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驾游-土楼建筑
福建自驾游-土楼建筑
永定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现有土楼2300多座,占福建土楼70%以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永定占了“三群两楼”。全县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2010年4月,永定县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拥有“福建土楼”最多的县:该县现存“福建土楼”2300座,遍布各个乡镇、村落,其中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为承启楼;最高的为永隆昌楼;最古老的为龙安寨(始建于唐朝)。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圆形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绚丽多彩,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永定客家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永定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永定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走古事、作大福、四月八、打新婚”等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福建土楼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凤城镇47千米,均为徐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
初溪土楼群位于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米,南北面长约300米。
由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景色迷人。初溪土楼群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站在溪中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初溪土楼的主要类型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均保存完好。初溪村的建筑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
洪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中的精品,是最具有特色的土楼村落。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距县城凤城镇45千米,现村内有600多户、3000余人,均为林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
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洪坑村现有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城楼、庆成楼,均保存完好。[1]
1991年3月,振成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5月,其中的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该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中最重要的土楼群;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洪坑土楼群中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宫建筑——奎聚楼,五凤楼府第式建筑——福裕楼,“袖珍圆楼”——如升楼等是众多土楼中的精品。永定现有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有8座,这个村就占了3座。
高北土楼群
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高头乡高北村,距县城凤城镇47千米,多为江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
高北土楼群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林木葱茏,高头溪自西而东从土楼群前川流而过,汇入永定县三大河流之一金丰溪。
高北土楼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4座土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世泽楼、五云楼,西邻侨福楼。均保存完好。
衍香楼
衍香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圆形土楼,苏式民居,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东北朝西南,圆中有方,占地约4300平方米。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圆中有方,构思精巧,布局严谨,是福建土楼中风格独特的圆形土楼,也是土楼客家人崇尚风水理念的典范之一。该楼历来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著称,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2000年元宵节前夕,著名文物、建筑专家郑孝燮考察该楼和不远处的土楼遗址后,赋诗《永定客家土楼》和《衍香楼》:
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
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
远山近水土圆楼,隔壁残垣且伴留;
耕读传家犹传世,诗情画境何悠悠。
振福楼
振福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1913年,因经营条丝烟称为富翁的苏振泰动工兴建该楼。该楼坐北朝南,圆形,占地约4000平方米。
该楼由内外两环同心圆建筑组成,外环高3层,直径43.5米,土木结构,以中国传统的《易经》八卦格局建造,计3厅96间。外环底层、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为卧室。
该楼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典雅精致,是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经典土楼。它不仅按传统的《易经》八卦理念布局,石刻楹联众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受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建筑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独树一帜,大大超越了此前的客家土楼。它还是永定烟草业兴盛与土楼发展、创新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见证。
2009年11月,该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集庆楼
——楼梯最多、最奇特、最古老的土楼
集庆楼坐落在初溪村北面溪边,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集庆楼为圆形土楼,两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600多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该楼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祖堂、后院。该楼高4层,底层53开间,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底层为厨房,底层、二层不开窗,三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
集庆楼结构十分独特,楼里底层内通廊式,全楼用72个楼梯分割成72个单元,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被称为“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该楼为央视大戏《下南洋》等电视剧主要拍摄点。
奎聚楼
——全国唯一的宫殿式土楼
该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
主楼为方楼,土木结构,面阔33米,进深31米,底层墙厚1.5米,内通廊式。前半部分高3层,后半部分高4层,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层不开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层不开窗,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奎聚楼把方楼与五凤楼融为一体。它因地制宜,顺应前低后高的地势,分为3级,每级建一堂,这种高低有序的层次,不仅错落有致,而且给人以庄重、高贵的感觉。许多人因此而把该楼称为中国西藏布达拉宫式的建筑。该楼也是永定县乃至客家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宫殿式方楼。
福裕楼
——五凤楼的杰出代表
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由洪坑林氏20世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刀加工作坊而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之后,买田置地,大兴土木,由林仲山牵头合建该楼。因前低后高,外形九脊歇山顶,屋脊飞檐有5个层叠,如五凤腾飞,壮观气派,造型独特,故称为五凤楼。
该楼始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式。全楼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6]
振成楼
——土楼王子
该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8等分,寓意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2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楼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高2层的耳房,半月形,砖木结构,每幢6开间,一幢为学堂,另一幢为条丝烟刀加工作坊,均以砖砌围墙围合天井自成院落,各开一拱门,与楼外环的边门相通。
该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此后在永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该楼模型作为客家建筑模型之一,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展出。
承启楼
——土楼王
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该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而后依次建造第二、三环和第四环,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落成。圆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因夯筑该楼外环土墙时,天公作美,土墙未受雨水淋蚀,故又名“天助楼”。
全楼由4圈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架构,内通廊式。外环为主楼,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73米。第二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40开间。第三层单层,砖木结构,32开间。第四环为祖堂,单层,比第三层稍低,使全楼形成外高内低、逐环递减、错落有致的格局。
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1981年,该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一元的“福建民居”便是该楼的图案。
其他经典
永隆昌楼——最高最大的方土楼
永定县抚市镇的“永隆昌”楼,以高大著称。该楼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滩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从填坝动工到整修完工,前后整整花去28年。主楼高五层半,占地都有一万多平方米。是方楼与五凤楼的组合建筑。主楼有福盛楼和福善楼两座,合计有92个厅,746个房间,144座楼梯,7口水井。
遗经楼
位于永定县高陂乡上洋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高17米5层,共有房间二百六十七间,51个大小厅堂。主楼左右两端分别垂直连着一座四层的楼房,并与主楼平行的四层前楼紧紧相接,围成一个巨大的方楼,如此环绕形成一个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个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门中有门,楼中有楼,重重叠叠”,当地人都称它为“大楼厦”。中间为祖堂。前楼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以在楼内就读,学堂中间是个石坪,前建有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花园一座、鱼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设建筑。遗经楼共有280个房间。
馥馨楼——最古老的方形土楼
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永定客家土楼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方形土楼,迄今有750年以上历史,堪称中原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占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层,墙身通体以生土夯成。馥馨楼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说明了永定客家土楼与黄河流域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楼四周有四米宽的护楼壕沟,门前设有吊桥通行。
永定客家土楼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其封闭式的外体和配套的防御功能,是客家人徙居南方山区以求自保和生存发展的历史见证;宏大的建筑空间和多为内通廊式结构,是客家人聚族而居、敦亲睦族的文化体现;众多教化性质的楹联、学堂,是客家人修身齐家、忠义报国、崇文重教、勤耕苦读的世风反映;中轴对称和以祖堂为核心的布局,是客家人敬祖睦宗、尊卑有序的伦理追求;古朴的民俗风情,处处展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神韵。因此,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而各级领导、中外专家学者也对土楼赞誉有加:
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时任中共中央胡锦涛来到永定客家土楼考察。考察完承启楼后,胡盛赞“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永定客家土楼有着厚重的客家文化积淀。通过它,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土楼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顽强的传承性、惊人的创造性,全方位地领略客家文化内涵,了解土楼客家人特有的匠心和智慧。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摘自2008年7月全国人大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文化节开幕式的讲话。
“土楼与客家文化息息相关。人们对拥有这么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非常珍惜,为之骄傲,而且在努力保护它、展示它。”——摘自2009年5月14日至1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建筑学系文物保护课程教授狄丽玲博士在永定考察时的讲话。
“客家土楼的魅力不在于建筑,在于代表客家文化,人与人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有礼节有共同理念。”——摘自2008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回乡省亲祭祖在土楼王“承启楼”参观时的讲话。
“土楼是我们客家人长期奋斗的历史缩影,其中镌刻着客家人长期迁徙和生存的烙印。土楼文化千秋万世,昌荣无边。”——中国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台湾中华两岸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先生。
“闽西是客家祖地,在中华民族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居——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它所蕴涵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生动反映了我们客家先人举族南迁的艰辛与曲折,反映了我们客家先人为适应和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环境而发挥出来的坚韧力量和创造力量,反映了我们客家先人在传承中原文化精华的同时又吸纳南方土著族群文化精华的智慧。因此,客家土楼就以它的独特形象,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有光彩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客家文化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总顾问郑必坚先生。
“客家文化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浓度很高,客家人在历史的行走过程中始终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有一种天然的使命。客家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说明土楼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土楼传承着特别有活力的客家文化,成为客家文化象征性的物态体现。”——中国文化学者、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作家余秋雨
2000年,中国作协组织30多名专家、学者对永定客家土楼进行考察,他们作出了五句评价:永定客家土楼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化上是博大精深的,在功能上是包罗万象的,在价值上是无与伦比的。还留下了赞美诗句:土楼不土洋楼羞,古城真古今风流,奇迹奇观奇天下,仙山仙水仙人楼。
漳州土楼
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竹片、木条等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也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田螺坑土楼群
南靖县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市,是闽西、闽南交界处,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此交汇,其中书洋、梅林等是客家民系乡镇,少数是畲族人。
南靖县境内居民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及以前由中原辗转南迁的汉族人,其中有一部分是从永定县等地迁来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山区开拓发展,建造了各类形状土楼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楼有1300多座,基本上分布在书洋、梅林、奎洋、和溪等几个乡镇半径约25千米范围内的客家人聚居地。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都坐落在客家民系所在地。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寮村的一条狭长小山沟里,在高耸入云的半山腰处,由5幢土楼组成田螺坑土楼群。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黄氏村民开始建造土楼,村中间的步云楼,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前低后高,从前厅到后厅堂层层而上,步步高升,高3层,每层22开间,共66间,占地1050平方米。右上方和昌楼,圆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1936年与步云楼同时毁于战火,1952年重建,高3层,每层22间,共66间,占地1268平方米。右下方的瑞云楼,圆楼,始建于1936年,高3层,每层26开间,共78间,占地1063平方米。左下方的文昌楼,始建于1966年,椭圆形楼,楼高3层,每层32开间,共96间,占地1288平方米。左上方的振昌楼,圆楼,始建于1930年,高3层,每层26间,共78间,占地976平方米。
田螺坑东、西、北面环山,南面为大片的梯田,5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进行布局,一个方形土楼属土居中,4座圆形楼环绕其上下左右。5座土楼恰似一朵梅花绽放在大地上,被戏称为“四菜一汤”。
2008年7月7日,田螺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被列入本体楼。[6]
裕昌楼
裕昌楼坐落在南靖县书洋镇下坂寮村,由该村开基祖刘万亿创建于元朝中期,已有600多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裕昌楼为圆形土楼,高5层,直径36米,50个开间,内环楼一层,中心是祖堂,后半部由于靠山地下泉水旺盛,每家底层厨房内靠灶台边有一口水井,井深仅一米。用长水瓢随手可舀,井口还可加盖,取水极为方便。
裕昌楼最为奇特的是,不知出自何因,也不知始于何年,楼间栏杆多是倾斜的,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相依相靠相接相连,人称斜楼。所有柱梁都朝着不同方向有分寸而又恰到好处地倾斜,是一种圆形通廊的相互牵制,经历数百年风雨而没有倒塌的奇妙倾斜。
和贵楼
和贵楼坐落在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方形土楼,简氏民居,先祖简德润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迁来。
该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坐西朝东,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河坑村,客家人聚居地。据张氏世英堂族谱记载,河坑张氏世英堂肇基祖始祖是张氏得姓后第125世孙张念三郎。张氏先祖由永定县下洋镇迁到广东省大埔县开基后,张念三郎于明正统八年(1443)从广东打谱县小清迁到南靖县,先在书洋乡石桥村居住,后又移居曲江河坑。[6]
河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
漳州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第一座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土楼是华安仙都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土楼中的优秀代表作,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圆楼之王”、“国之瑰宝”之誉。
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中型椭圆形土楼,楼高2层,以普通夯土与部分泥砖成墙,底墙厚1.5米。楼呈横式,与屋后山体平行。
秀篆土楼
漳州诏安县秀篆镇的土楼大小共有100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主要有圆形楼、方形楼、半月形楼、椭圆形楼等,2012年保存完好的有上洋村的和安楼(半月形),埔坪村的陈文楼(圆形),隔背村的阳春楼(半月形)、新屋圆楼(半月形),陈龙村的会龙楼(方形)、东泰楼(方形)、龙潭楼(椭圆形)、光裕楼(圆形),寨坪村的东阳楼(圆形),礤岭村的龙坑楼(圆形),青龙山村的永顺楼(四角形),乾东村的青龙楼(圆形),石东村的学耕楼(半月形)等13座土楼。秀篆土楼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年代最久远的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100年以上的土楼有10多座。其中隔背村的阳春楼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12年尚保存完好。保存最为完整且面积最大的土楼为陈龙村的龙潭楼,建于民国30年(即1941年),呈椭圆形状,最大外径约70米,平均分布60间房,高三层半。保存完整规模第二大的土楼是乾东村的青龙楼,建于1953年,呈圆形,直径60米,平均分布40间房,高三成半。坐落在龙潭楼周围的土楼还有会龙楼、东泰楼、光裕楼、龙云楼、长源楼、和阳楼、百顺楼、坎下楼、慰文楼、超然楼、茶盘楼、尚学楼、梅先楼、顺安楼、龙田楼、会顺楼等17座,形成一个较大的土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