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爱情文章
70年代的爱情文章
七十年代的爱情,还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一辈子,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好,不比今天爱情也是快速消费的时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70年代的爱情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70年代的爱情文章篇1:七十年代的爱情
60年代,他们的爱情,没有浪漫,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物质,没有所谓的山盟海誓,更没有钻石鲜花、巧克力,有的只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一起面对平淡、携手共老,更是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奏起的爱情交响曲。他们经历过50年代末的饥荒,60年代的动荡,见证了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享受了国家逐渐崛起的辉煌。在艰苦的岁月中,两个人相守至白发苍苍,我想这应该就是祖辈们的爱情吧!
有时候,我会想在他们那个“媒妁之言”的时代里,能有什么“爱情”?但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爱”一直都存在。
自我有记忆以来,从小到大,见惯了农村许多夫妻曾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可就从来没有见过爷爷和奶奶为某件事红过脸,甚至是争吵,尤其是在知晓隔壁邻居四爷爷家的情况后,我更加好奇我爷爷和奶奶的究竟有没有吵过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婶婶们的闲聊中,知晓四爷爷和四奶奶经常会为一些小事,或者言语上的不合,就会彼此赌气、冷战,甚至达到半年不说话都可以,当时想想都让我觉得可怕,甚至觉得婶婶们的这个说法也太夸张啦!直到有一次,我到四爷爷家玩,四奶奶做好饭叫我吃,四爷爷在一旁不说话,四奶奶也不叫他,等我们吃完后,四爷爷从新自己做饭吃,这时我才发现两个老人不对劲,回家后跟奶奶说了这件事,奶奶说他们两个又吵架了,这时我才发现两个老人的确会“冷暴力”,冷战时,谁也不理谁,各做各的事,彼此都要强,都不愿向对方低头。反观,我爷爷和奶奶却从没争吵过,哪怕日子再艰苦,总是会用幸福的微笑温暖彼此。
为此,我还偷偷的询问过婶婶,她有没有看到过爷爷和奶奶吵过架,拌嘴生气等,婶婶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过。直到有一次,我问妈妈,她说从她嫁到我们家,很少见到过两位老人吵架之类的事,只是有那么一次,那是在我刚出生那会,爷爷的侄儿来帮爷爷干活,当时他看中了我奶奶的缝纫机,就问我爷爷可不可以便宜卖给他,当时爷爷想着反正留着也占家里的地点,不如做个人情卖给侄儿,就自作主张的答应了,结果那天爷爷的侄儿来家里拿缝纫机的时候遇到奶奶,奶奶知道后非常生气,无论爷爷说什么都不愿卖掉她心爱的缝纫机,脾气温顺的奶奶第一次不同意爷爷的意见,反抗爷爷,让爷爷当时就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当时爷爷也没有说什么,就开玩笑的说“好,是你的,都是你的,不卖了,你爱怎么处理就处理”,奶奶却为此伤心了好几天,最后还是爷爷大度的化解了彼此的尴尬。我妈当时还跟我开玩笑说“假如我这样做的话,你爸早就为他的面子狠狠的批斗我啦、、、、、你爷爷他们虽然吵,但你爷爷大气,吵个架都那么有素质、文明,不像你爸”,的却,这样的吵架方式在农村可以说是很文明了,可以说还算不上吵架呢。从这,我可以看出爷爷其实挺爱奶奶的,只是他们不善于去表达自己的爱。
有次暑假回家,去奶奶家我才知道前段时间奶奶因为摔倒,把自己的手摔伤啦。那段时间因为叔叔们要上班,我妈他们也有很多事要忙,来不及照顾奶奶,结果照顾奶奶的事全落在爷爷一个人的身上。当时在奶奶家,我和妹妹还开玩笑说奶奶终于可以享福了,不用做家务,还可以尽情的享受爷爷的服务。这时,妹妹突然向奶奶问了句“这段时间我爷爷该不会是第一次洗衣服做饭吧?”奶奶会心的一笑“的却是,你爷爷小时候姐姐很多,根本就轮不到他自己洗衣服和做饭,后来呢,这俩活都被我包了,他也就没机会啦”,从奶奶的口气中,除了淡淡的幸福外,还有对爷爷做家务的那种心疼。
现在,子女们都已成家,孙子孙女读的读书,工作的工作,两个老人也慢慢过起悠闲日子,该玩的玩,该吃的吃,还搬进了新房子,住新屋。在闲暇的午后,爷爷有时会练练毛笔字,或是约着几个好友喝喝茶聊聊天,奶奶则是做做家务,傍晚的时候陪著爷爷散散步,这虽然是平凡的生活,却处处存着爱的痕迹。两个老人一起携手白头到老,彼此搀扶,在生活的细节里彼此关心着,更多的是融入了亲情,兑现了相伴一生的承诺,我想这大概就是对爱情最美的诠释和祝福吧!
生命如油画般,浓墨重彩总能遮掩那些细枝末节。然而,实际上搁浅在人们心间的,反而是细枝末节,正如爷爷和奶奶之间的爱情,与海誓山盟无关,与钻石鲜花无关。平凡的生活却早已使彼此成为生命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而那些白发和皱纹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70年代的爱情文章篇2:霍城知青的爱情故事
40多年前,十万上海儿女奔赴天山南北,支援边疆。当我们重新寻访这段往事的时候,在新疆大地的所到之处,听到人们提起他们,还是称呼“上海青年”;而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又总是听到人们称呼他们“新疆大哥”、“新疆大姐”。 那么,他们究竟是新疆的上海人,还是上海的新疆人?究竟是支边青年,还是知识青年?究竟是应该扎根边疆,还是应该落叶归根?这一连串的话题,虽然将成为历史的过去,却依然是留到今天的记忆。
这帮怀着知识和梦想的热血青年就此在新疆的各个角落扎根生长。其中也包括霍城,在那个中苏边境争执冲突不断的年代,霍尔果斯边境线一带多是荒漠戈壁,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成千上万的兵团人扛起锄头、赶着牛羊走到边境地区,搭起一座座孤独清冷的土屋。
胡阳和董芳都是上海人,1964年他们两和数百名知青战友坐了6天6夜火车,从大上海到了新疆兵团农四师的63团。那年胡阳他20岁,董芳18岁。出发前,曾为抗战中援华美军当过翻译的胡阳的父亲赠他一幅字:“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经天纬地,方为奇才。”到了连队,胡阳立即投入开荒劳动,3个月后衣服全烂了,人也瘦成一个黑猴。转眼间到了11月份,地处中哈边境的63团异常寒冷。胡阳身上都是破洞的衣服处处漏风,很快胡阳就因为受凉发了高烧。但当时正值天气转冷阶段,胡阳所处的连队必须在大雪降下之前将棉花全部捡完。胡阳拖着病躯坚持到第4天的时候晕倒在了棉花地里,醒来时胡阳已经躺在了卫生院的病床上。胡阳看到眼前的董芳没有说话,胡阳不知道他高烧40度却坚持了4天,差一点就没命了。
董芳看着胡阳破烂不堪的衣服,看着胡阳觉得很可怜。想为胡阳织件毛衣,却没有好的毛线。董芳一个箭步跑回宿舍在自己的行李箱里面急忙翻找着,董芳找出了一件妈妈曾经织给自己的一件红色毛衣。董芳将这件毛衣拆开了,她要为胡阳织一件毛衣。很快董芳拆完这件毛衣后发现,这件女士毛衣的毛线根本不够织一件男士毛衣。董芳只好将自己的手套又拆了,董芳满意的把准备好的毛线带回了卫生院。胡阳和董芳就在卫生院相识了。
很快董芳织好了毛衣,她来到了胡阳所在的连队门口,等着胡阳的出现。天气很冷,董芳的手冻得通红。为了不让胡阳挨冻董芳3个晚上就将这件毛衣织了出来。胡阳看着董芳手中的毛衣感动的掉下了眼泪。这一天胡阳和董芳在一起了,接下来的日子董芳对胡阳的照顾无微不至。胡阳也很爱董芳,冬天很快就过去了。
由于前一年新开荒面积较大,耕地缺少灌溉渠。胡阳所在连队需要挖出十多公里的灌溉渠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工期很短,胡阳和战友们加班加点干活。这一天董洁来到了工地看胡阳,没想到没等董芳开口叫胡阳。渠坝上的长条石滚落了下去,砸中了正在渠底下挖渠的胡阳。董芳亲眼看到了自己的爱人离开了自己。董芳像疯了一样的冲下去,把胡阳抱在怀里嘶叫着,此时的胡阳已经没有了呼吸。
董芳没了胡阳,回忆着和胡阳在一起美好时光还历历在目一度精神失常。胡阳离开了,一切就像是一场梦一样。醒了之后便不复存在,董芳想离开伊犁。离开这个让她伤透了心的地方,好忘掉胡阳。
此时,董芳回忆起当初来支边时的诺言。也是胡阳的诺言,于是董芳决定留下来。兑现自己的诺言,也要实现胡阳的心愿。不曾想这一留便是52年,如今的董芳已经70岁了。为了胡阳她在这里留了一辈子,她说:“那时候支边结束后,我也想过回到上海。但是我想留下来陪着胡阳,哪怕是用尽我的一生。”
70年代的爱情文章篇3: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
我们所在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充塞着浓厚的政治氛围,爱情是个忌讳的话题,性爱是个羞耻的行为,讲到性爱这个字眼就被人们认为最为不道德的行为,男女私下交往被视为不可告人的勾当,谈情说爱被当成是一种性行为的不轨前奏,对于性爱人们避而不谈。男女之间坐在一起多说几句话,或者是并列走路就被视为生活作风有问题,把爱情当作一种羞辱的行为看待。学校不准谈情说爱,男女同学见面不敢打招呼。当时掀起批判孔子的三纲五常等腐朽没落思想热潮,但却以孔子所说的“万恶淫为首”这个残缺不全的性文化思想遗训作为爱情的最高评判标准,很是矛盾。高涨的生活激情和革命热情把生活工作笼罩得严严密密,把爱情无限提升到贞洁操守的层次上看待,性意识畸形发展,那是被冷酷道德桎梏人性的年代。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焕发、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和期盼。青少年对爱情的追求仰望和偶尔出现的性爱冲动,不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生理上来说都是正常不过的。正如哥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扉页中写道,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然而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中爱情却被禁锢了,有的同学想冲破这个禁区,谈何容易?当时虽然提倡婚姻自由,由于青年男女对爱情两个字难以启齿,所以真正自由恋爱并结成夫妻的人没有多少个,还是以媒妁介绍为主。
我们班的黄东(化名)同学就是一个例证了。黄东不论是人品还是家庭出身,都是令人羡慕不已。他的父亲是国家干部,家住榜圩街上,城镇人口,仪表出众,思想活跃,勤奋学习,要求进步,对人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可称得上是才貌双全,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十足的帅哥。凭着这些优越条件,他敢于暗恋我们的校花辛爱谷(化名)同学。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寒冷夜晚,黄东拉我过去跟他一起睡觉。在暖和的被窝下,他用棉被盖过头顶,生怕走漏风声,然后悄悄地跟我坦露心胸说,如果能恋爱上辛爱谷同学,这辈子躺到水里也会睡得着觉。并征求我的意见,让我出主意帮他实现这个人生重大目标。很显然这是想叫我当他的媒妁。作为较好的同学和挚友,我当然表示支持他,并真心实意想帮他。以东个人及家庭的条件,我也认为这桩姻缘有八九分的把握,帮做个中间人容易得到一个成人之美的荣誉,何乐而不为呢。但认真考究起来,我可没有如此大的本事。因为媒妁是个不简单的行当,既要有声望,人家才听信你的话,又要油嘴滑舌,你讲的话人家听了心花怒放,才起到纽带的作用。
爱谷同学是我的同村人,她长得一张圆润白嫩的脸庞,身材高挑,皮肤细腻白皙,留着乌黑发亮的长发,加上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够惹人喜爱了;那双柳叶眉点缀着她的脸庞更显得眉清目秀;身后挂着与时代合流的两条长长辫子,她一摇头甩开那两条乌黑发亮的辫子,和那开口一笑便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就引起男同学们的无限遐思;那匀称丰满的个子,白里透红的皮肤,还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灵,像春天里的花朵绽放着青春活力。绝对称得上是校花了。尽管她那美丽的外貌特征我无法准确素描出来,但当时不论是书本里还是口头讲述,都不能用像上述那样的词语来描绘青少年妇女的相貌特征的,这样会被认为是淫秽色情的描写。说得轻一点是思想出发点不正,动机不纯,是庸俗低级的表现;说得重一点就是上升到思想立场的政治问题,也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表现。
那时男女两人牵手走路或是拥抱接吻或是幽会而被人发现都足以定为“流氓罪”,那准要被揪出来审查批斗,甚至要坐牢进行劳动教养。现在说这些肯定没有人相信,甚至有人质疑是子虚乌有或泡制出来的。然而这种荒诞不经的事例在当时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我们周围还不时有这类事件发生过。
君不信,70年代在民间秘密流传有一本香港版的手抄本《少女之心》,据说里面主要是描述青年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当时被定为“第一大淫书”。因为是禁忌的,所以神秘色彩更加浓重。越是神秘的东西,潜滋暗长得越快。看过的人暗地里神秘兮兮地乐此不疲传说,让人听得神魂颠倒;没看过的人想冒险看个究竟,到底里面的真实描写是怎么样的。以前我没有看到过那本小册子,只听过个别人的种种地下传说。社会上对这本小册子查封也非常严格,严禁手抄散发流行,凡是发现谁执有手抄本而被检举揭发的,就被没收揪斗。当时有个大队民兵青年干部因为被人揭发执有一本巴掌大的手抄本《少女之心》,结果不仅被批斗,而且被剥夺了当民兵干部的资格。80年代解禁后,我补充浏览《少女之心》这本小册子,了却少年时期那种渴望看到而又不可能看到的多年来心愿。《少女之心》又名叫《曼娜回忆录》,描述的内容情节其实不过如此平淡而已。其主要内容是讲述曼娜与表哥少华和同学林涛之间的三角恋情,中心思想是反映曼娜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两性冲动,在性和心灵方面曼娜对男性有着难以遏制的性欲望。最激烈的情节是起初曼娜与少华穿衣拥抱怕怀孕而酿成苦果,过后没有出现他们想象的那种可怕局面,就进一步发展到脱衣服用一块伤湿膏封堵肚脐再拥抱,最后再到过性生活的过程。但不论如何,《少女之心》的描写比起现时的《医学卫生常识》中人体生理卫生知识都没那么细致周到。与现在影视屏幕时常还有赤裸的“床戏” 镜头相比较,《少女之心》根本算不了是什么淫秽读物,尤其是比起现在各种刊物封面隆胸广告中的女郎更是逊色了许多,然而当时它却被定为黄色淫秽违禁“大毒草”而给予全面封杀搜捕。因为爱情被禁锢了,有关性爱知识就被笼罩一层神秘的面纱,越是神秘人们越是产生猎奇心理。为了一睹为快,不少的青少年背负沉重的道德枷锁,冒着若被人检举揭发,就受到严重处分和批斗的危险,但青春的渴望让人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而秘密手抄传阅。
所以,用当时的标准来描述青少年妇女的外貌,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高度概括起来:不高不矮、不肥不瘦好人材。黄东同学是非常信任我的,才把这个在当时看来是比蜀道还难的事拜托给我。
我给黄东出的第一个点子是叫他写封信让我捎带给她,但黄东写了又抹,抹了又写,每次提笔只写出七个字:“辛爱谷同学:您好!……”下面就无法下笔了。我在旁边鼓励他大胆一些,教他开场白,直接说辛爱谷同学我们交个朋友好吗,其他就不用说了。心有灵犀一点通。黄东说这样太直截了当了,怕她接受不了而把信交给老师(学校久不久就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女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思想是保持纯洁和上进,收到男同学的信就上缴老师处理)那就糟糕,想用委婉的词语来表达又写不出来,也不懂写什么是好,最后那封信胎死腹中。最后黄东同学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叫我用口头方式向爱谷同学直接传达他的心愿:就说黄东同学对你有意思,你认为怎么样?
我也是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我们大队与凤梧接壤,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山村,要比其他大队的同学多走最后的几公里路程。每逢星期六,多少次放假回家的路上,当其他路近的同学先到家之后,剩下我们家住边远山村的几个同学走在最后面时,我就鼓起勇气想办法把黄东的意图传达给爱谷同学,但多少次都在犹豫与冲动中错过时机,最终都没能把黄东的美好愿望传递给她。有一天放学的路上,我一直走在她的后面,当进入我们大队的境内时,我有意识加快步伐追赶上去,已靠近她约有二米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已是当时男女之间距离的临界状态。我故意轻轻地清清嗓子一声,准备想跟她说了,但环顾四周,又发现附近田间有人零星分散干农活,我急忙把吐到嘴边的话收回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又失去了我与黄东的“君子协定”(即我向黄东保证过,一定想方设法把他的意图传达给对方)的绝好机会了。错失这次良机后,我仍然时刻留心寻找新的机会。
有一次我想与她探讨一条习题为由顺便传达黄东的意图给她。但我是学理科,她是学文科,文理不太相通,学理科的人与学文科的人讨论学习,这样做更显得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所以也不敢冒然那样做。此后,再很难遇上良好时机了,难怪人们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没能促成这件“秦晋”之好,我心中总有一个疙瘩,始终难以磨灭掉,有时我静静回忆起来,就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为何如此微妙复杂呢?后来此事成为黄东的单相思了。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各走前程,之后纷纷成家立业,辛爱谷和黄东各自分别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双方家庭都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时隔十多年的1995年,我们五七中学同学第一次集会,我才把这个已尘封将近二十年的往事讲述给同学们听,同学们无不为之惊奇和惋惜,甚至有的同学带着开玩笑的口吻猜疑到我的身上来。说什么他(指我)哪有如此高的境界,说不好他还想从中作梗,留作自己的追求目标。我简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庆幸的是两个当事人对我有几分的理解和几分的埋怨。猜疑的同学笑说我可能是另有意图,才没有把消息转告辛爱谷同学。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也会照镜子看自己的条件,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事。敞开心扉说亮话,要说我有什么意图的话,那最多只是在情感汹涌澎湃或是迷茫的时候,脑海里掠过一丝想入非非的影子罢了。其次是辛的同胞姐姐已嫁到我的邻居,又是我的亲戚,我们农村人很忌讳两姐妹一同嫁到同一个村庄,更不能嫁给同一亲戚或邻居的。传说这样两姐妹会相竞相克,一个会好上加好,另一个则是差之又差,称为一树不开两花,也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同样的道理。辛爱谷同学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了。听到我讲上面的故事后,她似乎有点感怀地长叹一声,并略显嗔怪我为什么不把话传达给她,好让她有多一条选择的机会。
如果我当时能把话传给她,说不定真的能在他俩面前搭起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把两颗心相连在一起。或许今天大家都比较成熟了,她才说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是她过去心里话的再版,那将是我的最大失误了,因此请接受我的一声道歉吧,对不起,同学!
黄东则是这样对我说的:老同学你看清楚了没有?过去我的眼力不错吧,你看辛同学现在已上这么的年纪了,往日的青春风韵犹存,好像什么衣服穿在她的身上都是很得体入时,依然保持着奔放的青春活力。我说是呀,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句话对你(指黄东)来说只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了。尽管有些同学猜测说可能是我另有意图,或者是我有嫉妒心里,才没有传话给对方。不管同学们怎么的揣摩和猜想,我都无法解释清楚,一切的辩解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只好都接受同学的各种说法。然而,他俩对我都表示理解,并略表谢意,我心足矣!我们同学都将是人到中年了,岁月的风霜已在同学们的脸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家都感叹斗转星移,春来秋去,瞬间十多年的时光就过去了,同学们的人生阅历也随着日月的积累而丰富多彩。
这个时候能相聚在一起回忆难忘的往事,怎能不感慨万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