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时间: 楚君939 分享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劝学》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54天。高三的同学们,此刻正在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发起冲刺。作为高二的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紧张呢?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现在,老师请大家帮我一个忙,老师有一个外甥,今年高一,是大家的学弟,学习成绩不太好,家长很头疼,这个外甥最近告诉我不想学了,老师来请你帮我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四、文章——结构分析:

  1、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任何问题要想解决都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步,才能很好解决办法。通俗地讲,这三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荀子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在语言特点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整个来看:气势充沛,议论透彻。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图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劝学》是整个《荀子》这本书的第一篇,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呢?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 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 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 排比

  《劝学》反思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备课和上课需要反思的很多。

  先从备课说起,首先,过于贪多。尽管是一首古诗,文章篇幅并不长,但相连带的内容都想讲到,要考虑知识的扩充,还要考虑到本课知识讲得是否透彻。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完成太多,太不可能。

  再说上课环节,整堂课的安排前松后紧,前半节课学生还会顾忌老师讲的要求,但后半节课便不受支配,爱动则动,爱说则随便说了起来。尽管课堂上我常鼓励学生说想说的话,尽量不对他们限制太多,但学生的规矩和习惯看来还没有养成,这是日后教学中需要强调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在不限制思维,不受太多约束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最后说自己,准备不够充足,不能很好的预设学情,致使后面的许多环节没有进行,所以整堂课的效果离自己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表情更不象花一样,加上这是一首古诗,所以整堂课没有童趣充斥。教师要拉近学生的距离,不但是身体上的,更是心里上的。

  教学实际能反应一定的问题,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最起码能发现问题,所以以后的工作便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从学生表现看,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清楚流利。尽管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好课多磨,有问题,才会有提升。

  《劝学》反思2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1.赤壁赋教师教学反思

2.《秋水》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3.鲁迅孔乙己优秀教案设计

245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