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
古文物艺术品包含着无比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方面已为国内外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以至广大民众所知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1
对第四套人民币的看法
我们对于一个品种价值的认识应该首先始于它的使用阶段,而不能等到它进入收藏领域再去品味它的收藏价值,再去挖掘它的投资价值,那样就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而对于人民币纸币更是如此,因为这已经被市场实践所完全证实了。尽管现如今的收藏品多如牛毛,但是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并且具有良好变现性的收藏品却并不多,而人民币纸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在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人民币纸币价格已经高高在上的背景之下,选择价格还在低位的第四版人民币纸币无疑是上乘之选,而面额低的人民币纸币又是最佳选择。
第四版人民币从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至1997年4月4日止,共发行9种面额,14种票卷。其中1角券1种,2角券1种,5角券1种,1元券3种(1980、1990、1996),2元券2种(1980、1990),5元券1种,10元券1种,50元券2种(1980、1990),100元券2种(1980、1990)。在第四版人民币纸币14种票券种,1980版50元纸币的价格最高,百张连号的价格大约为72000元,1980版100元纸币的价格次之,百张连号的价格大约为28500元,1990版50元和1990版100元纸币的而价格均在面值附近,升值幅度非常有限,从面值的角度来看,高面值的50元和100元不是最佳选择,它具有投入大产出低的特点,投资者可适当选择放弃,但1980版50元纸币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买进之时最好以百张连号为交易单位,因为单张买进的价格高,而单张卖出的价格低,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十分不划算。
选择一个品种作为投资对象,首先要看它大的运行方向,从人民币纸币多年以来的运行情况来看,一直在上升通道中运行,并且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这与编年邮票每况愈下的走势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这也正是不少投资者放弃邮票投资,而将人民币纸币作为建仓对象的重要原因。对投资者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大概率的方向,而不是追逐短期小概率的波动收益。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投资者对财富的收益需求会越来越强,而从人民币纸币这些年来的投资回报来看,要远远超过邮票,这使不少投资者大幅度地降低了邮票的仓位,开始逐渐调整自己资产的配置,而价格低廉的第四版人民币纸币无疑是最佳配置对象之一。
历史研究发现,资产配置是投资者获利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许多投资者之所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屡战屡败,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资产配置上出现了重大偏差,将本不应该作为资产配置的品种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在短线博弈中一败涂地。第四版人民币纸币现正处在一个价值发现的初期阶段,正是投资者买进的最佳时机,尽管某些品种的涨幅业已非常突出,但其价格并不高,其真正的价值并未显现出来,仅仅是露出了冰山一角,有谁会想到第三版2元车工纸币的价格从面额2元一路走到现在的500元之上,并且还处在上升之中,就更不说价格还处在萌动期的第四版人民币纸币了。在第四版人民币纸币家族中,1980版2元和1990年2元纸币的成交最为活跃,乃是投资者洞察市场变化最为直接的品种,是市场的风向标;目前百张连号的1980版和1990版2元纸币的成交价格大约分别为1100元和390元,乃是投资者进行建仓的首选品种之一。1980版1角、2角和5角纸币是在第四版纸币中价格最低的3个品种,其百张连号的成交价格分别为13元、50元和53元,其内在的投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1980版2角纸币的未来价值或许更是不可限量。建议投资者在建仓之时以一刀(100张连号)、一捆(1000张)、一条(5000张连号)一包(10000张连号)为交易单位,这样可以获得巨大收益,而买上十张八张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对于价格极为低廉的品种更是如此。
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2
艺术品收藏的四类人
我接触过很多藏家,大约可以把藏家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收藏世家,家底雄厚,代际传承,拥有真正的好东西;二类是货币买家,他们手中握有相当的财富,遇到心仪的物件,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十分霸气;三类是捡漏专家,他们懂行、眼毒,但资财有限,往往以藏养藏,讲究“一击即中”。这三类人,或有家学,或有财富,或有知识,甚至彼此交织,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较高层次的藏家群体。剩下的第四类,可以称之为当代藏家。他们是一群附庸风雅的爱好者,从本质上说对古董、字画还缺乏最根本的认识,他们支撑、维系着古董市场的日常交易。
收藏实为雅事,但不得不慎。随着古董字画价格飞涨,巨额的利润已然催生出整条造假产业链,加之众多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新一代赝品层出不穷。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之语,“专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仿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加上造假者、鉴定者和个别媒体沆瀣一气,使得鉴别真伪成为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小藏小损,大藏大损,直至倾家荡产也是很常有的事儿。
我就见过某地一位企业家号称收藏了高达10亿元的艺术品,因为收藏占用了大量资金,公司落个关门大吉的下场。破产清算时,当地法院请我们去给这批艺术品估值,结果呢,我们就是铆足了劲往高估,也就不到500万。更为吊诡的是,即使买了假货,藏家也得死命忍着,因为一旦露馅,鸡飞蛋打,连本钱都赔光了。相对高明的策略是隐忍坚持,表面上装出一副高深莫测、兴高采烈的样子,实则暗度陈仓,要找到一个比自己“傻”的“好心人”适时出货,转嫁损失。 虽说辨假也是收藏的乐趣之一,但收藏始终以真品为尊。假货盛行,相关分析、报道很多,这里无需置喙。可以说,低廉的制假成本,高额的利润,根绝无从谈起,一味地嘲讽、咒骂现行法规或者归咎于人性贪婪、心态浮躁,直至上升到道德层面,这般的牢骚满腹,对于改善现状能有什么实际帮助?为什么国外古董市场相对干净?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大家平心静气,理性分析,建言献策,为净化市场,推进收藏事业做些实事,方为正道。
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3
书画艺术品收藏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上每一个昌盛时期,既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集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胜;宋徽宗尽管政治上比较昏庸,但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以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著《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时,私人收藏已是蔚然成风。
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都足以令人惊叹了。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数千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的经济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赏家,如文徽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相关文章:
对艺术品收藏现象的看法的范文
上一篇:对火猴迎新邮票有收藏价值吗
下一篇:多大的蜜蜡才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