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阅读及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五柳先生传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柳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问题一: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问题二:
3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词语。(1分)
(1)环堵萧然 萧然:
(2)短褐穿结 穿结:
32.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
B.或置酒而招之 或王命急宣
C.黔娄之妻有言 置酒而招之
D.颇示已志 以乐其志
33.(1)写出“因以为号焉”中省略的词语,并解释它的意思。(1分)
答:
(2)我们现在学习和运用的成语,不少是从文言文中来的。请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在文中的原义和今义。(2分)
答:成语:
原义:
今义:
34.写出“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35.“赞”中明确地总结了“五柳先生”的哪两个主要特点?(2分)
答:
【参考答案】
31.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穿结:打补丁
32.B
33.(1)省略了“之” 它,代指宅边的五棵柳
(2)不求甚解 原意:读书重在领会要旨,不过分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今义:读书学习不求认真理解(或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3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闲文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5.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自得其乐,希望过先民的生活。
问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五柳先生传阅读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五柳先生传阅读及阅读答案
上一篇:现代文秋天的怀念阅读及阅读答案
下一篇:梅雨潭阅读及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