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佛教石窟艺术的阅读理解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的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 丽仪1102 分享

佛教石窟艺术的阅读理解答案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材料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题目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C.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反映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反映了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D.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明证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隋唐是佛教在中国流行的极盛时期,禅宗产生后佛教走向衰亡。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异常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热烈激昂的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没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展现了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理想凝聚,也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7.B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第三段,文中说“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 长脸细颈……”,由此可以看出,“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指麦积山雕像。

  8.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有误,从第三段开篇“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这句话可以看出,接下来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北魏洞窟中佛像的特点,所以“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错误,“所有壁画”的说法也太过绝对。

  9.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有误,从第三段开篇“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这句话可以看出,接下来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北魏洞窟中佛像的特点,所以“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错误,“所有壁画”的说法也太过绝对。

36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