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邮票收藏价值
黄梅戏邮票收藏价值
《黄梅戏》是我国第一套采用数字中国画形式设计的邮票。既给人一种当代审美的趣味,同时又兼具黄梅戏应有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的画面效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黄梅戏邮票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用。
黄梅戏邮票收藏价值
国内发行的邮票主题众多,向来广受藏友们的喜欢,在这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长河中,2014年7月6日,中国人民邮政于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1套3枚。 这套邮票所撷取的黄梅戏“主角”原型都是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比如《天仙配》、《女驸马》的人物原型严凤英、王少舫;《打猪草》则是丁紫臣、严凤英。邮票人物服饰也充分体现戏份,如“女驸马”身上的蟒袍、头上的宫花和腰间的玉带,都以云龙为主题花纹;“天仙配”中人物手拿油纸伞;“打猪草”中人物身背竹篮,
这些标志性细节一方面意在点明剧目,给读者认同感、亲切感,引起观者的共鸣;另一方面邮票内容分别为天仙配、女驸马和打猪草,更接地气,让更多人关注和认可。非但如此,全套邮票面值为3.20元。邮票设计以影像资料和戏曲剧照为素材,确保人物服饰、姿态忠于戏曲原作。人物整体以中国工笔画技法绘制,特别是人物神态,撷取黄梅戏名家神韵,以期带给读者认同感、亲切感。
用色方面,着重在黄梅戏舞台服装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中国画色彩元素,使整体画面清新隽美,赏心悦目。该套邮票由张旺设计,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
此外,邮票在在角色表情上刻画丰富,在对票中人物神情也参考著名表演艺术家演出的影像资料,不断对人物五官进行修改,3枚票中5个人物眉目传神,生动形象。比如第2枚邮票中的女驸马,其面部刻画,既有女性的特质,又有驸马的高贵。第3枚“打猪草”中,男女两童活泼可爱。
说到这里,喜欢黄梅戏的藏友们是不是很像拥有这套邮票呢?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流行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在黄梅采茶调等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剧目和音乐上,曾受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通过邮票的形式,让黄梅戏更显的雅俗共赏、唱腔委婉清新。如今,黄梅戏已经成为颇受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邮票和黄梅戏的凝聚交集中,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出越来越璀璨的星光。
黄梅戏邮票收藏知识
一、画面充分显示戏份。《黄梅戏》邮票自然要体现“戏”的特点,使各种应用到画面中的视觉形象都合理地融为一体。设计者在画面内容上十分注意细节的刻画,重点抓住每一出戏的某一服装或道具特色,如“女驸马”人物身上的蟒袍、头上的宫花和腰间的玉带,都以云龙为主题花纹;“天仙配”中人物手拿油纸伞;“打猪草”中人物身背竹篮,这些标志性细节意在点明剧目,体现了戏份,引起观者的共鸣。全套邮票从画面人物形象,到每枚邮票舞台化的背景,都充分体现了戏份。
二、戏份凸显人物角色。邮票画面明确了戏份,重点就是凸显人物角色。设计者参考了众多名家的表演,将画面人物定位为“按照传统黄梅戏章法扮戏的当代青年演员”,以发型、面妆以及肢体语言等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传承的特征,以人物的五官比例、位置、肤色和手势等传达出当今的审美意趣。票中的人物形象,既能准确地体现出黄梅戏应有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又能适合新世纪的人们较为普遍的审美习惯。在人物的身姿上,使其达到一种多元化之美,充分体现出戏中的人物角色。
三、角色面容表情丰富。在对票中人物神情的刻画上,注重体现黄梅戏名家神韵的面部表情,设计者通过参考著名表演艺术家演出的影像资料,不断对人物五官进行修改,令3枚票中5个人物眉目传神,生动形象。比如第2枚邮票中的女驸马,其面部刻画,既有女性的特质,又有驸马的高贵。第3枚“打猪草”中,男女两童对视、对唱,活泼可爱。
黄梅戏邮票的介绍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1套3枚,面值合计3.20元,邮票规格33×44毫米,每版16枚,整版规格165×210毫米。邮票图名分别是《天仙配》、《女驸马》和《打猪草》,采用了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四种防伪方式。设计者张旺以剧照的影像资料为素材,采用中国工笔画技法绘制,画面清晰、细腻,由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采用高精度调频网、六色胶版印制。
黄梅戏属中国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格,明快抒情,质朴细致,真实活泼,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在发展中产生了一批优秀著名演员,如严凤英、吴琼、韩再芬、王少舫、马兰、张辉、黄新德等,也产生了一批著名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牛郎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玉堂春》、《夫妻观灯》、《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纺棉纱》、《徽州女人》等,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
黄梅戏渊源于唐初,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安徽怀宁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发源地有安徽怀宁说、安徽宿松说、安徽桐城说、湖北黄梅说,清末在安徽省安庆市,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此时才被称为黄梅戏,可以说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庆。曾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
猜你感兴趣:
4.纪念邮票收藏价值
7.收藏邮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