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文化的对联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文化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对联,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对联

  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杨万里)

  (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

  (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苏轼)

  (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

  (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同)

  (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苏轼)

  (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

  (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陆游)

  (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

  (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

  (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

  (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

  (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

  (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佚名)

  (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佚名)

  (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佚名)

  (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佚名)

  (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

  (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佚名)

  (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

  (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佚名)

  茶的由来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

  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文化的对联_茶文化有哪些对联相关文章:

1.关于茶文化的对联

2.茶文化对联大全

3.茶文化对联大全

4.茶文化的对联

5.茶文化的对联赏析

206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