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用的职业规划之“方法轮”
非常有用的职业规划之“方法轮”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周围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开始变得迷茫和彷徨。当初雄纠纠气昂昂跨进社会的时候,对前方可能会遇到的绞肉机般的残酷与艰辛多少还是有点准备不足。一个同学对我说,她平时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她的上司又懒又笨,却拿着比她高得多的工资然后压榨和剥削她,而她做的工作也是准备和整理各种文档材料,机械又无聊,没有希望,未来看不到光亮,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只能每次走过房产中介门口的时候瞥一眼高不可攀的房价然后发出一声叹息。
一、迷惘的根源——社会分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讨论劳动分工的时候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上的活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里,引证了斯密的这种见解。他说:“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无知是迷信之母,也是工业之母。思索和想象会产生错误,但是手足活动的习惯既不靠思索,也不靠想象。因此,在最少用脑筋的地方,工场手工业也就最繁荣,所以,可以把工场看成一部机器,而人是机器的各个部分。”
马克思又引述亚·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少数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 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斯密在描述了局部工人的愚钝以后继续说:“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 它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使他除了从事他所会的那种局部工作以外,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在自己的专门职业中的技能是靠牺牲他的智力的、社会的和军事的德性而取得的。但是,在每一个工业的文明的社会中,这是劳动贫民即广大人民群众必然陷入的境地。”
上面的这几段话,为我打开了探索人类与商业社会本质规律的大门。资本主义与工业发展之滥觞,便是将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使劳动者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老板们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需要随便抓个人过来,稍加培训,即可上岗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这个规律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仍然适用。
但站在劳动者角度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业务流程的高度细化,大部分劳动者只能被禁锢在流水线前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敲着那颗钉子,可替代性很强,因此价值很低。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重复机械劳动的禁锢,劳动者还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他很难提升自我的内在价值。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还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因为跟人事的同事比较熟,所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过普通HR们的工作状态。我当时所在的事务所有几千人,整个HR部门任务比较重,因此分工也很细,单就员工信息一项,就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审核、信息维护等几个岗位。我一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就是专门负责信息维护的,因为员工每天各种信息变动量太大,导致她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在员工信息的海洋中挣扎,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是常态。即没时间谈朋友,也没时间学习新的技能给自己充电。当然,工资也涨不上去。业余学习就更别说了,回家就躺床上一动不动了。
因此,要实现财务自由,首先就要突破商业社会劳动分工套下的这一天然枷锁,这也是实现财务自由所要突破的第一层枷锁。突破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避开机械劳动的岗位,去找学习空间大的工作,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你在工作中所花的每一分钟都会慢慢凝结成你的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会计师事务所里面,审计人员的工资普遍高于前台、行政、秘书、人事(我知道很多求安稳的女生都喜欢这些工作)以及基础的财务人员(报销,应收应付等)。
所以说,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就越有价值。现在大学教育就是培养打工仔的,每个人都学得很专。因此,拍脑袋想一下,如果你是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材,那你是不是更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投行里面做IPO项目承做写申报材料的那帮人赚得比审计多(先不考虑金融行业特性的影响,这个后面会再分析)——因为做投行得兼具证券、会计、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决定了投行人员的稀缺性。
因此,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即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材,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上做出深度的同时,同时兼顾知识的广度,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上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工作的时候,规避主要内容都是dirty work的工作,最完美的状态就是每时每刻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按照10000小时定律努力下去,就有可能成为某行业的顶尖人才。
但是,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什么是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能够覆盖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支出才能称之为财务自由。闷头搞技术则是第二个陷阱和枷锁。
二、 高富帅与屌丝的不同玩法
金融行业有金融高富帅,也有金融民工,IT行业有IT高富帅,也有IT民工,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如何区分两者?
答案是:高富帅是有能力配置资源的人,而民工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人的欲望与需求是无限的,相对来说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此有能力配置资源的人才能成为高富帅。那么市场的资源都在由哪些人在支配呢?
做生意不过是买和卖,顺着这个逻辑可以推导出,有权力买和有能力卖的就可能成为支配资源的高富帅。
想想政府里哪些部门最有话语权?花钱的部门。腐败和寻租什么时候最容易发生?花钱的时候。
但是,花钱总是比赚钱容易,真正的高富帅本质都是在做销售类的工作。
一个公司老板实际上是最大的销售,如果老板拉业务能力还不如手下的销售,那销售早就自己出去成立销售公司了。销售是利润中心,后台管理支持部门都是成本中心,而在所有老板心里最重要的永远是利润。做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
再举个例子。还是我在做审计的时候,我们部门有个项目经理,有时会私下向我们抱怨部门合伙人审计技术不行,审个底稿要审半天,还经常有不明白的问题问她。这种想法很多人都会有,觉得自己比老板技术牛逼。不排除很多老板技术比下面的员工差,但是从不可替代性来思考,老板的价值还是远远高于员工。第一,老板拉不到业务,部门所有人都得喝西北风去,而没有了一个干活的项目经理,随便外面街上或者下面等着升经理的一抓一大把,无数人盯着你的位子。
但是成为高富帅也仅仅是目标,而非路径。要成为有能力配置市场资源的高富帅,你必须要能撬动更多的资源,这就要求你得给你的人生上杠杆。
三、给你的人生上杠杆
不管你做的是技术,还是中后台的管理,还是所谓的各种dirty work,你能创造的价值都是有明显的天花板的。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只能单纯是靠出卖脑力和体力,那么就算是能力再强,天赋再高,24个小时不睡觉,一个人最多也就顶俩,顶仨,这是人的生理极限所决定的,那么你也就创造了两三个人的价值,拿两三个人的工资,以绝大多数人的天赋与努力程度来说,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一个月拿两三万就到顶了。
会计事务所中就囤积了大量的第五级的高级审计员,考出CPA也升不上经理,过着常年加班的生活,累死累活,好点的勉强能够到30万一年,差点的只能拿20万不到,这已经是百尺杆头,再进一步就要猝死了。加上现在审计行业竞争激烈,未来的趋势能保证不下滑就已经不错了。在国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差不多,中国慢慢的也会有这种趋势,因此我对于水泥工、石匠、木匠月薪过万一点也不惊奇,这就是市场供需和工作难度决定的。现在会用微软OFFICE的很多,但会且愿意累砖的却很少。
所以,要学会给你的人生上杠杆,用你的24个小时去撬动许许多多的别人的24个小时,你才能用你那渺小的微薄的身驱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什么世界上最有钱的都是企业家与高管,因为他们懂得给自己的人生上杠杆,他们的时间并没有花在永无尽头的dirty work上,而是花在了撬动和配置资源上,他们洞悉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商品和服务,然后建立生产的流水线,再找几个老实可怜的大学毕业生去为他们日复一日地敲那一颗钉子。那些朝九晚五的白领们,只不过都是被他们支配的资源而已。
拓展可以给你带来项目来源的中间人及合作伙伴是上杠杆,拓展分销商与经销商是上杠杆,雇佣员工给你干活是上杠杆,通过金融手段用别人的钱帮你赠钱是上杠杆。
世界上最NB的人是资本家,这些人懂得用别人的钱、别人的智慧、别人的体力给自己赚钱。为什么资本家可以富可敌国短时间内积累起来普通人几辈子也赚不到的财富——因为这些人懂得不停地给自己的人生上杠杆。
看到这里,聪明的人马上应该马上会想到,传统的成功学扯淡在哪里。因为传统的成功学强调的只是志向、努力、勤奋等等这些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某码农偶然看到一则鸡汤,说李嘉诚华人首富,仍然一天工作12个小时,受到鼓舞,每天打了鸡血似的狠编12个小时程序,若干年后终于从一个码农变成几个码农的头子,工资也涨了几千块。
这样能实现财务自由么?放弃吧。因没有一个煤矿工人靠挖煤挖得又多又快而当上煤老板的。
李嘉诚每天工作12小时在干嘛呢?人家在跟富商政要聊天吃饭打高尔夫球呢。换句话说,人家谈笑风声之间把资源给配置了。
那怎样才能当上煤老板呢?决定你是矿工还是老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了,就是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