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校园文章>

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化学是我们一门重要的学科,怎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经验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化学教学经验文章:高一、高二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化学)

  一、高中化学课程主要改革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突出特点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1.在课程目标方面: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在课程结构方面:

  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必修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对所有学生都非常重要,但决不是一个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经历的全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后续选修模块的关系是基础性与多样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整个中学化学课程是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两种类型的发展统一体,第一阶段是入门、第二阶段是发展、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须经历这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强调的是共同的全面发展,第三个阶段突出的是多样化、富于选择性和个性化的深入发展。

  3.在课程内容方面: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4.在学习方式方面: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在课程评价方面: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育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心和指导,其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视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6.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参入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新课程的课程观特点

  新课程的课程观具有民主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民主性指课程不再仅仅是由专家执行政府的指令而研制的产物,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对课程的开发、研制。教师可以对教材选择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创新教材。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开放性是指新课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教材,更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教科书,与教学要求相联系的科技成就、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可以作为课程的组成要素进入教学过程中。教材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学生不再仅仅学习教材中的结论,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激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体验性是指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中的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开发和利用可以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既能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智慧。

  四、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体会­­­―――――教与学的实践研究是课程实施的永恒课题

  1.实现课程(模块)内容的再创造------个性化的体现三维学习目标、渗透课程理念; (怎样整合三维学习目标,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有效地实现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 (怎样在72课时内完成高于140课时的教学任务?)

  3. 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怎样提高教师理解、参与课程开发、课堂设计和组织的能力?)

  五、建议反思的问题

  1.依据什么来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素材和设计主线?(课标?教材?高考要求?教辅---练习册、复习资料?学科体系?问题?)

  2.怎样才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同学实现学习目标? 必修--72:140?物质结构基础—14:9 填鸭?增课时?挑重点教?)

  3.怎样才能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降低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感兴趣内容的关系?确定基础知识的原则?)

  4.要怎样选择和处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的学习内容?怎样才能不降低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实现实验教学的功能?

  5.要怎样学习研究新课程的教学?(拜师?研究高考试题?学习教育理论与课程研究论著?学习、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按已有经验教?跟着别人学?)

  六、教学设计的若干理念

  1.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学习需要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主体内部的新旧经验之间的互动(同化与顺应)。

  2.学习者要对所学知识潜在的意义有认识,有学习的需求; 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的主动的交互作用,借助他人的指导、启发,通过协作、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获得体验、得到领悟;

  3.学习者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机会、有可能进行学习活动,去阅读、思考、实验、练习、发问、倾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协作、交流;

  4.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适合于学习者,学习者能够主动地通过信息的感知、加工(顺应和同化)、应用,补充、扩大或改造、重建自己脑子中的知识体系。

  学习需要、学习情景、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

  七、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活动: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活动设计、组织。

  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强调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教师角色: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参照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 设计、组织、指导、支持、参与、互动。

  学生地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接受学习同时尝试探究发现、学会交流合作。 主动、主角、获得发展。

  八、分析命题与考点的关系,重视主干知识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应用

  1.牢牢抓住“课标和考纲”,特别关注课标与原大纲、新考纲与原考纲的不同之处。即原来有而现在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如过程和方法、STS内容等。

  2.重视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程序体系的建构。(如建构知识体系网络图,便于知识的快速搜索;掌握各种实验技能的熟练应用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物质的制备、化工生产反应适宜外界条件的选择思路以及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

  3.注重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形成。

  4.注重问题本质的掌握,增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思路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认识问题的本质,便于深刻认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对比、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据、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应用)

  5.重构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求

  《新考试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构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必考部分,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分别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两块内容来整合,突出无机物及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两个方面,同时还要求“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这一要求很好地落实到实验区高考试题命题之中。实验区高考试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建立在人类对物质应用或物质与环境之间关系之上。

  (2)对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考试大纲》并未给出具体的物质,也没有提出“以××为例,了解××的性质”等要求,而是从元素分类的角度,分类“常见金属元素”和“常见非金属元素”两个部分,并列出四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和七种非金属元素,要求“了解常见金属(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及应用”。这一编组思路完全和《课程标准》相一致。

  (3)对于“有机化学”内容,实验区《考试大纲》根据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将其内容分解为必考和选考两个部分。必考范围中提出了“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这一知识块,而选考范围中设置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这两个部分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层次性差异,必考属于基础性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而选考则属于提高性要求,供学生选择完成。对于必考模块,《考试大纲》仅从典型代表物的角度,要求了解它们的主要性质及其重要应用;而选考模块,则要求从组成特点、官能团和有机反应等角度、结合同系列原理认识“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的性质和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应用”。实验区高考有机试题紧扣必考和选考的要求,很好地体现考试要求的层次性。

  6.调整化学计算的定位

  和《课程标准》一样,《新考试大纲》并没有将“化学计算”独立出来,而是将相关内容渗透到其它知识块之中。

  7、对化学实验提出新要求

  化学实验提出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化学实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了解仪器的用途与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与分离提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等。

  (2)新增“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示”、“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等内容。这些新增内容在课改实验区也得到较好的考查。

  (3)将科学探究置于重要的位置,提出“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要求。这一要求在近两年实验区高考试题中得到很好的强调。实验区的实验探究试题,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做出猜想,并针对猜想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探究等

  化学教学经验文章:化学教学经验总结

  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打好基础:

  认真分析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十分重要。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我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

  二、重视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加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今后,我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化学教学经验文章: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

  从事初三化学也有年头了,对化学教学有些看法,以次跟大家研讨.

  初三化学在教学中主要要抓住以下三种工作。

  一、做好启蒙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化学时,也是老师的提问引起了我的兴趣, 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运用直观、形象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

  二、利用好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

  三、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争创好成绩。

  学生如果对这个老师感兴趣,那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也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后要多与学生接触,增强师生关系。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

  
看过“化学教学经验文章”的人还看了:

1.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文章3篇

2.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3.化学教师教学心得3篇

4.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3篇

5.关于化学教学论文

1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