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模板

时间: 李斯21287 分享

  《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模板一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

  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作者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痛恨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进入6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臾”的读音、“狱”的字形要注意。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命的决心。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作者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现出来。

  3.阅读教学

  本课的两首诗中,《绝笔诗》比较易懂,《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狱中题壁》理解: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作者被捕。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

  (2)“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投止”,人人“破家相容”。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

  (3)“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作者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同志,来京相助。”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说,系作者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

  (4)“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第一句中的词语解释请参看上文。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

  这个题是结合本板块主题设置的。苏武、文天祥、谭嗣同和吉鸿昌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为后人传诵。《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刚正的气节。”本板块几篇课文所表现的“正气”相同点都是光明正大、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气节,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苏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的正气是舍生取义;吉鸿昌的正气是坚贞不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2)积累

  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引导学生搜集用于表达坚贞不屈的成语。

  舍生取义:舍,舍弃;义,道义、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追求正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

  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有利于理解诗义,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模板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三、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四、诵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绝笔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

  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模板三

  一、迁移引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一板块的三首诗歌,我们从苏武、文天祥、鲁迅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也从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受到感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

  1、齐读诗的题目。

  从诗的题目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师简介写作背景:

  3、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资料,谁来简要介绍一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谭嗣同先生气壮山河的生前绝笔绝命诗。

  二、1、听录音:注意语气、停顿。

  2、生自由仿读。

  3、指生读。

  4、检查词语:节俭 监狱 肝胆

  望门投止 须臾 横刀 肝胆 昆仑

  5、整体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结合书中注释以及搜集的资料自学古诗。

  自学提示:

  1、从重点词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你从诗句中哪地方读出了感动?读出了崇敬?并说明理由。

  3、把自己解不了的问题做上标记。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1、A预设:“望门”句

  ①引导学生从张俭入手突破。师补充或引导学生补充理解。

  ②出示:

  A“望门投止”这个成语(带解释)。语言文字训练

  B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C联系当时背景想一想,此时谁正处于这种情境之中?

  D想着仓皇出逃流亡在外望门投止的梁启超、康有为,狱中的谭嗣同,此时他是怎么想的?根据诗句为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谭嗣同这一个思字饱含着这个“思”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

  E师点拨:我们可以读懂作者一片深情,(思念、牵挂、祝福、期望,康、 梁在国外得到仁仁志士的帮助,像张俭那样得到好心人破家相家容,以度过险情。寄予厚望,他日东山再起,完成他们未完的事业,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

  师结:对于引用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的古诗我们在理解时要充分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历史,以此为突破口,理解诗意就会变得轻松。

  B预设:忍死句 有了理解第一行诗的经验,谁来汇报第二行。

  ①了解“杜根”

  ②须臾的近义词 诗中写谁忍死须臾——不畏一死

  ③理解“待杜根” 待是等待、期待 诗人诗中真正是等待、期待谁能杜根一样复出,有重生机会,他日东山再起?

  ④是为了让自己一死吗?不是的。有资料记载:待唐才常来京,解救因变法被捕人士。

  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整理、编著的《谭嗣同传》具体描写了被捕前的言语及情节,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

  出示: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一个把变法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是不会只想着自己的。

  他拒绝出走,拒绝日本使馆的保护;决心以死来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警策国人,呼唤更多人走到救国的队伍中去。“待”字,读出谭嗣同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希望,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乐观态度。

  谭嗣同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些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穷守节,不为富易志……

  小结:理解这句诗从历史典故入手,捕捉两个关键词“思”、“待”去品读诗句,让我们读懂谭嗣同对流亡战友寄予的厚望,读懂他对变法事业的信念和执着。我们进一步品味出了谭先生的崇高人格,也重新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不仅心存感动而且肃然起敬。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齐读这首诗——(指读、赛读、齐读)

  (二)

  1、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联系刑场上高呼的句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语言文字训练。出示肝胆的几种解释,诗中的肝胆选择哪种解释?

  3、“去、留”作者意在指谁去谁留?结合背景。

  4、理解“去”“留”的深刻含义。

  师: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是有时间出逃的,朋友们都劝他出去避一避,但他却下定决心以身殉难,但同时他也希望能保留一批同志,以图将来,所以他劝梁启超出逃,他说:(出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不以召后人!就是说无论是去者还是留者,都是为着共同的事业,都是赤胆忠心的大英雄,所以说“去留肝胆两昆仑,“去”的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的指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及其他死难者,他们各得其所,一样的崇高,一样的伟大。

  5、理解“两昆仑”的含义。

  ①昆仑的意思,用来形容什么?

  ②把谁比喻成两昆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都是昆化山一样的好汉。)

  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句所表达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崇高与悲壮,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也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读这句诗——

  四、总结深化。(内容、写法、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写此诗的第五天谭嗣同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1898年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生前绝笔之作,齐读全诗——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他的伟大爱国精神、热爱人民与追求真理的情感、坚强斗志与崇高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历久不衰的高度敬仰与深沉缅怀。这诚如【〓关键字词已被过滤屏蔽〓】在年轻时所说:“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

  2、出示正气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正气歌》所说:"时穷节乃见",一生的学习、追求,在国破被俘的生死关头,表现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能战胜一切的浩然之气。

  总结:新一代的我们,不能斩断历史,遗忘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创伤,饱经忧患, 然而总能度过难关,归结于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


相关文章:

1.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2.六年级下册语文《我看见了大海》教案

3.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4.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故事

5.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4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