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
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
小学生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对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1
郑板桥心怜哑巴,智断遗产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2
周唯一的一次“国骂
每个人在愤怒至极时骂人、摔东西、甚至打架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骂人,但这些方式为谦谦君子所不齿,基本不用。周恩来无疑是人们心中的谦谦君子,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日月可鉴,没有出格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一生中也有一次“国骂”。
周身边最后一批秘书之一纪东,在《难忘的八年》一书中披露了周恩来在“”中同“_”斗争时唯一的一次“国骂”。
1973年前后,毛泽东共三次点名批评周恩来。“_”趁机火上浇油,对周恩来进行了疯狂密集的围攻,大有把周打倒踩在地上之势。
林彪事件之后,周恩来讲到他的处境,他说,“我难呐。”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关于林彪集团到底是“极左”还是“极右”?周恩来认为林彪团伙是“极左”,所以要清除“极左”势力。但是“_”反过头来说林彪不是“极左”,是“极右”,反过来批评周恩来清除“极左”的做法。
当时周恩来手中拿着一个文件,看了以后,把文件啪地朝侧右后方摔去。纪东随后听到周骂了一句:“妈的,怎么不是极左,就是极左嘛。声音不大,但每个字我都听得清清楚楚。我看到双眉紧缩,两臂放在椅子扶手上,上身靠着椅背,两眼怒视着窗外。”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批评周恩来后,“_”借机对周进行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一个围攻。周一言不发只向他人要了一支烟,大家都知道他从不抽烟,难道他要破戒吗?
大家看到,把拿在手里的烟揉的粉碎,揉的粉碎。这时揉碎的不仅仅是这一支香烟,而是他那颗滴血的心,他的心有多么悲怆。
在““””的特殊时期,我们敬爱的周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和屈辱,他都默默忍受了,他的信念是舍身忘我,要把国家带出浩劫。
周曾经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
当年中央办公厅的秘书一说到所受的委屈,许多人都是谈到一半,就谈不下去了,眼泪就下来了直至泣不成声。这样的一种情绪、感情,包含人们对无可比拟的崇敬爱戴。
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3
周恩来三平淮安祖坟
周恩来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安葬嗣母是10岁的周恩来当家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也在清江浦去世。一年中连续失去两位母亲,这个打击对于幼小的周恩来来说是巨大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周恩来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周恩来领着两个弟弟(一个9岁,一个4岁),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将陈氏安葬在周家的祖茔地。祖茔地位于淮安城东郊的闸口村夏庄组,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当年迁居淮安时买下的。周家在淮安没有田地,除了驸马巷的房屋(也就是周恩来的诞生地)外,只有这不足一亩的坟地。这里安葬着周恩来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亲属的遗骨。
周恩来对嗣母陈氏的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学时,他于1918年1月2日写过这样一篇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指嗣母陈氏)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易逝,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2月12日,当周恩来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爹爹(嗣父周贻淦)和娘(嗣母陈氏)的坟还露出棺材在外边时,心里“越想越难受,恨不得即时回国,为家里处置这些事情才好”。
1941年周恩来曾表示,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到母亲的坟前扫墓。他曾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这也是有资料考证的周恩来对祖茔地的唯一印象。1950年他又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周恩来最早从1952年开始就计划平掉淮安的祖坟,历时13年。期间虽然遇到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以及地方政府的冷处理,但他平坟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最后将祖坟平掉。
第一个阶段是1952年,周恩来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其意见转告淮安县委。
1952年底,周恩来让警卫干事王雨波将八婶母杨氏护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写了报告,关于祖坟地的内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后,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见了县长赵荣洲、秘书长张文高,向他们传达了的指示。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这是有文字考证的周恩来第一次向淮安县委表示要平坟还耕。
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周恩来亲自写信给淮安县委商讨平坟事宜。
1958年6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转淮安县委,有关祖坟的内容是:“还有,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周恩来安排适合的亲属专程回淮安,敦促淮安县委和家乡的亲属平坟。
小学生经典作文素材积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