用。要在教学中引用中英茶文化差异,就必须进行准确的,高效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入适当的茶文化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对中英的差异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由浅入深,从茶文化推广到其他方面,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英语都能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影电视剧中的相关素材,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他们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国的茶道有很大差别。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茶道表演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茶道工具,在课堂上现场展示不同的茶道,这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形式上的创新还有很多,笔者不能一一叙述,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内容上,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所熟知的blacktea的意思,在英语中它指的是红茶,但是black翻译过来是黑色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就会变成黑茶,这就是一个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分析英国的饮茶历史,揭示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并从茶文化推广到更深的层面,这对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英语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其中,如何从茶文化的差异对比合理地推广到其他文化层次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比茶文化要起到引导作用,从茶文化中得到相关知识,再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从整体上提高文化认识。总之,把中英茶文化差异引入到当代英语教育中,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给教学真正带来新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从根本上加强英语教学。

  结束语

  中英茶文化差异与英语交流与教学有着无法斩断的联系。根据调查研究,笔者可以肯定,中英的茶文化差异对交流与教学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交流越来越便利,领域越来越宽广,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利用好文化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英语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闫凤霞.中英茶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分析[J].福建茶叶,2016,(04):334-335.

  [2]汪淑丽.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01):187-188.

  [3]赵渭华.中英茶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探讨[J].福建茶叶,2016,(11):217-218.

  中国茶文化关于英文的论文3

  茶经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摘要:实践中将《茶经》进行英译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的传递,这本身就对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难知晓,若在英译中只是直观的进行转译,将使得英美人士难以理解《茶经》中的诸多文化信息。为此,具体的英译策略包括:形成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清晰界定翻译对象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英译可读性、建立起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茶经》;茶文化;英译;策略

  由唐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开创了历史,其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次对茶叶种植、饮茶、茶道原理做出了系统性论述,从中可以观之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茶文化也逐渐被世界各国人士所关注,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将我国茶文化精髓翻译成英文而推广开来,则成为了当前翻译界所需要引起重视的课题。之所以将这项工作称作为“课题”在于,实践中将《茶经》进行英译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的传递,这本身就对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如茶道原理所蕴含的古代美学和思维方式,也对英译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知晓,若在英译中只是直观的进行转译,将使英美人士难以理解《茶经》中的诸多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茶经》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对《茶经》中茶文化的解构

  根据《茶经》的内容涵盖,可以将其中的茶文化解构为以下三个部分:

  1.1茶叶种植部分

  这里不去分析《茶经》中对茶叶种植技术的论述,而是从文化视角来进行解构。显而易见,《茶经》生成于唐代所以其在对茶叶种植的论述中,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那时的农耕文化。与西方农耕文化不同,中国的农耕文化植根于亚细亚农业文明之中,即形成了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公田和私田交织耕作的特点。而且,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又与宗法制度相联系,这就使得唐代的茶叶种植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共同劳作。可见,这样就深入到了农耕文化之中来理解茶叶种植特点。

  1.2茶叶饮用部分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视角出发可知,茶文化来源于国人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而对于饮茶而言,它首先作为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容而存在着,逐渐在国人的主观能动性下,结合了自身的审美情趣、民族精神等最终升华为一种文化。从而,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相异的饮茶文化。在《茶经》中对饮茶方式进行了论述,但在现有的英译成果中却难以凸显其中的文化气息。考察现有的英译成果可知,其更像是一种说明文而无法使英美人士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标准。

  1.3茶道原理部分

  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国人待人接物、处世哲学的一种外在体现。唐代的中国与当时其它国家相比,其文化水平应处于领先地位。而这里的领先地位,便部分反映在茶道原理部分。而且,茶道也是英美人士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也构成了英译中的重要内容。

  2茶文化英译难题分析

  实践表明,目前的英译难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方面

  这里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作为英译的承担者并不一定具有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面对《茶经》这部技术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而言,可能更加感到无从下手。不难理解,若是在文言文转译成现代汉语中存在着知识性错误,那么便自然会导致英译成果会背离陆羽的原创。另外,市面上存有《茶经》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照版,但这也较少由茶学专业人士所著。因此,仅仅在文言文转换中兜圈子,将难以保证《茶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2由现代汉语转译成英文方面

  从笔者与同行的业务交流发现,许多同行为了最大化忠实于原文,而习惯于采取直译的方式。对此笔者认为,若是译者能完全掌握翻译对象的内容实质,则采取直译的方式也八九不离十。但对于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文化性的作品《茶经》来说,根据文言文转换之后的现代汉语来进行直译,仍难以充分表达陆羽所要体现的内容。究其原因便在于,汉语本身所含有的隐喻、类比成分是英语国家的人士无法理解的,这实则与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2.3针对英译完成后的润色方面

  在本文的开篇之处已经指出,将《茶经》翻译成英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和对中国茶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从中可知,为了增强英文《茶经》的可读性,这里还需要对其进行润色。然而,在润色中便可能存在着画蛇添足和主次不分的情形。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英美人士对《茶经》的认同度。以上三个方面的难题,便构成了茶文化英译策略的问题导向。

  3破解难题的思考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对破解难题进行思考:

  3.1对译者茶文化知识储备的思考

  将视角聚焦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译者在面对内容各异、专业性较强的翻译对象时,仅仅依靠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则是远远不够的。关于这一点,在对《茶经》的翻译中便得到了显著的体现。因此,在克服自身在翻译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学习效应下不断夯实他们的翻译功底,这里就需要从加强译者的茶文化知识储备上下功夫。事实上,这里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要建立起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可以借助当前的大数据网络来做好翻译前的功课。

  3.2对《茶经》的英译职能的思考

  这里所要思考的问题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多次提及,即对《茶经》进行英译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的目的可以归为:第一,向英美人士传递中国茶文化信息;第二,作为教科书的形式对外进行茶文化教学。事实上,本文在开篇之处就将对《茶经》的英译定位于第一个职能之下。这也就意味着,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融入当时的人文元素,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强《茶经》英译版的可读性,也提升了该作品的思想性。

  3.3对茶文化对外交流预期的思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待人接物之学,也涉及到人生哲学之道,它完全与国人的生活特征与思维习惯相融合,从而它也只有在中国文化圈中能被完全理解。因此,我们不能指望英美人士能通过《茶经》来全面获取中国茶文化的元素,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润色部分应着力于关乎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这样有助于英美人士进行阅读。

  4茶文化英译策略设计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英译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4.1形成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译者并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学组织系统的重要性,而这在大数据时代下则是至关重要的职业能力。针对《茶经》的英译而言,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文献搜索能力和茶文化知识储备。然而,这不可能通过长期的系统性学习而获得,只能依靠大数据平台和译者的自学能力来支撑。因此,译者在英译《茶经》之前,可以通过百度百科来从总括层面了解《茶经》的体例,以及借助知识共享平台来获取前人对《茶经》内容的解构信息。

  4.2清晰界定翻译对象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

  当前在对外推广茶文化时,可供使用的手段十分丰富,如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以饮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游项目。为此,《茶经》在这里尽管也起到传播我国茶文化的作用,但其也具有自身职能的局限性,当然也同时拥有自身职能的比较优势。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英译版的《茶经》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文化礼物)赠送给英美人士,这种具有可收藏的文化载体便是《茶经》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英译上应突出它的文化底蕴。

  4.3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英译可读性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充实英译版《茶经》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增强《茶经》的可读性。对于后者而言,应引起译者的重视。英美人士一般将《茶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看待,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时需要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融合。前面已经提到,《茶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突出饮茶和茶道等两个环节。

  4.4建立起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

  这里则主要指向了译者的英译能力了,笔者认为,需要建立起直译与意义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首先,英语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对《茶经》中的诸多专用术语在难以进行意译的情况下,则需要采取直译的方式,甚至可以考虑用汉语拼音来应对。这样一来,实则就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最后,还需要从语言顺应论中来进行英译的技术把握,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或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asa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英美国家在历史上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进而其国民在思维习惯上呈现出直线型、理性、量化、细化等特征。因此,在对《茶经》的英译中还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5小结

  本文认为,由唐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开创了历史,其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次对茶叶种植、饮茶、茶道原理做出了系统性论述,从中可以观之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但若在英译中只是直观的进行转译,将使得英美人士难以理解《茶经》中的诸多文化信息。通过问题讨论后认为,英译策略应围绕着:形成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清晰界定翻译对象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英译可读性、建立起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淑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11(4):21-22.

  [2]袁劲柳.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45-46.

  [3]宁雅静.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研究[J].学园,2013(29):33-34.

  [4]毛春华.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51-52.

>>>下一页更多精彩“中国茶文化关于英文的论文”

321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