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

时间: 李斯21287 分享

  《所见》标题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通过课文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 读

  听 吟

  想 唱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 歌振林 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 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渍》优秀教案

2.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小的山村》优秀教案三篇

3.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

4.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星空》优秀教案

5.小学三年级语文《去年的树》优质教案

32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