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力_中国人的智商
智商,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力_中国人的智商,希望大家喜欢!
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力_中国人的智商(一)
什么是智力
智商测试首先取决于对智力的理解。早期智商测试的短板在于:应用先行,缺乏理论。此后,智力理论层出不穷,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智力,智力的结构,遗传和后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依旧充满争议。最初,对智力本质的探讨来自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1904年他提出了常规智力和特殊智力之分。常规智力被称为g因素,它被认为是智力的关键。斯坦福比奈测试就主要集中于g因素的测量反应速度、记忆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这种解读的方法,将智力解析为各种能力。但只关注静态能力,容易落入穷举的泥潭。到1980年代时,它已细分到了240种因素。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学者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不再斤斤计较于静态的划分,更注意智力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按此类理论,人脑被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智力体现于为了一定目的,加工处理信息的表现。于是,将因素和信息加工调和在一起的智力层面理论出现了既划分了不同因素,又注重因素在信息加工中的表现。在这种视角下,一些心理学家将以往不被重视的能力纳入视野,不局限于传统的狭隘定义。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概念,一改以往强调抽象思维的智力观念,将人际关系、音乐、肢体动作等加入智力范畴。著名的情商概念也在此时提出。1991年,萨洛维提出的情绪智力(EI)概念,认为认知、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智力。经过戈尔曼的传播,情绪智力广为人知,逐渐被传播为情商(EQ),和智商并列。智力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智商测试的项目,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测试能力,从最初的g因素,到后期的8种,其测试结构在数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
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五次修订的内容变化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又给智力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撑。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大脑突触更多的人,智力表现更好,大脑皮质的厚度也与智力相关。除了从脑部构造角度探讨,认知神经科学还在确定人脑的信息加工速度、知觉速度、神经速度等功能与智力的关系。
不过,这些神经科学角度的尝试也受到智力概念的困扰,对人脑哪一部分的扫描?都只能够确定相关关系进行推论,更进一步的探讨,则都需要理论标准。
未来智商理论会有什么发展,技术上能否用脑部扫描等手段取代智商测试,抑或证明智商测试的合理性,仍是未知数。理论的发展推动人们更理性的看待智商测试,因为人类曾有滥用测试的深刻历史教训。
【智商测试的滥用】
1927年,美国最高法院以8:1的投票结果,判处弗吉尼亚州对一名弱智妇女实施绝育手术。著名的霍姆斯大法官曾对此评论道:三代弱智已足够。此后,美国12个州通过了对智力缺陷人群实施绝育手术的立法,27个州实施强制绝育计划。最热衷于此的加利福尼亚一共实施了2万多例手术。
登峰造极的是纳粹德国,近40万人被判定智力缺陷,强制绝育。还有十余万人被杀害。
更早的时候,美国医生在移民到达的地点,仅凭交谈和观察,就评估他们的智商分数,弱智者将因此被遣返。1924年,受智商检测结果的影响,美国国会出台了更严格的移民控制法案。
这种滥用智商测试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最著名的反对者是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922年,他在《新共和》杂志上与特曼打了一场笔战,李普曼抓住当时智商测试的弱点,批评其简单粗暴的对待复杂的人类智力,总是偏重某些能力,只能得出偏见,容易给个人贴上永久的标签。
当时智商测试值得诟病处甚多。比如早期的斯坦福-比奈测试中,女孩的分数在每个年龄段都高于男孩,这让路易斯特曼很焦虑,1937年,新版本的测试量表删除了男性得分差的项目,轻轻一动,男孩就和女孩一样聪明了。
19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智商测试被认为是种族主义的方法,受到活动家的冲击,纽约、华盛顿特区、洛杉矶等市禁止对小学生智商测试,不过随着民众热情的消退,这种激进的禁令很快被取消了。
随后,智商测试不断完善,早期的很多问题已经解决。但接下来,它又面临更大的麻烦:弗林效应。
这是由美国人詹姆斯弗林命名的现象,它显示,在1930年到1980年间,发达国家的智商测试初始分数一直在上升,比如1932年至1978年,美国年轻人的IQ平均指数提高了14点。弗林效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19941998年间,肯尼亚68岁农村儿童的分数增加了11分,这让人怀疑智商测试的稳定性,也与智商测试体现先天智力的观念不符基因的变化不可能这么快。
目前,多数心理学家将此解释为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和营养水平提高,影响了抽象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弗林效应本身引起的智商测试有效性讨论,则莫衷一是。
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力_中国人的智商(二)
尽管多数中国人1980年代以后才接触智商概念,但智力测试方法早在1917年就传入中国。1917年京师教育报上,翻译了日本学者佐藤礼云关于比奈-西蒙智力测试的介绍文章,并附上部分测试题目。
当时智力测试的介绍以翻译为主。中国最早的智力测验尝试,是1918年瓦尔克特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测验清华的学生。两年后,南京高等师范开设心理测验课程,正规的智商测验出现。随后,比奈量表、美国陆军智商测试表等被翻译过来,在20年代风靡一时,报刊杂志经常出现智力小测验的题目。
很快,中国部分学校也各自开始智力测试。1921年,安徽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对学生进行了智力测试,试题选自比奈-西蒙测试表。1926年,厦门集美学校对女小学部的一次智力测验,并将结果发布在《集美周刊》上。
《集美周刊》截图。T分数为特曼(斯坦福-比奈)测试,B分数为比奈-西蒙测试。此时的智商测试只是在一些学校出现,分布很散。报刊上虽然时常出些智力小测验,但正规的智商测试远没有普及。1931年,中国测验学会成立,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各地的智商测试。
但这种势头很快被打断。1949年后,中国心理学界开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苏联心理学改造,反右期间,智商测试因为是资产阶级方向心理学遭全面中止。1965年,姚文元在《光明日报》撰文,批判心理学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虽然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美国青年也在严厉指责心理学为种族主义帮凶。
高考恢复后,为研究中国科大等少年班的神童现象,学界重启了智商测验。1980年代初,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斯坦福-比奈测验表的中国版制定出来,成规模的智商测试变为可能。
对民众来说,对智商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大众传媒。1980年代中期开始,报刊和电视上智商概念不断提及,人们将智商作为智力的同义词,用以表示聪明,机智。
不过,中国人对智商测试始终不曾狂热过。中国人所熟悉的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而爱因斯坦一连做了三个小板凳的故事,也曾进入小学的教科书,以此告诉学生们勤能补拙。
而情商概念一经传入中国,就迅速替代智商,成为解释成功者的最重要特质。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开始自由流动,但传统熟人社会中的背景和关系仍是当下的典型话语,人脉网络被视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也不建立在超众的个人能力之上,而更强调个人为集体所作的牺牲。
智商介绍:什么是智力_中国人的智商相关文章:
2.关于中国人的智商
3.什么是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