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滞后,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渠道狭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从”天之骄子”到跌落凡尘的一声叹息
大学生,曾经的“天之骄子”,身上罩着太多太多的光环,然而自1998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起到现在,就业难一年胜过一年。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正式承认,现在大学生的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眼下,新一轮的大学考试就要开始,又有一大批毕业生即将走上社会,找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就业难又一次成为一个较为涩重的话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下面的采访。
教育与现实脱节 学无所用
今年26岁的小陈毕业于西安某大学,离开学校已三年了。毕业后,当她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赤峰准备就业时发现,情况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容易。手拿大学证书的她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多,在人才市场她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最后她进了一家报社,当了一名实习记者。做记者很辛苦,每天要东奔西跑采写稿件,糟糕的是一篇几百字的消息她好几天才能拿出来,这样自然拿不到多少薪水,干了几个月之后,她只有自动辞职。
刘先生是一家电脑专卖商店的部门经理,他告诉记者,去年一个大学生前来应聘,没想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连一台电脑都组装不了,还不如从社会上找来的小青年利索。刘经理感慨地说,真不知道他在学校四年学了什么,学校又教给了他什么。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有些大学的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当前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这一现象尤其在文科班学生中较为常见。某矿负责企业宣传的一位部长告诉记者,去年他单位来了一名大学生,应聘宣传干事,可是连一个起码的简单告示都写不出来。面对这样的孩子他只有苦笑。
部分学校的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学无所用,出来的几乎都是废品。
要求有工作经验无形设置门槛
要求有工作经验是几年来一直限制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一特点在人才市场很明显。记者在几次大型人才招聘会的现场看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岗位后面都注上了”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字样。一位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招聘会上有几家很不错的单位,但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虽然有的单位也会接收我们的简历,但面试的机会几乎没有。工作经验成为了我们就业的门槛。无奈之下,为了不让白跑冤枉路,就随便乱投了几份简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都至少参加过3至5场人才招聘会,但成功的却是为数不多。
心往高处想 人往低处走
今年27岁的李然来自农村,2002年考上了大连一所大学。尽管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但是对李然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4年大学生活,李然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过着“三点一线(课堂一宿合一食堂)”的生活。
和高中时对大学的想象很不一样,等到李然上大学时,有关大学生跌落凡尘的故事已经遍布于社会。从杀猪卖肉,到卖冰糖葫芦、烤羊肉串,”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经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了。
李然说当他拿着四年的青春梦想和父母的血汗钱结成的大学毕业证去应聘的时候,他没想到现实远比传说中来的严酷。他苦笑着对我说,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大学生的实际价值只值一个月800块。父母每年拿出一万四五供他读书,四年下来,他的工资是每月800元。这已是相当优惠的价格了,你没有工作经验,干不干?你不干有人干。李然说,他一直瞒着父母,没敢告诉他们自己每月只拿800元。他在饭馆打工的妹妹每月还开800元呢,而且三餐免费。李然说,虽然自己现在的工资每月已经涨到了1200元,可是扣掉物价上涨因素,与以前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他说现在连女朋友都不敢谈,他的状况养不活一家人。
我市某大学毕业的曹磊告诉记者,相对于一些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既无社会人脉,也没有权力授予的社会位置,他们的机会只能依仗市场型进入这一条通道。而目前留给这些年轻人的市场通道还很狭窄。对于应聘者来说,每月一千二三的工资标准在我市是较普遍的,没有特殊变化,只能拿这些。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可以随着国家工资调整涨工资,而像他这样的应聘者,在过去的称谓是临时工,是不可能奢望有涨工资机会的。扣除个人应缴的养老保险部分、医疗保险等,每月拿到手的不足千元。以目前的消费水准,这样的工资仅够维持最低生活底线。曹磊说,他看不到未来。想到南方去闯一闯,一想到哪都不容易,也就只好作罢。
同样境遇的胡晓说,现在她对报纸上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支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高知——一个新的失业群体
48岁的郑旭华是毛纺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是一名老牌大学生。自1998年从企业下岗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不是他不想工作,而是一般企业大多把用人年龄卡在35岁以下,加之毛纺企业少,离开本行业他的知识就没了用武之地。无奈何,他成了一名“老待业青年”
现在有些单位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些45岁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特别是知识阶层,正是经验丰富出成绩的时候,却被婉令退休了。这些人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失业者,被边缘化了,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种损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还有一些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成了失业人群中的新成员。
小马是河北某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单位赋闲在家已经有三年了。他母亲告诉记者,家里人为这事都快急死了。问其原因,答待遇太低,工作不理想。
待业者小黄说,我都觉察不到自己还是什么大学生。但实际情况是:当他们聚集于一起,他们更容易对自身的命运与境遇进行反思,更容易也更渴望在这个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初,找不到工作,人们把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到他们自身问题上——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不一而足。但是,当他们形成一个群落,每个人都发现原来不仅仅是自己没有工作,空读了几年大学,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个时候,对于群体的思考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群体,尽管还没被摆在台面上,理应引起重视。
大学生沦为普通就业者
小汤毕业于一所本科大学,因一时找不到工作,农村出身的小伙子干过业务员、发过小广告,什么挣钱干什么,工作的随意性很大。
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普通职业,甚至从事某些低收入职业,原是正常的,大学生们自己大约也不再以“天之骄子”自居了。不过,这些大学毕业生毕竟还有一些希望,他们与一般的平民不同,接受过一定教育,最希望有一天能够向上流动。对于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资金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原是正常的希望。而只要有这样的前景,那大学刚毕业时期从事低收入职业,就不会成为问题,反而可能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经历。真正令人担心的是,目前从事低收入职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现实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的机会似乎不多,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正在认识到这一点。相对整个社会来说,庞肖扬、小汤们并不是社会中的赤贫者,但和在平均社会生活线下的群体相比,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煎熬或许来得更激烈更痛苦。
谁对应聘者负责
23岁的季鹏程来自翁旗乌丹镇北大庙村,就读于湖北省长江工程技术学院,将于今年7月毕业。他因找工作误入传销团伙的陷阱,跳楼逃跑时不幸摔伤,至今病情仍不乐观。为了一份工作,一个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小伙子竟上当受骗,一颗纯真的心受到了摧残和亵渎。尽管这是赤峰学子发生在外地的故事,但反思我们的招聘制度,是不是也存在着不小的瑕疵?没有任何背景的学子除了校园招聘会、人才交流市场和互联网,还有别的更多的渠道选择就业吗?我们的就业渠道能否再宽泛点,能否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根据2006年12月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一共只有1000万个。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表明,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就业岗位总量的22%,但在2007年,有495万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今年还没有确切的数字可供参考,估计会更严峻。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现在的大学生这样调侃他们的际遇。每代人都会有不同的坎坷,只不过情况不同而已。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占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安居乐业老有所养是我们的期盼,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把这份期盼让给了儿女。尽管国家规定大学不再扩招,可仍难以阻挡国人的上大学情结,父母拼了命也要供子女上大学。可上大学之后呢?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真该好好想想了。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大学生就业难的是穷家子弟
每年这个时候,毕业的号角一吹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一番关注,而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大学生的扩招,最吃亏的是那些努力读书,原本成绩好,但又无背景的穷人家孩子。而最受益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他们学问不见得见长,但拿了同样的文凭,凭着父辈的余荫混进单位里谋职位。我曾经说过,现今中国教育模式,如果再这样下去,高等学校里穷学生将越来越少,其实这个问题,近几年已经突出的很明显,一帮不入流的靠金钱,靠权势的子弟霸占了中国一流教育资源,教育拜倒在金钱和权势的脚下,不能不说是国民的悲哀!
我们现今经常感叹,人才的凋零,而一边却滥竽充数的高校越盖越多,越盖越豪华,收费越来越高,而穷学生是越来越少,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事情,有人说了,高校越多,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越大,国民的素质也跟提高,难道说不是一件好事。从表面看,的确是如此,然而,诸君要知道,并非人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对现今一些大学生来说,是在浪费金钱和时间,问他在大学里学到什么?除了泡了几个美美,结交几个富家子弟引以为自豪之外,其余的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可炫耀的了,只不过是占据名额罢了。我这么说,不是贬低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而是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望各位大学生见谅,我也希望各位在心里问问自己,在大学期间,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对于大学生在多还是在与精,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有人说扩招让很多原本没机会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机会,让是人才的得到充份的展示。有人说大学生泛滥是现今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大学门槛低,而滥竽充数的人也就赵来越多,当然,在这个世上,只要有争论,是很判断是与非,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不过有一点,目前中国的教育出现的对立矛盾也是时代的无奈,也是大学生毕业后得不到公平竞争的源头。这里面,诸君要知道,原本大学生招的人数有限,以高分取生,一些平日付出努力应该得到回报,而现今大学扩招,产业化,使得一些不学无术子弟混水摸鱼,一些实在不行,就干脆拿金钱堆进去,好歹也混个大学文凭过来!结果,那个寒窗苦读的穷家子弟,毕业后,四处谋职,而权贵阶层的子弟,靠金钱,依父辈,轻而易举走上仕途,继续发扬先辈的丰功伟绩,可谓是当今不公平现象之一。
如今毕业了,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买家,将自己卖出去,以往仕子,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今日,我们毕业的大学生,又卖与谁家呢?一般来说,我们的社会大学生就业难,是指穷家子弟,你可曾听说某长之辈家的大学毕业生在劳务市场找工作的没有。所以,在我认为,现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式,培养的是一帮不学无术,跟权利打交道的家伙,而那些真正埋头做学问的人被排挤在外为生存四处找工作,也算是一大特色!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大学生就业困难怎么破,写给还在努力的孩子们
据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七百多万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平均工资的心理底线不超过5000元。在校园中穿梭,忽然发现平时衣着随意的孩子们,突然间收拾得如同在珠江新城沉浸已久的白领,在师弟师妹们艳羡的目光中奔走于各大招聘会。大学虽然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但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的挑选,想想这个,也就不难理解大学教育中的实用主义的功利了。
对于招聘,面试和就业我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但聊聊大学里除了认真读书还能如何培养自己的品质和素质,这个我还是可以说两句的。毕竟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可能可以为同学们未来走向职场,提供一点思考的素材。所以这篇文章,不是写给马上要走向职场的同学,而是那些还在大学里努力的孩子,希望可以给你们一点鼓励,一点启发。
(一)立身之本,诚信为上
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有个别同学知道我在第一节点名,那点完之后课间十分钟就跑掉了,后来我改成第二节课点名,然后她又改成第一节缺席第二节再来上课。也许她觉得人那么多老师未必会认得我,可惜的是,我早已记住了她的名字。虽然不至于针对她如何如何,但至少在我印象中,这是个不诚信的学生,我很难与她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僚,当时年轻贪睡的他为了躲避每天雷打不动的曾国藩幕府早餐会,就故意托词身体不适意图蒙混过关。可曾国藩坚持他不来就大家都不要吃,最后李鸿章不得不急急忙忙地赶过来聚餐。曾国藩语重心长地说了句:“少荃,在我这里,唯有一个‘诚’字。”李鸿章大感羞愧,从此不敢再有此种毁信之举。
是的,这是小事,来与不来,其实老师也无法强力约束。不过若因为了应付老师点名而选择性出席,恐怕就有违教学本身的初衷,也产生了一种道德约束上的侥幸心理。如果以后你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是否老板没来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旷工?或者是人在心不在,随意怠工拖延?这恐怕就不是一个逃课的问题,而是个人对待不得不肩负的责任的诚信问题了。
我们社会当中的大部分人,恐怕都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太感兴趣的工作,恐怕都得去做一些自己本来并不太情愿做的事情,但既然肩负了这样的责任与任务,便应该有高度的诚信感去完成这些事情,而不是想方设法去逃避责任或者规避管束。习惯都是日久天长所形成的,你可以选择逃课,未来也许你也会选择以类似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问题。
其实,你不愿意来,你不愿意做,可以直接说,但不要用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去面对教育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只有明白“立身之本,诚信为上”的道理,才会在内心中去约束自己,做好该做的一切事情。同样,如果今天你给老师留下一个不诚信的印象,你同样有可能,在明日给你的上司,留下类似的印象。
所以,不要和我扯一堆教学质量学习兴趣之类的理由,你只要直面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认可这种行为是理所当然还是自欺欺人,就已经足够了。路是自己选择的,要过好这一生,道理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写完这段话的时候,看到同为小学生父母的葛老师发的一段话,深有感触,转载一下与同学们共勉:“二年级的小学生,除每天早八晚五的学校学习,回家完成作业外,还有英语口语20分钟,国学打卡10分钟,钢琴打卡40分钟,读书30分钟,有甚于此的苦读生活至少还有10年。我的学生们,你们也是这么一天天一年年过来,如今心智成熟、体魄强壮到了大学,就是为了看心情逃课?就是为了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就是为了和老师们讨论迟到几分钟才算迟到?该教育反思的归教育,该你们反思的归你们。正青春,当自立!”
(二)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变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高考的时候每个细节都抠得一清二楚,在上大学后反而随心所欲,毫无约束。
我常常在课堂上举两个例子,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细节的问题:第一,写文章每个自然段开头空两格,这是小学一年级就教过的事情,可是大学生写论文,连这个最基本的规范都没有。大学教授沦为语文老师,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第二,同学们给老师写电子邮件,没有主题,没有抬头称呼,没有正文,没有落款,交作业就是一个附件,连两句客气的话都不愿意说,我真怀疑现在的大学生都忙到没时间打几个字吗?
在社会行走,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你才有窜得更高的可能。也许你是官二代,也许你是高富帅,当然也许你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在谁的身上都是适用的。这句话的真谛其实只有两个字:“用心”。如果你足够用心在自己的学习上,那基本的语文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如果你足够用心在对待他人上,那就懂得要换位思考,想想老师或者老板收到你的邮件时会是什么感受,你就会斟酌字句,思前虑后,而不是随意而行,马虎了事。
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的确存在,但是否用心可以弥补许多天赋上的不足。例如你去参加研究生面试,如果事先了解报考的学院有哪些硕导、他们有什么著作文章、甚至于他们的师承关系,然后在面试的时候把你的了解和老师们聊一下,未必体现出你的学术水平,但可以拉近与老师之间的亲切感,让老师们感觉到你是有做功课做准备的。同样,你去企业面试,在之前做足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了解,再加上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肯定是有所裨益的。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细节都可以通过搜索和超链接获知信息,只要有心,你都可以看得到。
另外,在个人行为上多点用心,不仅体现你的个人素质,也可以帮助你在他人心里建立起正面的形象。例如守时,例如出电梯时帮别人按住打开键,例如在交谈时看着别人的眼睛、多用一些敬语和客气的词语,这些都不是花费力气的事情,但时间长了,别人必然能感受到你的内涵,你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很多同学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师兄师姐们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要认真学习、不要逃课、多读点书、多参加社团活动、早点做好人生规划之类的话,听得你一愣一愣地,虽然有点不知所然但又有点热血沸腾。
相信我,师兄师姐们基本上是把他们没有做的事情,告诉你得去做一遍。当你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便会发现,自己会慢慢被环境磨灭了雄心壮志,开始觉得逃课缺席无所谓、考试及格就万岁、大三大四才发现、四年光阴全报废。然后你再回过头去语重心长地教育刚入学的师弟师妹,要认真学习、不要逃课、多读点书、多参加社团活动、早点做好人生规划之类的话……我常常觉得,历史是有循环的。类似的经历,我也曾经有过,而现在我也看到这一循环依然在校园中不断上演。
青春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但青春最容易会挥霍的也就是时间。既然辛辛苦苦挤过了独木桥,你可能觉得有了放松享乐的理由,但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考上好的大学也意味着你获得了比同龄人更高的起点与基础,那为什么不珍惜时光,好好做些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情呢?无论如何,把时间都花费在睡觉、打游戏和追各国电视剧上,我觉得是有点可惜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不少同学往往把课余时间拿去游玩,而把做作业的时间,放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上面,而判断的标准,就是自己认为的“有用”和“没用”。其实不妨想一想,如果只是为了学一门手艺,又何须辛辛苦苦地考进个985或者211的高校呢?蓝翔技校就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了。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的演讲词中,就把这个道理解释得一清二楚,可惜的是不仅是我们的同学,甚至是我们一些老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也没能想清楚。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要培养的首先是完整的人格和对世界合理的理解,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只会用实用的标准去判断自己在大学做的事情,你自然也就难以确立底线思维和细节考虑,而大学也就失去了大学本身的意义,与一般的教育培训机构无异了。
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这些大师并非单指活着的院士专家,还有那些留存在图书馆中大师们的著作,人类文明的传承就在这样的空间中超越了时间的局限从而获得永生。所以大学里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把时间浪费在与前贤先哲对话的过程里。是的,它不会给你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但这是“人”的培养过程,是内心道德与素质的养成过程,也是引领你的外在行为的根本原因。但如果你只是为了实质利益而读书,那恐怕也就很难接近这样的一种境界。
(四)道理都是废话,实践才是王道
说到底,读了大学必然要走向就业,但读大学不是仅仅为了就业,而就业更不会仅仅根基于你在四年里学的专业知识。正常人格的养成、对自我行为的不断反省与改进、持续学习的能力、明确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人为善的处事之道等等,都是大学四年里可以修炼的技能。用人单位最后选择你,不是因为你是一台仅有技能的机器,而是因为你是一个完整的“人”,你是一个有自觉有增值潜能的人,你是一个在工作与交往中能够给自己和给单位带来持续增值的人,这才是最关键的。
学过许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打破这样的困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切实去实践。把你知道的道理,一样一样地去做,尽管慢,但它最后一定会引领你走到你想要的地方。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事在人为”,你一定要努力,但一定不要着急,更不要因为着急而急于寻找捷径。世界上最近的那条路,往往就是那条你一开始觉得很难的那条路,坚持走下去,你一定可以找到你想要的风景。
我的导师曾经送给我两句话:“置身须向最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前一句说的是立意要高,后一句说的是危机意识,而二者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当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目标上,自己的奋斗不再仅仅是为了房子票子车子妻子孩子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迫切的危机意识,而不断地催促自己抓紧时光去追逐那个立意更高的目标。或许,所谓的“后上人”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今日之你有没有比昨日之你进步,明日之你有没有比今日之你努力。到最后,和自己较劲,才是让自己不断向前奔跑的动力源泉。
所以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能克服了自己的弱点,世间又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你呢?所谓的就业难,也不过是你必然要跨越的一道小坎罢了。因此王阳明早就指出了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知行合一”,立意高、肯实践,我想没有什么会成为你真正的障碍。
愿以这样一篇小文,和那些奔跑在追求自己梦想途中的孩子共勉。
看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的人还看过:
4.大学生就业文章
5.大学生就业的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文章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情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