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指导>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2)

时间: 福萍4592 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六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七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题记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九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道”是一个源起。

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

因此,“道”字的结构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规律。

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

《道德经》第十七章把我看乐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是对领导的评价和划分。最好的领导什么样?你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还有一个版本更极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排第二位的领导是被人赞扬的领导。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嘴上骂的领导。

这种划分非常耐人寻味。我记得“”后期,即使呼伦贝尔这样的边远地区,教学秩序也基本恢复了。我妈在学校工作,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咱们学校现在挺好的,哪怕校长不在,只要打铃的人在,就可以正常运行。”可是这句话让她挨了一通批,说她不讲党的原则,缺乏组织纪律性。

很多年后,他们老同学聚会,还总是提起我妈这句话,因为那其实是一种挺理想的境界。一个学校,如果只靠铃声,就可以各司其职,说明校长领导有方。用不着天天训话、表决心、摁手印,但方方面面都很好。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东方时空》刚创办的时候,从来不打卡,没有纪律方面的要求,我们却几乎住在单位。到了后来,非要强调打卡的时候,影响力就很弱了。

当然,这四句话不仅仅是评价领导或官员,也揭示了生活中的某种秩序和境界。

我现在自办“私塾”,叫“东西联大”,收了十一个研究生,每月给他们上一天课,外加课后作业。所谓东西联大,就是北京东边的传媒大学和西边的清华、北大、人大四所学校,学生们都是这几所学校出来的。从学新闻的研究生一年级带起,两年毕业

有一项课后作业,是手抄《道德经》,并且选出印象最深的十句话。我发现学生们选得最多的一句话,出自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

随后接着一句反问:“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刮风下雨是谁做的呢?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此外,这句话还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启示: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你要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对吗?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

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表扬来得太早,毁人也毁得够狠,我周围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稳,空中楼阁,他Hold不住。

第三十六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要从你这儿拿走什么,一定先给你什么。

《道德经》对物质和人性有很深的探索。往小处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到越多,失去越多。往大处说,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历朝历代的兴衰,总有特定的规律,日不落帝国也会日落。

个体命运也会经历周而复始的起伏。对于我来说往往是这样:真正失意的时候,是我睡得最踏实的时候,因为我知道不可能再失去什么;但是赶上特别得意的阶段,反而会很恐慌,因为可能要下山了。

记得2000年,我似乎挺火,又是“全国十佳青年”,又是悉尼奥运会直播,回来以后中央领导接见,还没跟教练握手,先来握我的手,这还了得?

之后我把手机关了,闭门研发新节目,整整一年。回头看,要是没有那一年的沉寂,就不会有后续的动力。

那时,作家刘恒大哥提醒我:“小白,如日中天,可要小心太阳落山啊。”我说:“大哥您放心,我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

20__年,在我生日的头一天,我把自己担任的三个制片人职务全辞了。我一走,身边十多个人受益:三个副制片人升正制片人,N个主编升副制片人,又有N个人升主编。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层含义,杯满则溢,怎么办?把里面的水泼掉。要是不泼掉这杯水,我恐怕也不会继续走这么长的路。因此“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有人说,那干脆彻底无为,给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这不对。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要归要,但知足,懂得分寸。“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给“反腐”中进去的官员一人送一本,全得号啕大哭,后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时候看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义呢?很难。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十

为开展好道德讲堂活动,因我参与其中,我选定了《道德经》1至15章作为诵读书目,现场诵读原文、讲解经典。为讲好《道德经》,我多次阅读《道德经》原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注解、译文,备好讲稿。阅读《道德经》,感受颇深,启发了一些对工作、生活的感悟。

有无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老子告诉大家,从有和无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来强调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它却能产生作用,而且产生根本性的、很大的作用。老子强调不能只看到有,还要看到其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个力量,那个无。这章,老子强调无形的东西的作用,它往往成为有形的一个原因,要是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老子强调人的认识的全面性,有和无的关系。

这一章,我经多次反复揣摩,终解其意。

单位每年的双代会上,都有一项议程:表彰先进。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受表彰者投于赞许的目光,送上热烈的掌声。可是,又有谁知道,站在台上领奖的同事,在台下的时间里的付出和勤奋。就如,一个基层站所被局评为“先进站所”这样的荣誉称号的时候,其实,作为一个基层站所,大家做的工作都差不了多少,那么为什么这个站所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呢?我给大家还原几个小的工作景象,大家就懂了:有这样一个站所,所上职工不多,每年到了小修保养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全员上路,严格按照修补标准来做,修补的路面不仅线型美观,而且质量保证;在雨季来临前,加强路基养护,清理边沟、涵洞,到了雨季的时候,坚持“雨季三查”和路况巡查,在水毁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现场清淤保通工作;冬天,提早储备物资,遇到恶劣天气,如遇冰雪自然灾害时,及时进行融冰保通,主动给滞留的驾驶员同志们送水、送饭等。这个站所里面的职工,无论工作多忙、多苦、多累,都未抱怨过,只要听到所长的口哨一响,就立即到院里集合,准备出发。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个在基层一线的养护工人,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事公路养护31年,现年50岁,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再有5年就意味着退休了。31年来,他经历了公路养护的三次变革:土路、砂石路、沥青路,随着公路等级的提升,对公路养护的要求也随着提高,但就是这样,他依然热爱公路养护行业。31年来,在多个站所工作过,从他的打刮爬、切割、打草、洒油、撒砂等就可以看出,动作娴熟,身手不凡。在采访的后期,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退休后,准备干点啥呢?”他说:“还想养下去。”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啊,养路已然不是维持生计的一份工作,而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人才会不假思索的说出这样令人感动的话。回来后,我也在思考,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呢?作为一名一线养护工人,特别是男职工,在公路养护的具体工作中,体力消耗无疑是最大的。当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蜕变成一个50岁干练中年人的时候,不禁要感叹岁月如刀,毅力和韧性在漫漫养护长路上伴他前行。因为普通,过往的行人或许不记得这样的养护工人,但正是源于这样众多的养护工人的坚持和坚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公路上奔忙、劳累和付出,畅通了经济的命脉,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无为

《道德经》中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則无不治。”无为是按照客观世界的真实的面貌去做事,而不是那种带有机心、机巧、巧伪和欺诈的这样一个思想去为。

以前,我对道家的“无为”有这样一个误解,认为:“无为”就是不要作为。阅读过《道德经》,真正了解“无为”之意。

刚踏入工作岗位那会儿,面对新的工作,总有很多的想法,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争着、抢着干着、干那,从熟悉工作岗位,结识单位人员,理顺上下级、同级关系等,每天精力旺盛,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中,在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业务能力提升很快,进步很多。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尽管是一件小事,但都会尽心尽力的做好,就这样,9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工作中,也曾遇到过精致利己主义者,有过彷徨、伤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风淡忘。工作不能选择,任务不能推卸,因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领着纳税人的税收,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为”。既然要“为”,就要履好岗位职责,用心、用脑、用时间完成好一件件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每一个时刻,只做一件事,只有做好了这件事,才做另外一件事,坚持“一件事”原则,总会将工作做好。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专营社会政策的空缺而得利,这样的人和事确实存在,但仔细一想,只可观之、听之,切不可效仿。有些事,有些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很清楚,我们如果那样做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实惠,不受舆论、道德牵制,但是我们没有去做,为什么?人,因为有了信仰,有了原则,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一个人的利益要依靠损害社会、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得的时候,住在我们心底的“良知”会说话。做人难,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更难,难的不是选择,而是选择之后的承受。从小至今,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教给我们跟更多的是如何“为”,在社会上,我们又补上了一课“不为”,在“为”与“不为”之间,考量着一个人的人性、良知、价值、利益等。

面对工作,从单位整体利益出发,从履行工作职责出发,要持有积极作“为”的心态,把工作落到实处,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现象,要敢于坚持原则,选择“不为”,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尊严,让心有一个温暖的家,让脆弱的生命变得更加坚强。

阅读《道德经》,回归经典原文,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感受天地大道的博度,体悟智慧,修养心灵,感受生命,你读了吗?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2)

《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优秀作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优秀作文10篇(3)

《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优秀作文10篇(2)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6篇500字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8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7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2)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六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本书共有10章、60个小节,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是一本提升教师精神修养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学习用书。下面是学

  •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新时代面对面》是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优秀范

  • 《三十讲》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
    《三十讲》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该书分30个专题,体系严密,层次丰富,大致可以分为时代论、主体论以及党的领导与建设论、方略论和方

  • 调研跟班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0篇
    调研跟班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0篇

    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下面是学

17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