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旅游知识>自驾游>

绍兴一日,文化之自驾游旅行

时间: 若木633 分享

  很早就想去绍兴,2014年的4月3日终于成行,来上海有一天的闲暇。动车组速度很快,8点10分发车,10点到达绍兴---古越文化的发祥地。这是个有灵气的地方,不然千百年来怎么能出那么多的风流人物,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

  天半阴半晴,买了瓶绿茶解渴。按照攻略指引,坐上了4路公车,鲁迅路口下。途中看见有一女子的铜像,有人献花。后面墙上阴刻着四个字:巾帼英雄,孙文题。原来是秋瑾,人称鉴湖女侠,绍兴人的骄傲之一。现在正值清明时节,人们没有忘记这位杰出的女性。我在想,这氤氲妩媚的水乡怎么培育了如此刚烈的女子?秋瑾与徐锡麟,乃我所佩服的为数不多的晚清人士。在那万马齐喑的时代,此二人的壮举大振我民族的士气。

  上午的绍兴城,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交融。星巴克座落在仿古建筑里,春天百货的深蓝玻璃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迷离的颜色,街上的绍兴女子含蓄而不张扬。问了路人,青藤书屋就在不远处。步行不到百步,拐进一条僻静的小巷,我发现了那个小小的庭院。守门的是位长发少妇,姿色犹存。我可能是今天的第一个游客,来探访晚明那位忧愤的才子。这里就是天池山人徐渭的故居,墙上刻着“自在岩”,还种有小片竹林。古井那边的石墙上缠着颗青藤,还没发芽,蜿蜒遒劲。宅子里陈列着文长先生的几副画作与书法的复制品,这位人生坎坷的文人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可是后世还是对他的泼墨画评价最高。不过,古时的文人一般都是文艺通才,若不是诗书画艺俱佳,怎敢妄称“才子”?小院实在太小,看两眼、遐思片刻,转身就走,“守宅西施”还笑着道别。

  出来沿着解放路走几步,就可以看到老街,那里就全是鲁迅的地盘了。正宗的咸亨酒店闭门修缮,倒是街两旁山寨版本的“咸亨楼”、“咸亨阁”旗幡招展,揽客的小二逢人就吆喝。再往里走,可就人声鼎沸了。尤其是穿着校服的学生们特别多,还有导游带领的日韩旅行团一茬又一茬,应该都是奔着鲁迅的盛名来的。古镇的生意特别红火,旅客着忙着买纪念品和小吃。

  臭豆腐的味道弥漫这古街,走近一座清净的石桥,一女子端着相机请我给她拍照,阳光下,她的笑容很腼腆,背景是小河和里面的乌篷船。她说,你也是一个人旅行呀。我说,恩,刚从上海过来。她是从杭州过来的。问他鲁迅故居在哪里,她也不知道,结果就在我们前面几步。于是,一起逛故居。别看宅院很大,其实真正属于鲁迅的家却不大,而且只是小时侯他住过的,后来就卖给朱家了。那杭州女人问我需要拍照不,我说看看就行了,要拍就给她拍吧。然后,我就独自前行了。

  百草园真让我意外,想象中应该是座别致的后花园吧,实地一看,却不过是一小块菜地,还是当时与邻居共用的。但是对小时侯的鲁迅来说,那里却是个乐园,捉蟋蟀、逮蝴蝶的经历终身难忘。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这样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乐园。现在的百草园,油菜花盛开,榆荚树刚刚长出嫩芽。那日本的游客对这里特别感兴趣,听导游讲得特别投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一个读过中学的国人都对其中的内容耳熟能详,六十年来,这篇课文是雷打不动的语文教科书必选课目。其实,长大才觉得,这篇小文写的并不怎么好。不因其文学意义,只因其是鲁迅写的。我本反感鲁迅,但鲁迅的文章却像芯片一样植入我童年的记忆,挥之不去。

  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毗邻而建,结果找寻了多时,却是在街对面的尽头。书屋就是旧时绍兴一家私塾所在地,清末以严格闻明,鲁迅就是这里启蒙,打下文学基础,当时的塾师是寿镜吾先生。原名“三余”,后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改名“三味”,关于这个的记忆一度模糊,曾以为是“三昧书屋”。

  参观的人实在太多,挤进左边的厅堂,看到“三味书屋”的横匾和鲁迅读书时的座位,是靠墙的。屋子并不大,坐满了也就十几个孩子吧。又挤出来,右边是座小院,桃花灼灼,红得刺目。不晓得那时候,读私塾的小子们多久休息一下,能不能在课间间隙到这里来赏赏花。

  驻留片刻,又返回主街道。有家黄酒博物馆,甚有兴趣,进去看了看,原来绍兴是黄酒的发源地,有千年的历史传承。古越龙山,现在是最大的黄酒厂家,连著名的花雕品牌“女儿红”也被收购了。我喜欢黄酒的那种醇香。

  古街上还有周家老台门,也就是鲁迅祖居,还有鲁迅纪念馆,总之整条街都以鲁迅冠名。再往城里走,还有鲁迅小学、鲁迅中学,绍兴城算是赖上鲁迅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鲁迅这张名片的作用。自从读大学以后,我就一直存疑:鲁迅凭什么就成了近现代中国的大文豪?他拿得出手的文学作品也就《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其中有多大的文学意义?倒是满纸所谓的思想批判性。而鲁迅大多数文章是揭露的民族劣根性或论战性质的。鲁迅弃医从文,抱的目的是从思想上拯救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被过分地拔高了。百年来,研究鲁迅和他的作品能成为显学,更多地是出于非文学的需要。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写作文,仍然是模仿鲁迅的腔调,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百年足矣,现在是时候告别鲁迅、遗忘鲁迅了。

  回到解放路,吃过午饭,坐303路车去兰亭---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本来我是想下车就直奔兰亭、一解仰慕之情的,可是火车站那里没有直达车,结果就随意去了徐渭故居。兰亭在绍兴城郊区,会稽山之阴,真是一个好去处,既有崇山峻岭,又茂林修竹, 还有清流激湍,与《兰亭集序》里的描述并无二致。看了碑文才明白,这里不是兰亭的原址,而是明嘉靖年间迁建的。景区里王右军祠、鹅池、墨池、曲水流觞等地一应俱全,足以满足游客对书圣王羲之传说的种种想象。魏晋的文人骚客爱风雅,后世的人们则喜欢议论那一去不返的风流故事。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督导下,也曾一度研习书法,六一节礼物就是王羲之的临摹贴。那时对王体字特别倾心,对书圣顶礼膜拜,幻想着自己苦练数载,也能写出一手飘逸的行楷字,说不定也能洗砚成墨池。现在想来,有点可笑。长大后,渐渐地丢掉这个想法,平时也懒得练字了。如今,我站在兰亭的土地上,却有了新的感悟。当年王羲之平日过的就是诗酒相伴的生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为一本诗集作的序言写成后,他也绝不会想到会因为这个小东西而名骚海内,流芳百世。细细品味,《兰亭集序》的确是书文双绝,无人能及。连后世的唐太宗都垂涎不已,派人去从智永那里弄到手。李世民死后,这绝世珍宝也不知所终。传说随葬在昭陵,可是昭陵在唐朝末年早就被盗掘,并无踪影。后来又传说,被武则天带进了乾陵。乾陵坚固,千百年来的盗墓贼怎么也打不开。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有人提议用炸药炸开,无非是想一窥《兰亭集序》真迹。后世的人们只能欣赏各种各样的摹本了,据说以唐朝冯庭素临摹的最接近原版。全世界,找不出哪个民族像我们汉族这样对书法推崇到这样的地步了。

  不多想《兰亭集序》的真迹了,继续游览。山花烂漫,空气清新,怡人心脾。景区还有康熙与乾隆的刻碑,这满族的祖孙皇帝,附庸风雅过度,真像屎壳郎,在我华夏河山到处留些痕迹、刻字树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红卫兵也看不过去了,硬要把康熙的兰亭碑刻砸烂,结果现在只剩下残碑。红卫兵闹革/命,主要是革了许多文物的命,大都是坏事,不过砸康熙题刻这事我倒比较赞同。浩浩荡荡的中学生春游队伍又来了,破坏了这里的清净。我走了走兰亭古道,就出门了。

  打车去沈园。那里是另外一个圣地,中国古典式爱情的圣地。与南宋诗人陆放翁相关。沈园在唐宋时是绍兴的名园,陆游与唐婉原本恩爱,后分离,各自嫁娶。几年后的一个春天,在游园时邂逅,正是在这个沈园。别后,情梦痴怨尽绕心头,陆游情不自禁,在粉壁上奋笔题词,即是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是首咏调名本义的本事词,用“钗头凤”这一调名大概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分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该词情深意切,饱含悔恨与无奈,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也一下子给沈园注入了恒久的生命力。另外一阙,则是唐婉所和,不久之后,唐婉就抑郁而终。

  我对沈园的园林楼阁不感兴趣,只想现场体味一下陆唐爱情悲剧的沧桑感。匆匆赶到双阙壁前,看着那斑驳的旧墙,已遭风化的字体,可以想象当初陆游是以怎么样的心情题下这首词。有情人不成眷属,这悲情的故事穿越时空,感动着游人。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具有艺术魅力,更能经得起时间长河的考验。

  临水的亭子间歇息了会,准备出园,却听见了一阵婉转的歌声,过去一看,舞台上一个古装的女戏子正咿咿呀呀地唱着越剧《钗头凤》,柔媚动听,在中国的剧种当中,我最喜欢越剧了,视之为令人销魂的天籁音。驻足听了片刻,才不舍离去。

  在门口不远处的咖啡厅,喝了点东西,回想今日几个时辰马不停蹄的游览,大概已得绍兴的神韵。还有柯岩、大禹陵、印山等地未去,不去也罢,我本乘兴而来,现在尽兴而归,何必求全。16点10分温州过来的动车,18时10分抵达上海南站。

9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