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原因大全 > 幼儿流鼻血的原因

幼儿流鼻血的原因

时间: 晓贤752 分享

幼儿流鼻血的原因

  有些小孩子有挖鼻孔的不良习惯,也很容易造成鼻出血。还有那些原因会造成幼儿流鼻血呢?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幼儿流鼻血的原因吧!

  幼儿流鼻血的原因

  1. 创伤引致:

  幼儿的活力旺盛,天生是个坐不住的玩乐家。喜好追逐、跑跑跳跳,难免引致跌倒、碰撞伤。因幼儿鼻腔内微细血管本就较为脆弱,很容易就流鼻血。家属遇到幼儿创伤引起的流鼻血,先稳定情绪、不要过度惊慌失措。一个保持镇定且温柔冷静的妈妈,才更能安抚因出血而更加惊慌大哭的幼儿。

  (1) 将幼儿的头部保持正常直立的姿势、而不是往后仰,才不会干扰到正常呼吸、甚至因鼻血倒流而呛到,且直立能将已经流出的血液,顺利排出鼻孔外。

  (2) 接着可以用手直接捏住幼儿出血侧的鼻翼上方、也就是鼻子较为柔软的地方,直接加压止血法,压迫5到10分钟,直到停止流血为止。未流血的另一侧鼻孔则可保持呼吸通畅,不需压迫。

  (3) 加强效果则可再冰敷鼻根与鼻头,让鼻腔内的微细血管收缩,帮助止血。通常大部分的幼儿流鼻血,经由此方法即可顺利止血。

  (4) 若流血不止,代表出血位置是在较为后端或难以察觉的地方,需给专业的耳鼻喉科或小儿科医师检查。

  (5) 请随时注意孩子的身体改变,若小朋友哭闹不止、不停呕吐或意识不清,不要忽略这些征兆,代表创伤可能还包括头部的撞击、甚至颅骨骨折,就算鼻血止住,仍应紧急送医治疗,别延后就医的时间,造成小朋友的伤害。

  2. 季节变换:

  冬天时节,较冷且干燥,幼儿鼻腔内微细的血管为了维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会有较多血液流入,稍微碰撞或搓揉都有可能导致流鼻血。此时只要加压止血,多注意观察即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家中幼儿本来就较容易流鼻血,平常可以在鼻腔内部涂抹凡士林或保湿的软膏,以进一步改善鼻腔黏膜干燥的情况。

  3.鼻腔异物:

  幼儿处于好奇与探索期,常常喜欢将小珠子或小玩具塞入鼻腔,造成鼻黏膜受伤或出血,甚至造成继发性的感染。教导幼儿不要随便抠挖鼻孔、多注意幼儿玩耍的情况、以及实时教育孩童戒掉不良玩耍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4. 鼻中隔弯曲:

  由于一侧鼻孔较窄,气流的流速增加,黏膜容易干燥、不舒服,常不自觉的去抠鼻孔,而造成流鼻血。

  5. 过敏性鼻炎:

  幼儿常因过敏性鼻炎的搔痒与不适症状,不自觉地去搓揉与抠鼻孔,抠到脆弱的鼻黏膜与微细血管变的糜烂,而流血不止。家属要注意有过敏性鼻炎的幼儿,应随时留意日常生活的环境与作息,季节变换之时多注意,不要让幼儿鼻子长时间处于过敏状态下,减少曝露在过敏环境中,以减少流鼻血的机率。

  (1) 可以做过敏原检测,针对过敏原做处理。若发现是对尘螨过敏,要加强环境的控制,可勤洗枕头套及床单床罩、使用防螨寝具、降低室内湿度、减少毛绒玩具与寝具,使用专门针对尘螨的吸尘器、定期使用水蒸式杀螨剂……等等。

  (2) 季节变换之时,避免受冷空气的刺激,帮幼儿的鼻子保暖,如戴口罩。

  (3) 可使用鼻腔清洗剂来清洗鼻腔,藉此可以减轻过敏的症状。

  (4) 规律睡眠、不熬夜,多运动健身、多接触大自然比如爬山,可以增加免疫力。

  6. 急性呼吸道感染:

  若后期鼻塞越来越严重,鼻涕色黄绿而量多,则多为继发性细菌感染所致,甚至会导致鼻窦炎,应请专业医师针对感染状况做抗生素的治疗。

  7. 鼻腔肿瘤:

  要是鼻血经常性流个不停,就要小心是不是鼻腔长了肿瘤,有必要就医详细检查。

  8. 全身性疾病:

  如血癌、血友病或凝血因子异常,早期可能会以流鼻血来表现。机率虽然极低,但若流鼻血是经常性的,仍要多加注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成效较好。

  幼儿流鼻血怎么办

  1、冷敷

  少量滴血时,家长可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前额及颈部,或用冷水及冰水漱口,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2、压迫鼻翼法

  具体操作是,家长用自己的拇指食指紧捏两侧鼻翼约10~15分钟(如果确定哪个鼻孔流血也可以直接压迫出血的鼻孔)。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用纸巾堵塞,其实纸巾压力通常不够,不能达到止血的效果,而且纸巾未经消毒,容易诱发感染。在压迫鼻翼的同时,取坐位,头稍向前下倾,以便把嘴里的血吐出来。而不是像很多家长那样,让孩子抬起头。因为当孩子抬高头时,血液会被不由地咽下去,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等,特别是出血量大时,还会发生误吸的可能。

  3、及时诊治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鼻出血还是止不住,或者孩子的出血量大,并伴有脸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等,则应该及时送院。另外,如果孩子反复流鼻血,也要到医院检查,看看是否存在鼻炎、鼻腔异物、鼻腔鼻咽肿瘤或血液病等。

  4、注意饮食

  流鼻血期间,不要吃热食或热饮料,应该吃一些温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铁剂的食物,如米汁、牛奶、果汁等,或吃一些半流质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烟酒、辛辣刺激及硬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68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