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寒假随笔
炎热的暑假使人情不自禁的想念起去年冰爽的寒假。不知道小伙伴们去年的寒假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3篇寒假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寒假随笔(一):
谈“钱”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俺们班!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iPod的MP5……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千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打游戏,结交不良少年;……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级中学学生,一旦身上有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各式饮料的供销点,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棒冰、棉花糖、油炸食物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物,这样一来,不但浪费钱,更重要的是不利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丰盛的中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早餐的馒头咬一口就慷慨地留给“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 KFC ”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儿,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
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习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于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化用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
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楼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寒假随笔((二):
勇敢活着《活着》这本书是余华为了教会我们,人要好好活着这个道理,他说:“……《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必须承认这句话很经典,但我的想法和余华的完全背道而驰。
我完全不认为父母给了我生命就是让我一味地活着,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客气地说,余华是个过度珍惜生命的人,也就是贪生怕死的人。当然我不是在说生命是不值得珍惜的。同样一条生命,他可以在死亡的洗礼中把生命的意义升华到极致,也可以把生命尽可能地延长,最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在尽头。相对于后者,我更倾向于前者的毫不畏惧,和死亡的绚烂。我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我的灵魂而选择活着或死亡。只是为了活着而违背了灵魂的本意,这是令我发指的。就像浮士德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恶魔,从那时开始浮士德就已经死了,纵使他出卖灵魂是为了换取知识和青春,他也已经亲手把自己扼死了。有人说,生命是流星,一瞬即逝。但我却可以用死亡的火焰把我的生命变为烟火,变为昙花,纵使只有那一瞬的美丽,因为灵魂轰轰烈烈的演绎,我把那刻骨铭心的美变为永恒,留在人间。烟花给了天空一个最唯美的微笑,然后为这微笑而被撕碎开去。我就是在追求这样残破的美,但我也很清楚,这个世界上像我一样可以为了灵魂而舍弃一切的人是少数。
在普通人的眼中,灵魂不过是人死前后体重0.000046克的差异,从而将灵魂的重量定义为46微克。然而灵魂到底存不存在,人从哪里来,又该往何处去,天堂是否真的向人类敞开,通往天国的阶梯到底在哪里?之所以这些成为人类千年的难题,只是因为时间有多少灵魂想要被拯救,想要得到救赎,从而人性中的善与恶,一切的一切,全部纠缠在这46微克中,被沉重的锁链羁绊,浑浊了再沉淀,沉淀完再浑浊,不断地周而复始,永恒地循环着。肉体只不过是禁锢灵魂的东西,而生命可以把灵魂在现实中具体化,只不过是联系灵魂和现实的媒介罢了。所以,与其说是单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如说我市为了完成我的灵魂在世间存在的意义而活着。 “彼岸花,开彼岸。”也许留下的只有曼珠沙华猩红妖艳的花,与甜腻的花香,在彼岸见证这最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