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产生的原因_黄疸形成的原因
黄疸产生的原因_黄疸形成的原因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那么,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黄疸产生的原因吧!
黄疸产生的原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3、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黄疸的症状
(1)黄疸伴腹痛;病毒性肝炎可有肝区隐痛或胀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区持续胀痛;胆石症患者往往先有腹痛继而出现黄疽;胆道蛔虫病常有急性上腹绞痛、胀痛,多发生胆总管炎或蛔虫堵塞后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特别是溶血危象时可出现上腹及背部酸痛;胰头癌常有腰背酸痛,以夜间为著;肝癌、肝脓肿可出现剧烈的肝区疼痛,肝癌引起的肝破裂可引起全腹剧烈疼痛。
(2)黄疽伴其他消化道症状:急性肝炎在黄疸发生前常有食欲减低、上腹饱胀、急性胆道疼痛、急性溶血、长时间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后发生黄疸,要高度考虑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癌等,特别是老年人。
(3)黄疽伴尿和粪便颜色改变:肝细胞性黄疽时尿色加深,粪色浅黄;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呈浓茶色,粪色浅灰或白陶土色;溶血性黄疽发作时尿呈酱油色,粪便颜色加深。
(4)黄疽伴发热:病毒性肝炎在黄疽前常有低热和上腹疼痛后出现黄疸。细菌性肝炎、败血症患者往往高热、寒战、胸及全身不适。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往往持续高热、全身衰竭、血细胞减少,伴黄痘。溶血性黄疸高热继而出现黄疸。肝癌等恶性肿瘤均可伴有高热。
(5)黄疸伴皮肤瘙痒: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6)黄疸伴体重改变:见于癌肿,体重进行性减轻。
(7)黄疸伴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水肿、腹水及神经精神异常。
黄疸怎么预防
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本病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将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复发。
引起黄疸的因素
1.生理缺陷:
(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导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疽。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等。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它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疽。
常见疾病包括: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胰腺炎、胆管或胆囊癌。胆管结石:较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腹绞痛史,并放散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胆道造影可有结石显影。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总胆管癌隐匿发病,患者消瘦明显,上、中腹区痛持续加重,黄疸呈进行性加深。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肿物、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大等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疸。
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吉尔伯特病及二氏综合症引起的黄疽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造成。
4.心脏疾病:
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
5.药物类损害:
有服药史,服用氯丙臻、消炎痛、苯巴比妥类、磺胺类、对氨水杨酸、卡巴胂等,可致中毒性肝炎。此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黄疸出现之前无发热,血清转氨酶升高很明显,但絮浊反应正常等可资鉴别。
判断黄疸的类型
1、黄疸出现的时间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少数在生后第二天起就看到皮肤轻微发黄,或延迟到生后5天出现。以后逐渐加重,通常于黄疸出现后第2—3天最明显。
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如果一个新生儿生后几小时就出现黄疸,一般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巩膜和面部,那么提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黄疸的程度
生理性黄疸:主要靠测定血清胆红素来判定。生理性黄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儿不应超过12mg%,早产儿不应超过15mg%。黄疸出现的顺序是最先从巩膜、面部、颈部然后蔓延到躯干和四肢。
病理性黄疸:黄疸进展快,从面部逐渐波及到躯干、四肢,如果发现新生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多提示其血胆红素值超过12mg%。
有一个判断黄疸的简单方法:
轻度:仅仅是面部黄染;
中度:躯干部皮肤黄染;
重度:四肢和手足心都出现黄染。
3、黄疸消退的时间
生理性黄疸:新生足月儿一般在生后7—10天黄疸消退,最迟不能超过生后2周,早产儿可延迟至生后3—4周退净。
病理性黄疸:常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如果新生儿生后2周仍有黄疸,无论血清胆红素是多少均提示是异常情况,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以便找出引起黄疸的原因。
4、其它细节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除黄疸外,其它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哭声、大小便、体温等。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精神状态明显不是特别好,有时候还出现了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者惊叫或者抽搐。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