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分哪两种
日本茶道分哪两种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的两大茶道,一起来看看。
日本的两大茶道
末茶道:
制成细末的茶砖。《宋史·食货志下六》:“元丰中,宋用臣都提举汴河堤案,创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诸路末茶入府界者,复严为之禁。”
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制国用·山泽之利下》:“茶有末茶,有叶茶……唐宋用茶,皆为细末,制为饼片,临用而辗之,唐卢仝诗所谓‘首阅月团’、宋范仲淹诗所谓‘辗畔尘飞’者是也。《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於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
杀青后风干,然后拣梗和叶基部的叶脉,充分干燥然后研磨。低温、低湿、慢转速磨成极细的粉末。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茶鲜叶经蒸青、捣碎、烘干使呈碎末状而成。但饮用时粗茶要先击细,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饼茶则需先捣碎,然后入瓶中,注入开水烹煮,方可饮用。
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饮茶时的心境。但这并不是说无视形式的存在。在一定的形式中,你可以进一步得到自由的精神、煎茶世界的快乐。根据流派的不同,色味俱佳的煎茶的作法有很多种。
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开始确立,人们开始注重饮茶的环境并形成了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历时约五百年。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早茶)、午茶、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
茶会通常有纪录,纪录的内容包括与会众、壁龛装饰、茶具、饭菜、点心等情况,有时还加入与会众的谈话摘要和纪录者的评论。这种纪录叫“会记”。古代有很多著名茶会的会记流传下来,成为现代珍贵的资料,如《松屋会记》、《天王寺屋会记》、《今井宗久茶道记书拔》、《宗湛日记》等被称为四大会记。
日本茶道分哪两种相关文章:
1.日本的茶道分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