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
端午节是一个有文化沉淀的节日,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端午节随笔呢?请往下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希望你喜欢。
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篇一
如今跟文字算是叫上劲了,只要遇到在思维中活动着的节日,只要在思考之时尚有时间,可以在键盘上劳作的话;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想记录节日心情的冲动。那样,我就会乐于让想象和记忆,浸润在文字的小河里,清凉片刻。
今天是端午节,虽然有关这个节日的传说有好几种,但我首先还是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大夫。不过今年的端午节,我还会对有关这个节日的另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即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也留有一种感怀,当然,这是后话。
独处异乡的我,不会包粽子,若去外面店家买来作正餐,又担心汨罗江里的鱼儿什么的,少了数只粽子的口粮,会不会去袭扰屈原。于是,还是考虑吃点别的什么吧。
说到屈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电影《屈原》。那是粉碎“_”后,香港第一部在内地放映的影片。该部影片,曾受到数亿观众的喜爱,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屈原。当然,对我来说,影片中根据《橘颂》虚构出的角色婵娟,更让我心驰神往。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被鲍方、鲍起静父女俩的精湛演技所折服。
由于近来在学习写诗歌,所以就免不了找来一些古今中外的好诗来读。作为屈原著名的咏物诗《橘颂》,当然是没有可能被错过的。但奇怪的是,如今读这首诗,和许多年前读这首诗的感觉,实在是大相径庭的。少年时读《橘颂》,总会为作者的那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所倾动。而现在,不知怎么搞的,读诗的无二体会便是惋叹。
而另一件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更令我的惋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就是,前几天,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自己家乡跳崖身亡之事。也许,卢武铉的离世,跟我本没什么关系,但读了有关他的相关报道后,我的心,很难平静下来。一个离任的国家前总统,原本想回家乡安度晚年的,可是,因受红尘太多的羁绊,最终走上了轻生之路,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幕啊……
韩国的历任总统,命运都非常坎坷,但我却忍不住会为卢武铉,这位出身清贫的草根总统,一洒同情和惋惜之泪。看到他遗像上那满含无奈和无助的眼神,我只能对他说:早知今日,当初真不该步入仕途……
当看到他卸任后,在自己家乡的田间小路上,骑着自行车带着孙女们的照片时,我是多么希望,这位因没有首尔户籍,而不得不“归乡的总统”,回到家乡,永远做个快乐的农民……然而,这么普通的愿望,老天爷也没能让他实现。我深信,一个问心无愧的总统,一个成功的总统,他也有无法承受的压力。“人言可畏”曾使几多“天骄”折翼?
由端午节联想起韩国这位悲情前总统,不知道算不算风马牛,反正我就是这么联想的,我也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歧异,因为我从不计较尘嚣噪音。我在我行我素的时候,我意识的流动是我的国王,我唯一的任务,就是服从。
现在,我开始酝酿几个如果,可能目的是为了寄语部分醒来的人们。诚然,那绝对不是我的任务,只能算是我的友情。而作为友情,一定是不存在强迫之概念的。
如果屈原当年远离楚国宫廷,也就可以避免了官场上的失落和在抱负幻灭后的轻身;如果他的生命中,真有一个如橘般的婵娟,那么,真希望汨罗江能成为另一处范蠡和西施似的蠡园。
如果我上面提到过的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也能远离吴王夫差的话,那么,他的尸体,也就不会被装在皮革里,于农历的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了。估计端午节,也就没有可能,去用来纪念他了。
如果卢武铉没有总统的经历,且一直耕耘在乡间农庄,那么,他在如今这个年龄,多半是在享受天伦之乐了吧……
端午节随笔,我非但没什么大的“志向”流露,却还希望悲情的古人,也和我同流合污。说来的确惭愧,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文章写到这里,我要去吃我的泡面了。我虽然没机会去汨罗江投放些泡面,好让水中那鱼儿什么的不要去寻找屈原,但我省下几只粽子,多少也可以算作是我对先哲的一份缅怀吧!
2009年5月28 日
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篇二
很长时间里,只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相关。刚念书的时候,老师就言之凿凿,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满眼都是喜庆的氛围,看不到一丝伤感的影子。心里不免纳闷,又特别享受这样的喜庆,尤其是,这一天就是平常的庄户人家,也可以品尝到因为节日到来所凝结的幸福滋味。
来到江南,才知道这端午佳节还另有一说,在古吴越的土地,如今的江浙一带,广为流传。那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含冤而死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历史上有记载,为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发,可还是没落个好下场,被吴王赐死,沉尸水底,最后变成了涛神,百姓为了缅怀他,五月五日迎涛神,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节。
不管是郁郁不得志自沉汨罗的屈原,还是冤死被抛尸江水的伍子胥,都已经随历史漫卷,成了一种记忆,一种追溯,一种中国文化沉淀里的传承,而矗立了两千多年的这个日子,翻新出许多生活的韵味;于历史的沉积中,享受生活的五彩斑斓、和风惠物和芳香浓郁;快何如哉?
年少的时候,平常乡下的端午节,更叫人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家在山区,这粽子,未必年年都包,但咸鸭蛋、咸鹅蛋年年都不会少。母亲会为这,每年都早作准备。每年的春夏,见了下乡串户卖雏鸡雏鹅的人,母亲一定会每样挑上几对,精心巴意地养着,长大了,鸭也好,鹅也好,都能下蛋。有时候,也自家孵一些,只是比买要繁琐得多。所以呢,这鸭蛋、鹅蛋都是自产的;母亲会选一个结实的瓦缸,涮得干干净净,盛上井水,把鸭蛋鹅蛋洗的干干净净,放进缸里,加盐,腌渍起来。做咸蛋,有技巧。时间太早,等到五月端午,吃的时候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总是把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年端午煮出来的咸蛋,咸淡适中,蛋黄又都浸出了油,剥开,都是黄爽爽的油,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另外,一般的年份,新麦已经收了。跟七姑八婶一样,母亲会淘些麦子,摊在竹匾里晒干,去磨坊加工成粉。在端午这一天,蒸馍,或者几户人家约了,请有能为的人,炸油条或者麻花。瞧着乡村小路上来来去去老老少少的脸,都写满了喜气。日子的味道,于这些时候,渲染得淋漓尽致。
出了嫁的女儿,一般,这一天都会回娘家。自然不会空手,少不了一些礼物,美其名曰“送端午”;于是家家的厅堂里,又多了欢天喜地的说话声,被逗得不耐烦了的孩子的哭闹声。这些声音,和院子里的掩不住的清香,把庄户人家的快乐和满足,书写得惟妙惟肖。悬蒲挂艾,自然是少不得的事。菖蒲长在池塘里,艾叶树在地边田角,头一天,就被割回家。用彩色的线扎成一小束一小束,挂在门边上。虽然山村的人家,几乎没见过龙舟,但这端午节的味道,一样芳香袭人。
饮雄黄酒,熏白芷,大约兴盛于江南地面。江南多水,湿气浓重,又值梅夏时节,这雄黄酒,有去湿通筋的功效。正好调节身体,活筋络骨,老祖宗的高招,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事理融在一起,让人在享受节庆的时候,又不疏于对自我的调养,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一种心口相传的博大精深。
似乎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看见父兄酌饮雄黄酒的场面,但酒的醇香,这一日,从家家的院子里溢出来,整个乡村都是惬意的酒香。尤其是读了书,知道了许仙和白娘子的事。对这雄黄酒,竟多了些恨意,要不是那杯雄黄酒,白娘子也不会露出原形,这人妖的爱恋,也不会被法海戳穿。这茫茫人海,不又多了一宗爱情的绝唱?但不管我是为何不情不愿,这端午的风俗,流淌不衰。年岁渐长,才明白是自己的无知,然这年年的端午节,依稀会想起那个亦人亦仙的白娘子,隐约在时间的光影里,还留有她的痕迹。
现时的端午节,物产丰富,热闹非凡。但是,撇开浮华,总觉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绵长。
离开了土地,最然也就离开了麦子独有的芳香,更谈不上劳作的生活情趣,麦子如何磨成粉,粉又如何做成各种花色的美味佳肴,恐怕,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幸一见,就算造化不浅,更谈不上围在一起大家动手自得其乐了。从超市或者食品店里买回来的咸鸭蛋,又如何能吃出母亲的味道?
倒是街上依然还有卖菖蒲蒿草的,一小把一小把,虽然花钱,终不是从自家的田边地角里采来的。究竟还是少一些泥土的气息。
看于丹这一期在文化之旅上的节目《端午节的记忆》,心中颇多感触。“接地气”的说法,让人不能不去深思。是不是说,无论社会为何进步、发达,我们的两只脚,还是不能脱离土地。我们的内心,还必须从土地中,撷取精神充盈的食粮。
过节,就是“绵延一种活着的方式”,对节日的记忆,要能够“记得起”“唤得醒,回得来”,说得多好。传统节日,不单单是端午节,赋予的,就是这些意义吧。
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篇三
今天是传统的端午节,自从端午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便形成一个小长假。
清晨便早早赶往天津古文化街,本想拍一组和端午有关的照片,如往年的包粽子大赛、龙舟比赛等。但今年古文化街不知何故,没有举办任何活动。七点多钟时,整个古文化街还是空空荡荡的,还以为是要静场拍电影呢。直到九点前后,大批外地旅游团才纷纷来到,在导游的讲解下游客们兴奋起来,文化街顿时显得十分热闹。人们拍照留念,购买纪念品,也有人进入天后宫内烧香拜佛以祈求平安。由于活动安排较少,今年竟没拍到一个有关粽子的照片。对于粽子,好像是国人对端午的最深印象,有许多关于粽子的传说。所以每年一到端午节,人们就包粽子、买粽子、吃粽子。仿佛端午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粽子。不由得想起一个笑话,那是去年的端午节。一位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颇有影响力的老友发来的一则短信,也许是为了逗我一笑吧。刚读时有些脸红,以为是垃圾短信,最后看到署名不由得哈哈大笑。短信大意是这样的:“隔着你的外衣,就能闻到你身体的气味。轻轻地解开你的腰带,慢慢剥开你层层的衣裳。露出你洁白细腻的肌体,散发着阵阵的幽香。不由得咬上你一口。
哈哈!!别误会,这是在吃粽子”。真有点黄色幽默,文化人就是能整事。
端午节随笔相关文章:
2.生日随笔精选
3.关于民俗的散文
7.工作散文随感
8.古代抒情散文名篇
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
上一篇:古文《容斋随笔》翻译节选
下一篇:鼓励人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