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优秀范文
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优秀范文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描述了戚爷爷的抗倭事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在现实面前,决不妥协的杨继盛是伟大的,因为他虽经历磨难但仍坚持了自己的理想:舍身取义,报效国家。但妥协的戚继光,同样是伟大的,因为一个同样崇高的理想。对待别人,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坚持原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固执的坚持所有原则而不懂变通更是行不通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高尚,你以君子之礼对待别人,不一定能受到同样的回报。在这个世界,见利忘义的小人到处都是。如果只知一味蛮干而不懂变通,那么他的结局只有一个:被人整得无法翻身。所以要想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王守仁)。即分实际情况,不同地处理事情。在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做一些违反原则的事,一些为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事,比如说拉关系,拉帮结派,溜须拍马(这当然是说的不好听的)等,这就是厚黑学了。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比那些正人君子做到更高的成就,当然你的终极目标要是崇高远大的,你的做法不能是危害别人的,要确定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更高的价值。
这样的人通常是寂寞的,因为他们不被人理解。你的做法当时必会被一些人所不齿,但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你违背原则的那一面,而不会知道你的终极目标是多么的远大,不知道你这样做带来的收益(不知是对己还是对人)会比一味坚持原则所带来的要多得多。这是一个有得必有失的过程,只要得到的比失去得多,我们就是赢家,不是吗?戚继光也许会受 贿,但他得来的钱都是用在与朝中大员搞好关系上,从来没用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上。有了强大的靠山才使得他在朝政关系错综复杂,人员变更十分频繁,大臣之间勾心斗角的明朝,一直拥有一席之地。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为百姓造福的好官,让这样的好官一直为百姓服务,总比那些占据要职却不知为百姓做事,或清廉得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但没过多久就被奸人陷害丢官,空有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展的所谓君子要好吧。所以说,厚黑学也是一门令人深思的学问。
历史上一些叱咤风云,手握大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名臣们,往往都是老谋深算又刚正不阿的。他们首先要与朝中的奸臣斗智斗勇,一方面又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以最小的失去获得做大的回报,这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我佩服那些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我更佩服那些懂得变通的人,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却从不做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只为那最后致命的一击。
学习《戚继光的故事》的心得
他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被调到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浙江,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患被基本平息,共在东南抗倭八年,其中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在浙江义乌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编练戚家军,次年创立了专克倭寇打法的鸳鸯阵。
在《戚继光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一般是这样描述戚爷爷的抗倭事迹的:某日,倭寇从某处登陆,为害某处,戚家军被调去平倭,经过一番战斗,倭寇被灭。倭寇是浮海而来,本应做为抗倭重要力量的水师,在战斗中的作用仅见于某次战斗过后追剿驾船逃脱的败兵,未见水师拦截倭寇于海上的描述。
显然,在抗倭斗争中,明朝处于消极防御的状态中。关于这种战略的害处,我想可以用个比喻来解释。假如你家附近有个马蜂窝,而你又没把它弄走,那时不时就会有马蜂到你家叮人,不管是有意还是迷路了,在你躲避或消灭来犯者的过程中,少不了会打坏些东西,而在此过程中,你还可能被咬出大大的一个包,长此以往,你不仅会不堪其扰,还会损失很多财物,因为战斗是发生在你的地盘上,战斗损伤也都是你的损失。为避免陷入这种不利的境遇,你最好是主动出击,把马蜂窝弄走。
另外,在抗倭过程中,倭寇当战事不利时,第一反应都是赶紧上船出海,因明军水师不强,他们只要上了船基本就安全了,更别说返回本土了。这就像一个人到某家去抢劫,他可能会遇到激烈反抗,也可能会一帆风顺,但他知道只要他能及时逃出那家门他就安全了,这样的社会绝对是一个犯罪行为猖獗的社会,为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有执法机关来严格执法,让可能的罪犯知道,只要他们犯了法,别说是逃出人家门了,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回来接受法律的处罚。国家之间,并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执法机关,只能靠自己去主张权利,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之,为了彻底平息倭患,不仅需要在倭寇入寇时将其消灭,也需打到其老家,给予其应有的惩罚,震慑其他可能的“倭寇”。有人或许会说,日本与浙江远隔重洋,那时又没现在的技术条件,打过去可能吗?倭寇入寇时,并不是在本土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再来,而是几十数百人就敢远涉重洋,他们这样都能来,我们就不能去吗?有人也许会说,那为何不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日本政府约束其民众,不许为害远方呢?倭患起自元末,明朝前期,明政府也曾派使节赴日要求日本政府约束其民众,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其中南朝从倭寇的掳获中获利颇丰,而明朝又对其没有任何实际威胁,所以根本就没搭理。要想外交交涉能起作用,就必须有相应的实力做后盾,并让对方明白,若你不搭理我,那就准备好接受惩罚吧,光靠摆个头是没用的。
其实戚爷爷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后来他到北方防边时,向朝廷提出的上策就是练兵十万以能攻能守,下策才是练兵一万以求防守稳固。在东南抗倭后期,戚爷爷也开始打造水师。可他只是一个官职并不是很高的武将,别说主动出击,就是率领浙军去帮助福建抗倭,在没有一个总督协调时,浙江地方官都能截留其粮饷、援兵。他们的想法就是只要我没事,别人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这真是何其自私短视的想法。不能集合众人的力量,地盘再大又有什么用?这很需要一个中央政府居中协调,形成合力,才能不仅保得自己平安,还能主动出击。可惜,当时明政府不管是限于财力还是只求苟安,都没采取攻势,而是以防守为主。这样的形势很难说不会刺激日本本土没出来当倭寇的人的野心(哪怕打不过也可以像倭寇一样劫掠一番回去),这对明、朝鲜等深受倭寇之害的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而一次对倭寇老巢的攻击绝对可以有效震慑这样危险的野心,这种攻击不一定得大胜,只要不是大败就行。下次再有人想出来当倭寇时,就少不了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受得了对方的报复。
可以说,戚爷爷和其它抗倭将领的浴血奋战,只能使倭患暂时平静,而不能彻底平息。为何?倭寇的情形类似于战国时的秦国,当年秦国凭借函古关天险在诸侯争霸中利于不败之地(山东六国也曾集军百万攻秦,却被阻于函古关而不得寸进,最后只能作罢),而倭寇凭借的却是明朝的自缚手脚。所不同的是,秦国最后一统中国,而倭寇随着日本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禁止海盗行为令的实施而逐渐平息(倭寇中的日本人主要是日本国内战争的失败者和破产农民等,这些人拥有劫掠来的大量财富对当权者来说是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不然在明朝自缚手脚的情况下,倭患迟早会重新兴起。
历史已成过眼烟云,怎么假设都不会改变什么。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我们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得会正确地使用,不然只能是一只肥肥的大肥羊,不仅不能保护自己,也无法保护自己的朋友。
《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
大家都听说过戚继光的英勇故事吧?我也特别喜欢戚继光,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心目中的戚继光。
军事奇才——戚继光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从小就给他讲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教他习武及做人的道理,希望他勤奋学习,将来能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的著名将军。
很小的时候,戚继光和小朋友一玩耍,他建议大家玩打仗游戏,其中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小朋友说:”谁当将官?”“当然是我。”戚继光毫不犹豫地答道。
最后,戚继光不负众望,带领他的“戚家军”英勇杀敌。
骁勇善战的戚继光
戚继光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当初他刚刚训练追随自己多年的部队——戚家军的时候,他带兵英勇冲杀,自己杀到最前头,大刀恨不得一下子消灭好几个倭寇。就光这一会儿,戚继光个人就杀死了几十个倭寇,从形势上与精神上就占了敌人一点上风。
戚继光不仅杀得凶猛,而且也有一手好的射箭法。有一次,他射出的箭还挽救了戚家军的败势呢!
城府很深的戚继光
戚继光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是一位很合格的将领。他多次以少胜多,最悬的一次以2000戚家军战胜20000倭寇,以这么少的兵力战胜那么强大的对手,这是古代战争里很难做到的,可是戚继光却创造了这一奇迹。
戚继光当时要以6000戚家军一下子端掉三个倭寇基地。这三个倭寇基地是各路倭寇的集结地,一个基地普通就有3、4万倭寇防守,其中以牛田基地防守最为雄厚,一下子连设十几路倭寇防守大本营,还有较多的援兵可以很快来支援。可是戚继光却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倭寇三个基地来了个一锅端,让我口吃不了兜着走。兜着也走不了,戚继光还利用水师阻击,把倭寇的残余部队也给消灭了。
事事为民的戚继光
戚继光做什么事情都考虑着民众。他连自己的士兵都很爱护,为了自己的士兵少与几人短兵相接,他宁愿多花银两,多买些火器来共杀敌人,以减少自己士兵的死亡人数。
戚继光当上了朝廷军事要官后,开始考虑民众的问题了。他打仗就是为了剿灭所有敌人,让民众幸福安康。
有一次,戚继光进谏朝廷,提出要修建边城,以防范百姓的安全。可见戚继光是多么爱民啊!
这就是戚继光,非同寻常的戚继光,值得我们敬佩学习的戚继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