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7篇
小说昏暗的背景基调正好契合了披头士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哀伤怀旧的旋律,或许这正是作者要将其作为小说题目的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
时隔七八年,又重读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真的很惊奇于自己的长大!就像是在看七、八年前的家庭 DV ,一边看着,一边想:那里面的人是谁呀?
这次看的是台湾人的译本,和之前读的有所不同,也把两者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后者读来更接近于平时我接触的日本文学语言。虽然前者不是不好,但太带翻译家本身语言特色的作品,确实折损了不少原著者的语言魅力,更何况那是另一个民族的东西——一个有着浓厚自我语言特色的民族。
从第一页起,我就有种自己是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七、八年前,那个高二的寒假,我因为听说它是一本名著而吵着爸爸把它从书柜里找出来的时候,爸爸还不大乐意,他说我看这书还早了点。这个理由让我颇觉好笑,他可是在我初一时就主动推荐《金瓶梅》给我看的人啊,再“黄”的书还能“黄”过《金瓶梅》?虽然后来是如愿以偿了,但因为有前面的这段小插曲,所以我的注意力多被书中男女关系的情节吸引走了,对它的本质并没有太多的发掘。那个时候我看完它,只记得渡边和死去朋友的女朋友发生了关系;在最后一章,渡边又和这位女孩儿的病友——一个受女同性恋陷害的音乐老师发生了关系,而且,还做了四次!仅此而已,这就是全部的印象。至于它的名著特征,写读后感时也多引用书中最后的那段话:青年人迷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着自己的坐标。如此交差,倒也过关。现在想来,一个真正伟大的东西哪是用只言片语可以概括的?你从它的这一面看到这点,我从它的那一面看到那点,能够让大家各取所需,这才是它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吧。就像渡边在病房里对绿子病危的父亲说起欧里庇得斯的戏剧时说的:“用大家的正义来达成所有人的幸福,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村上为我们送来了解围之神。这个解围之神,并不是像欧里庇得斯戏剧里的那个解围之神一样,指指这边,指指那边,叫谁和谁一起走,叫谁暂时不要动,像个真正的调停者那样,指手画脚一番便让交通舒畅了,村上的解围之神是一个多面的怪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令者,而是与地上阻塞交通的凡人一样的迷惑者,它用自己不同的面与不同的人交谈沟通,寻找他们在这一方面共同的出路,就好像“阿美宿舍”里医生和患者互帮互助,界限模糊一样。是的,世上并没有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和地狱。
七、八年之后又重读《挪威的森林》,感觉就像是给骷髅般的记忆的残象填注内脏,让它再次回复生命的姿态,将灵动的美延续下去。渡边他从 17 岁到 20 岁,告别自己的少年时代,迈向二〇阶段,经历了诸多感情的琐事,终于有了从小孩蜕变为大人的自觉。虽然他说了要为生存下去好好地付出代价,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责任,但在真正的考验降临的时候,他还是不免迷茫失措,像孩子般地一蹶不振,又像大人般地安慰他人,带着青黄不接的特质,以一种不完整的形态游走于世间。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有此共同的特质,他们是即将成为大人的小孩,他们是不愿意像大人一样活着的孩子,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天堂和地狱搏斗,获得胜利的人或前途无量(如永泽)或平庸无奇(如玲子),打成平手的人惶惑不定(如渡边、绿子),失败的人则悬梁自尽(如木月、直子等)。他们患有青春的通病,不被外界扭曲就扭曲外界,因为人生就是战场,输赢全靠自己。这样的搏斗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无数次,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地抛弃自己的天堂或者地狱,总是这儿呆呆,那儿过过,总是以一种残缺的心态渴望着自己的另一面。书的开头一章写道:“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人尚且是不完整的,更何况是记忆、思念呢?这些不完整的东西,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人生,让我们近乎完整地体会生命的悲喜,这也许就是天堂与地狱搏斗的最终结果吧。
生死与爱情是《挪威的森林》的两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两大主要课题。关于生死,渡边在书的一开始,从木月的死里领会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们一边慢慢地将它吸进肺里,像是吸进细小的灰尘一般,一边过活。”看上去是一副坚强的姿态,坚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胁下继续平凡地生活。而当他经历了直子的死后,他对生死的看法又进了一步:“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多么无奈的哀叹……到了这里,渡边终于领会到了人生那周而复始的无奈。年少时我们意气风发,坚信没有什么不可以,真正长大后才明白,我们太渺小,什么都无能为力。大人和小孩的分界线,也许正在于这诸多无奈后的自知之明。不过,通过死亡这种最沉痛的经验来获得成长,这代价也确实太大了。
关于爱情,《挪威的森林》里确实有太多太多的爱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一样,它们播种,发芽,长大,抽枝,但却没有开花结果。初美爱永泽,但永泽的畸恋观让他们永远不可能结伴同行,于是她只好割腕自尽;直子爱木月,但她却永远不可能为木月湿起来,因为他们就是彼此,熟悉得好似同一个人;渡边爱直子,但直子无法把他当成真正的恋人,即使和他发生过关系,直子最终还是拣选了死亡——拣选了木月;绿子爱渡边,即使她的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却还是无法驱散渡边心里那一抹与死亡相系的羁绊;渡边爱绿子,但他还是觉得对直子有愧,即使最终他呼唤的是绿子,却不清楚自己的灵魂已飞向何处;玲子爱丈夫,但她不愿意成为他的包袱,在她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就选择了远离家园的净土,将自己关进了疯人院。这种.种的爱千奇百怪却又似曾相识,同时又是那么令人扼腕叹息。还是玲子说得对:“爱上一个人是难得的好事……这或许一帆风顺,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谓恋爱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一旦坠入情网,一切听之任之或许不失为自然之举。”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纵使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一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那承载着我们可怜爱情的孤舟最终将靠向如何的彼岸,是会顺利抵达还是会中途触礁,是会接受阳关的洗礼还是会经受暴雨的侵袭……这一切的一切都太不可知,太不为我们个人的意志所主宰了,因为,爱情本就是两个人的事业,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我们(这里的我们是对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统而言之的总称)是生息在不完全世界上的不完全的人。不可能用尺子测量长度或用分度器测量角度而如同银行存款那样毫厘不爽地生活。”所谓真实地活着,大概即是这个意思了吧。《挪威的森林》里的所有人物都有着现实中的我们的一部分,而将许多的我们拼凑在一起,又可能是其中的某个人物,这种共有共生的关系,让人有一种虚幻的美妙感。无论是在固定行距的字里行间,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和他们都不完整地活着——真实地活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二
昨晚把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本来昨晚就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没有点开博客,或许真的理不清自己的Feel,日本这么一个自杀率非常高的民族(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此书就是一个这种状态),在一直以来都是有一个灌输生命最珍贵的信念,开始对生命有一了另外一种认识。说实话,我不能理解木月之死,初美之死,貌似又有点理解直子之死(还是说潜意识里面觉得对于她的精神状态,死或许是一种解脱,或者亦如渡边君所说,她是要回到木月那里去的)。对于日本性如此的开放,以前也是听说,可是透过这本书,觉得却是好Open,有点适应不了呀,最不能理解的是,渡边和玲子。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和一种怎样的必然呢?理不清,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我理不清的。
看着渡边君在经历过那些事情后,对人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对自己一个21岁了,是已经成熟了,应该有必要承担一些必然要承担的责任,永泽对他说的不要太同情自己。突然对成长有了更深的模糊的理解了,我是这么认为的。人总是要成长的,某些东西是没法逃避的总是要面对的,对于某些责任也是要勇于承担的。那十七岁的青葱岁月也总是要逝去的。这种蜕变,这种成长或许很痛。可是都是必经阶段不是吗?
就如玲子所说,由衷的希望渡边幸福,渡边和绿子能够幸福,因为幸福真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两个寂寞的人就这么相互温暖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三
在阅读《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看过村上春树的书,确切来说,我没看过日本人的书。至于为什么不看,是中国人都懂。直到最近,文学无国度的思想在与民族情怀的激烈斗争中占上了上风。
恰好舍友借了这本书,于是,经历过一个星期的拼拼凑凑阅读,终于把这本书大概看完了。
这本书的男主人公名叫渡边彻,女主人公名叫直子,直子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名叫木月,三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可是突然木月死了,渡边彻趁虚而入,在直子二十岁的生日时和她发生了关系,而直子并没有迅速从木月死去的阴影中逃脱出来,她决定休学一年去京都疗养院疗养。
直子走后,渡边变得萎靡不振,只能通过写信给直子来缓解相思之痛;而与此同时,绿子的出现也给予了渡边极大的精神世界,在两个女人的混沌中渡边摇摆不定,可是感情的天平还是偏向了直子,他忘不了直子那天晚上赤裸裸地坐在他身体上,她身体的曲线光晕沿着月光散入他心里,烙下深刻的印痕,其实他最忘不了是喜欢直子的那种感觉,就像绿子尽管有男朋友,但是她喜欢渡边的感觉是没有人能代替的。
故事的结局不是情理之中,但是是意料之中。我觉得这也正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直子最后的离奇死亡;渡边与玲子最后的突破底线发生性关系等等,这些看似与”中国的三纲五常”相悖,但是你要是知道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的背景,或者是被前面的各种难以理解的的事情所做好心理准备,就会觉得这些真的很正常。
谈到这本书,不得不说它的“性”,小说感觉就是以性作为行文线索展开,也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以此作为噱头,每一次的搁浅阅读都因为有性的可能而让我情不自禁拿起这本书,而这本书对性的描写也是非常露骨的,甚至将某些非常隐晦的不得堂而皇之的内容一一搬上台,如果阅读的时候没有缓过神来,还以为这是一本黄书,可是作者很聪明,每次都点到为止,而且有些镜头写得柔和唯美起来,这简直是艺术!
而作者对于性双方的对象的安排也出乎人意料,看起来已经越雷池好多步,直子和木月的欲性不能,可两个人的爱又是真心真意的;直子和渡边的性,可这只是渡边单方面的情愿与直子对木月死去的性发泄罢了;渡边和绿子的欲性却不想,渡边对木月的依依不舍和绿子单方面的情愿;渡边和玲子的性,像是两只受伤的鸟儿在一起互相舐舔着,抚慰着;永泽和初美的性,尽管文章没提,但是二人的关系却是用平淡去补充激情过后的负罪累累,尤其是永泽,经常以其俊靓的外表以及甜言蜜语去酒吧找女人过夜。
而性的存在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人性的极大扭曲,一切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可能放在那时,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直子怎么能忍受渡边在喜欢她的时候还和其他女人乱搞呢?就算她并不是真爱渡边,那么她为什么还一直和渡边发生关系。初美怎么能忍受永泽在她是他唯一一个女朋友的时候和其他陌生女子上床?而恰恰是,他们都能容忍,只不过不能渡过,所以,人性具有历史性质,只是对性质进行小修小补,也无伤大雅。
记得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死不是生对立的一面,只是作为生的补充继续存在。”关于死亡,不得不提木月之死,初美之死,直子之死,这些人的相继死去已经足够灰暗,但是每一个人死亡的时候都是抱着一颗忧伤的心,这个最遗憾,同时我们也感觉到生命面对环境的冥冥渐染的苍白无力。
总的来说,《挪威的森林》是一本读起来不好的好书。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四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
其实故事很简单,书的内容是讲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日本少年的大学生活。具体一点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边。
他考进了东京的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岁自杀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们很奇怪的在东京街头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着。后来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才知道她去了一个静养院。他之后在学校上戏剧课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同学——绿子。这也是个很奇怪的人,能在邻居失火的时候在阳台上弹吉他,不过她真的很好。书中还写到他认识了宿舍院里另一个有点放荡同学——永泽。
剧情很简洁,就是这个人一直困扰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并且一直努力让直子走出阴影中。在直子疗养的时间里,他一直给直子写信,鼓励她,支持她,读后感《《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同时,他和绿子也谈上了,关系也很好,但是他总是有点不太在意绿子。同时,他还不是和永泽出去“鬼混”。
好了,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他认识了很多朋友身边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泽的女朋友。他和绿子绿子的交往也越来越深,同时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发展,不料,直子却在即将病愈出院的时候自杀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个月。略去细节,最后他去追寻一直对他一往情深的绿子了。
故事真的很简单,读起来也很流畅,也很感人,特别是直子死后,咱们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头垢面,写得太有诚意了。还有之后,主角一直在叽叽咕咕:“人不该这么死的,葬礼太荒凉了。”这让我想起了《碧奴》里最后那点,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经死在长城下的时候,就哭啊,从山上哭到山下,从古代哭向未来,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泪下。
其实这本书写得有些漫不经心,但是这漫不经心大有玄机。在这漫不经心中,作者将那笔触伸进你内心深处,让你为文中每个人物设身处地,唏嘘不已;在这漫不经心中,你看到了文外的我们也已将自己的命运和青春托付其中,反思我们自己的短暂人生;在这漫不经心中,我们身边那些恼人的事都已经化作尘埃,消失在了东京的雨或风中。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是一本带有私人性质的小说。”这是在暗示作者也有主角般的经历吧。书中作者借渡边之口,谈了些对其他文学作品的看法,很独到,很有趣。
这男主角——渡边,很有魅力,让无数女读者心向往之,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树对人心理的把握能力。
书的旁支内容里还提到了许多东西,其实读后感,是没法完全展现原著的魅力的。就写这么多了。
哎,我有多久没看书了,有多久没写字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五
主人公总是一副与外人无交集的状态,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踪、不满,两位挚友皆以死亡告终,主人公却依旧平静生活,虽然内心难受,却以平淡对人生,在孤独与面对中体验生活。
“把过去的东西全都处理掉,也好获得新生。”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需憧憬。我们坐在现实的长椅上,唯有望向那时光的尽头,又怎有时间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说“不翻页,生活如何继续?”只要不被页面的灰尘迷湿了眼,我们依旧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当。”自己无需同情,无能就是无能,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推脱的,自己不够格那就用努力去弥补,没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们不要做懦夫,人当顶天立地,存于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获得,主动去营造机会,并且要有针对性,这样的努力方能不白费,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虚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对等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暂的,只会让低微的人对处于关系优者产生厌恶。没有人能永远守护另一个人因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毕业前我们才领悟,不过至少还不算太迟,对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记住的,在记忆被冲淡以前,我们需要永铭记。”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六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七
世界变大了,心却变小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现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现实社会面前的困惑与苦恼,他们孤独,寂寞,却无法排遣,于是便开始把玩孤独,把玩寂寞,把玩无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佳作之一,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孤独,腐化,堕落的世界。作家借此来表达现代人在机械化、科技化的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悲哀与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绿总是像一头黑夜被遗弃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发出最沉痛的哀鸣。他们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觉,而这种在乎不一定是喜欢和爱,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时刻需要的镇痛剂,仅此而已。在他们的世界里,爱情不再是爱情,爱情是被亵渎被蹂躏的对象,他们只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获取上的满足与快感来融化寂寞,腐蚀孤独。他们只靠啃食那点可怜的低级的肉体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残喘。
像永泽与初美,初美从来不管他多么滥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边,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她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事情到最后只能变好!所以她在脑海中独自编织美妙的梦想,梦总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个人在把梦编织好之后要被现实压迫得不得不万念俱灰地亲手撕碎自己的梦,然后恶狠狠地告诉自己这永远只能是梦。明知道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爱情只是一个人寂寞时的玩物,而她却要冒险。很长时间之后,当初美发现她与永泽之间的爱情除了肉体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绝望的惨白时,她呆滞的眼神向永泽发出绝望的质问:难道有了我,你还不能满足?他冷冷地说:“并非不能满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种东西渴求那样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种饥渴感之中。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无法把爱情当爱情,他只有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与软弱终究决定了她们没有勇气与毅力去陪男人玩这种游戏,所以初美选择走向死亡,用死来诠释生的另一种方式。初美选择了死,永泽选择了生,人不论是生还是死,都会有一种信仰,一个人之所以死,是因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个人之所以选择生,哪怕是痛不欲绝地生,是因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对于渡边君、直子来说,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级的肉体性行为所拼凑起来的碎片,他们饥饿的时候啃“寂寞”,独孤的时候玩“寂寞”。渡边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时却又玩弄阿绿,两个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疗养院那段时间,他在和阿绿玩“寂寞”的同时又在心里想像直子回来之后生活会有多么多么的美好,而支撑着这些信念的只不过是那些碎片拼凑的庸俗。这,也是爱情吗?
直子,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所以她到疗养院来,把自己扔进和她一样需要宁静与安然的人群里,而疗养院的主治医生告诉她们:“你们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为你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既然不能改变,你们就应该让自己有一个适度的心理空间去接受那种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简单地活着。可事与愿违,她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所以她越是强迫越是更糟,后来出现严重的幻听。她没有片刻的安宁,她崩溃了。在一个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带让自己告别了世界,一个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对她来说,死亡才是最轻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开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鸣,久久没有散去。而当渡边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与直子彻底地永别了。茫然苦楚之时,他想起了阿绿,他拨通了阿绿的电话,阿绿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还是低沉却平静的声音:现在你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渡边君自问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着,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从他身边走过去,而他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阿绿的名字……也许他已经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许从阿绿那里可以获得某种让他排遣寂寞、无奈的镇痛剂,继续活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