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以供大家阅读。
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一)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
期间,我县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得到稳步、有效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超30家,实现加工产值近3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48%,其中粗加工占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以上。
(一)商业总量快速增长。年生猪出栏达60.8万头,肉鸡出栏达2630万羽,油茶产量达4880吨,板栗产量达1万吨,茶叶总量达1200吨,蚕茧鲜茧产量达580吨,水产品总量达2.69万吨,粮食产量达22.5万吨,油料产量达2.1万吨,棉花产量达0.46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二)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小区1696个,年出栏1万羽以上肉鸡养殖小区477个,油茶16.2万亩,板栗25万亩,茶叶7.8万亩,桑园3.4万亩,已养水面达20多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左右,棉花播种面积6万亩左右。(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增强。主导产业规模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公司等16家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兴牧畜禽有限公司、福润禽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为重点的肉鸡产业龙头企业和山里郎油茶开发公司、县纯野生态茶油有限责任公司等毛油加工厂近10家。此外,水稻、油料、棉花、板栗、茶叶、蚕桑、水产等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常润米业公司日加工200吨精制大米生产线投产运营。康源粮油、粮油贸易公司、润乐植物油厂等6家油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银丰工贸棉纱年生产能力达5万绽,新岗农贸、金和工贸等10余家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0.5万吨。扬子饮品开发公司年加工糖水板栗能力达500吨,产品出口日本。茶叶加工厂90家,名茶加工机械和炒青加工机械180套,年加工能力达1400吨。烘茧厂12座,蚕丝被厂1家,缫丝厂2座,年加工干茧232吨,年加工白厂丝30吨,年加工生产蚕丝被30000床。国贤水产开发公司在园区新建年产3000吨水产品干品加工厂。(四)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引用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120多项,创建了生猪、肉鸡、水产品、蚕桑、茶叶等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38个,省名牌(农)产品6个。全县4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50家企业通过QS认证,20家企业50多个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知名度不断提升。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一)优势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不快。畜产品、林特产品、茶叶等多经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为特色板块,但是市场销售不畅,缺乏主产品专业市场,缺少规模交易市场,大批量产品不能短期销售出去,造成价格低廉,产品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快。(二)农产品加工粗加工多,精、深加工极少。主导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总体还处在成品及半成品加工阶段,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少,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三)技术开发不足,人力资源缺乏。缺乏农产品加工专门科技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科技对接不强,企业职工中高端技术人才少,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企业现代化发展上技术、人才制约明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主要包括禽畜产品(生猪、肉鸡)、林产品(油茶、板栗)、水产品、茶叶、蚕茧、粮食(大米)、油脂、棉花等八大农产品。
规划范围为县全境,规划期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基础年为年。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服务“三农”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促进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确保质量安全;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重视发挥产地初加工在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及入市品级和精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完善财政金融、信用担保等扶持政策,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3.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4.坚持因地制宜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农产品资源禀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地理区位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重点行业,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差异发展。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遵循经济规律,优化生产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改善投融资环境,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6.坚持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相结合。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增强高效、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优质、营养、低耗、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四)主要目标
以禽畜产品(生猪、肉鸡)、林产品(油茶、板栗)、水产品、茶叶、蚕茧、粮食(大米)、油脂、棉花等八大产业发展为重点,继续扩大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品牌产品,实现加工增值,提高主导产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到2015年实现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年屠宰加工肉鸡5000万羽,禽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禽畜牧业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2020达到80亿元,禽畜产品商品率达60%以上;2015年年加工精制茶油1万吨,年加工经济林产品10万吨,实现林业加工产值11亿元,到2020全县林业加工产值达15亿元;2015年全县水产品加工量超1万吨,实现加工产值4亿元,到2020年水产品加工量达2万吨,加工产值达7亿元;2015年茶园面积达10万亩,茶叶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实现茶叶总产值2亿元,2020年茶园面积13万亩,茶产业总产值3亿元;2015年年加工干茧800吨,生产白厂丝400吨,生产蚕丝被60000床,实现蚕茧加工产值3亿元,到2020年达5亿元;2015年粮食加工能力达22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达3万吨,棉花加工达1万吨,实现粮油棉加工产值20亿元,到2020年达30亿元。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的畜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一个,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1000元,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40亿元。
三、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标准化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业。重点建设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油茶、茶叶规模化示范基地。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产能,扶持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对我县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强企业科技研发建设,发挥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任务:
(一)禽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畜禽肉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数量增长向地方特色和质量转变,促进畜禽肉类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生猪、肉鸡加工为主,建立特色食品加工园区,成为全省重要的畜禽加工基地,进一步推进我县肉制品加工、销售、物流配送、食品工业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
重点项目规划:生猪加工产业重点建设多滴食品有限公司和花亭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头,建立一座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加工厂,重点发展西式和中式肉制品、生猪冷链加工,发展绿色生态肉类食品、小包装特色肉类保健休闲食品,建立生猪深加工产业园,健全肉类工业冷链体系以及绿色食品配送体系。肉鸡加工产业重点建设兴牧畜禽有限公司、福润食品有限公司和邦林禽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羽,建立一座年屠宰5000万肉鸡加工生产线,建立鸭蛋、鹅蛋蛋品食品深加工企业。
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畜禽副产品,建设动物副产品生化加工厂、发展保健品加工、建设有机肥厂等。
产业布局:以程岭黑猪基地为中心,在全县15个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重点建设和两个万头猪场,到2015年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2020年达150万头以上;围绕县兴牧公司、邦林公司、福润公司,重点以个乡镇为主,到2015年出栏达8000万羽,2020年全县达1.5亿羽。
(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特色经济林主要是油茶、板栗两大优势林产品,力争到2015年实现两大特色经济林产品年产量达5.5万吨,除部分鲜产品直接向市场销售外,剩余产品加工比例达95%,贮藏保鲜达85%,建设3个综合交易市场,到2020年茶油产品精加工率达80%以上,加工产值达15亿元,茶油及经济林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重点项目规划:重点扶持建设山里郎茶油公司和康达茶油公司等油茶加工企业,建立茶油加工产业工业园,年加工茶油达5000吨,建设处理能力为1000吨/天以上的油茶籽加工生产线、油脂精炼保健油生产线。2014年前建设1条日处理油茶籽300吨的加工生产线,500吨/天的油脂精炼生产线。建立集茶苗供应、栽培、加工等功能性保健食用油产业体系。引进先进板栗加工技术设备,新建1-2家板栗加工厂,生产加工适销对路的板栗(精)深加工产品。同时研制生产新型复配即食板栗产品。
产业布局:在全县15个乡镇发展油茶基地,重点是九个乡镇,使油茶面积2015年达30万亩,2020年达40万亩,以县苗圃、华源公司为依托,建立年供应1200万株的良种繁育基地,板栗在15个乡镇基础上,以牛镇、汤泉、寺前、天华、晋熙等乡镇为重点,全面提升我县25万亩现有板栗林的产量、质量。
(三)粮食、油菜、棉花加工业。粮食加工主要以大米、食品为主,油料加工以油菜籽为主,棉花以加工、织布为主,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万亩以上,到2020年实现加工总产值达30亿元,加工比例达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以上。
重点项目规划及布局:开发加工专用稻、饲料稻,重点发展优质营养米、米糠、碎米、稻壳等精深加工。大米以7个乡镇为主。建设标准化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重点建设常润米业等加工龙头企业,年产优质大米30000吨,打造花亭湖绿色大米品牌。油菜在全县15个乡镇建立基地,重点以城西、新仓、徐桥、大石、江塘、小池、晋熙等乡镇为主,建设双低油菜基地,推广订单农业生产10万亩,重点建设润乐植物油厂、花凉亭农林科技公司和粮油贸易公司,年加工油料作物超1万吨。开发纯天然冷榨双压菜籽油,菜籽多酚、植酸等双低油菜籽深加工项目。棉花重点建设大石、徐桥优质棉花基地5万亩,重点建设银丰棉业、安财棉业有限公司年加工皮棉1万吨,纺纱0.3万吨,织布5000万米。
(四)茶叶加工业。等乡镇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达40%以上,扶持和培育年销售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2-3个,建设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茶叶专业市场1个。立足现有茶叶加工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新建、改造升级加工厂,提高全县茶叶加工厂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能力,清洁化加工能力占总加工能力的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以上。到2015年,全县新建改造加工能力30吨以上的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100座,加工能力达3000吨,建设一座茶叶深加工厂,实现茶叶加工产值2亿元。到2020年,茶叶精深加工产值达3亿元。
(五)蚕茧加工业。以壮大蚕茧收烘股份合作社、发展蚕丝深加工、扩大蚕丝被生产和发展精深加工为主线。以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桑园基地5.4万亩,2020年达8万亩,生产鲜茧1500吨,在晋熙镇建设良种桑母穗园300亩,每年新建50个小蚕共育室,改造现有茧站设备,引进热风循环烘茧机15台套,重点建设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蚕丝被生产,年生产能力达6万床,加快县绿源制丝有限公司、池泉制丝有限公司的自动缫丝加工能力建设。
(六)水产品加工业。以花亭湖、泊湖和小(一)、(二)型水库为重点,结合稻田养殖,建设精养水面30万亩和原料基地5万亩。重点扶持湖水产公司发展鳙鱼、银鱼、鮰鱼加工基地和泊湖清水大闸蟹、鳜鱼、清虾等水产品加工,扶持花凉亭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泊湖渔业有限公司和国贤水产有限公司的淡水鱼、银鱼加工,开发休闲水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以发展精养水面,建设水产品原料基地和水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政府推动、引导、监管机制,成立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领导小组,精心组织,抓好规划落实。相关涉农部门负责产业化经营指导、协调、信息发布、项目论证和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用好用活国家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优势产业
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特色经济林、茶果、水产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和推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在充分调整油茶、茶叶、板栗等规划布局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示范园基地,以生猪、肉鸡、水产为重点,发展生态型绿色养殖,把农业资金重点投向农产品加工和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大力推广“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化+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产业整合,提高集约化程度。
(三)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重点打造我县绿色农产品品牌,引导企业实施“一县一品”品牌战略,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品牌和市场的优化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具有省内外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培育一批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全面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农产品加工制品研发。鼓励和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继续在政策、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加强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国家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外调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增强对优良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意识,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保证农产品安全、卫生和营养,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广泛推介我县良好投资环境和重点合作项目,举办各种展销会、研讨会、洽谈会,促进农产品经贸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企业搭建提升形象和走出去的平台。鼓励企业依托我县特有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向省内外,深化与全国优势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促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建设具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园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聚集,形成适当集中、规模化生产,积极承接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布局,优先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带动各行业发展。
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二)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5%;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58.9亿元,较年年均增长21.7%,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7.7%,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7.8%,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76.8万吨,油菜籽产量9.26万吨,茶叶产量2.04万吨,水果产量94.56万吨,蔬菜产量205.49万吨;出栏生猪511.74万头,肉牛13.27万头,肉羊211.28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68.69万吨;年末奶牛存栏7.2万头,实现牛奶产量18.5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发布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通联川南、川西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区县到市中心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的快捷交通网。随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仅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同时,成渝经济区人口多、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消费潜力大,将有力支撑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六)政策环境十分优越。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富民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金融促进、税收优惠、要素支持等相关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产业配套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三、存在问题
(一)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6,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农产品综合资源利用率低。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单一产品多、系列产品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差,市场主体仍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导致加工较为粗放,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四)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市场化组织、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综合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陈旧,导致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较差。
(五)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顺应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大都市为目标市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技术、质量为保障,以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动发展为机制,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安全原则。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三)科技创新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错位发展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县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
(五)集聚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原料资源和运输半径,加强产业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夯实软硬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
——基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二)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45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65%。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5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基本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社会功能目标:税收收入占全部工业税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农户覆盖率达75%以上;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
年—2015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按照建设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泡菜、竹编、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叶、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优化提升白酒、饲料加工、竹浆造纸等传统产业。
一、强力推进知名产业
(一)泡菜产业。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东坡泡菜”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中国泡菜城。按照中国泡菜城总体规划,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泡菜城标志及广场、质检中心、泡菜博览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泡菜企业入驻园区,将中国泡菜城打造成为集泡菜加工、研发、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二是加快标准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加工蔬菜专用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基地。三是打造“·东坡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大宣传。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泡菜会(节)”,广泛利用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东坡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
(二)竹编产业。打好“青神竹编”这张国际品牌,以青神县南城镇为核心,建设“中国.青神竹编产业园”,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品生产、竹产品营销、竹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竹艺城”、“国际竹博园”和国际竹编工艺培训基地,弘扬竹编传统文化,传承竹编传统工艺;依托青神云华竹旅、美联家居等工艺竹编大户,大力发展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中高档和精品系列竹编工艺品,包括平面画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等系列产品,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一)乳制品产业。鼓励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菊乐乳业、美妙乳业等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巩固发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鲜乳质量。充分发挥全市乳品加工企业产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业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高附加值液体奶品种、发酵乳、低温乳制品。
(二)肉类制品产业。以猪兔禽为重点,实施畜禽品种良种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和养殖方式标准化。以金锣、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为龙头,大力推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系统,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技术的结合,大力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进“东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木竹板材、家具制造产业。以仁寿雅森特、洪雅爱心和青神申宇为龙头,以综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为重点,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现有人造板产能;重点发展模压门、实木复合门、实木门、竹质人造板、强化及实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业,鼓励企业走木竹原料和产品市场外向型发展之路,支持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
积极打造仁寿视高、兴盛家私产业园和彭山南方家居,壮大发展欧尔雅、意凡、南方、云贵家私等家具生产重点企业,突出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快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的精品家具。
(四)茶叶深加工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产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茶发展力度。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茶叶功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五)调味品产业。以宏腾佳味食品、松江酿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大力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满足市场需求。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白酒产业。以八百寿、诗书城酒业、三苏酒业、东坡酒业为龙头,鼓励其与酒类知名品牌企业实行跨地区重组,提高酒业集中度。加强高庙白酒、张场白酒等白酒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酒类品牌,传承传统酿酒工艺,推行酿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推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稳定提高白酒品质,大力发展中低度养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档化;积极发展以果蔬为原料的发酵新品和利用中药材的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大力促进酒渣的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饲料加工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粮油、果蔬、酿造等加工剩料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减少饲料原粮用量。重点扶持通威、金字塔、丰美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安全、高效、无污染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三)竹浆造纸产业。限制竹浆造纸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依法逐步关停产能落后(原浆造纸年产能1.7万吨以下、再生纸年产能1万吨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重点培育丰华纸业、鸿源纸业、西龙纸业、新吉鸿纸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环保节能措施,稳定现有竹浆产能,推进竹浆及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和竹纤维环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浆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做好鲜活产品配送
(一)水果。着力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发展特色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通过错时销售、远距离销售和延长销售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水产品。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以鲟鳇鱼、鲑鳟鱼、东坡大闸蟹、斑点叉尾?、草鱼、鲫鱼等为重点,采用先进的淡水鱼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烟熏制品、旅游休闲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三)蔬菜。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无公害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及调理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第四章产业发展任务
一、抓好品牌创建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继续推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品大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运作,扩大品牌产品的数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改进包装水平,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扩展,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着力将“东坡泡菜”、“青神竹编”打造成国际品牌,将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叶等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
二、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全质量体系
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建设农产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平台、化学质量检测平台、重金属检测技术平台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强化食品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
五、建设原料基地
综合考虑各区县的环境条件、种养植(殖)习惯等因素,发挥8个农产品中国之乡优势,按照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选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认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加工专用粮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产、茶叶、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园区建设
加快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联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作用,合理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合理安排产业用地、仓储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七、加大技术创新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采取“产学研”形式,共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集成与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八、完善物流体系
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鼓励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与综合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农产品物流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的空间距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壮大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优势农产品区开展冷链物流试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九、强化项目支撑
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食品饮料、竹木制品项目31个,总投资81.5亿元,其中食品饮料项目26个,投资31.5亿元;竹木制品5个,投资5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和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见附件。
第五章规划保障措施
为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更好地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分工协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
(三)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考核、完善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税支持
(一)加强财政扶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适当降低或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加大其贷款担保力度。同时鼓励融资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加大招商引资
(一)突出招商重点。依托农业资源特色、现有产业及技术基础,有选择地培育和导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调整。
(二)改进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从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选择性招商方式转变,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
五、完善利益机制
(一)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二)建立新型经营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构建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一体的新型贸工农经营格局,降低农产品产业化运行风险。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示范文本,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合同定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统筹建设用地
(一)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
(二)实施土地用地倾斜。优先保证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证省级以上重大和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用地需求,以确保发展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对重点项目确实需要调整用地,依法予以调整,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在所在地域的县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三)加强项目落地工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落地工作,督促投资方和职能部门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好各项审批手续。在重视项目土地预审管理的前提下,确保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办理好用地手续,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农产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