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时间: 光宁21217 分享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一)

  一、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 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

  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 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

  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钱先生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但我们也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二)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

  人生是一种向往,没有向往的人生将失去意义,而如何追求这种向往,这便是人生的重要问题。首先说人生追求的一般情况,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过于恋爱和财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而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层面的追求。该节介绍人生的三种倾向:即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所谓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激进的心态,这种人生把生命的支撑点建立于生命之外,这就会导致一种无可救药的伤害。西方人更倾向于这种人生观,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以追求心灵的寄托。向内的人生:即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虚空的境界。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佛教。佛教之所谓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够重生,人生达到这种境界,将不可见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对物质、金钱上的获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丧失理智,将再也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你必须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弃,而一旦没有了外物对人的刺激,这种自我纯净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无,将无法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中国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歌颂权利,同时也不埋没自我,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无为,他们也有向往,但这种向往是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的向前。这种人生观就产生了中国人“福”的人生观,中庸和谐、心外调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许人沉溺于现实的享受。近代以来西方传来的人生观,倾向于对物的崇拜,若和中国的福的人生观结合起来,很容易会形成社会的放纵和贪污。因此我们要注意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上文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倾向的人生观,于我最深的体会让我想起了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同时我在想,如何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呢,所谓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是一种境界的超然。现实中的人,当你为每日三餐而奔波时,还能顾得上修生养性,还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已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获得更多,这必将与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想违背。

  适与神

  本节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个价值观说明其所存在的问题: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着此真善美的理论,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出入。

  为什么说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从来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而东方人从来对社会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谓的“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中国人对此价值领域早就提到。而只照此三理论,如何说能引人入歧途呢?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认为真善美是绝世的真理,就必然会引人入歧途。西方人所谓的真与美是全宇宙性的,真归之于科学,而美归之于艺术。然而所谓的善,他们只说上帝创世是一个善,却没有把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说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场合中才有善的存在。而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庄子也说过“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赞叹物的善,把物人化。其实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因此必须加入适与神两个价值领域,才能使整个人生观的价值领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适与神是如何来起作用的。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应该在人生与宇宙的欣合处寻求。但西方人总认为三者是超越人类的三种客观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是既然认为是客观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成分。所以整个宇宙不存在无相对的绝对,绝对里包含着相对。按照这种理论来说真善美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你认为真的,我可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可认为是恶,你认为美的我可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因此整个宇宙就飘飘然,缺乏稳定感。

  如果在这三领域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使之与前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则就使主观与客观并存,使绝对与相对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比如,地球饶太阳转,这已经是科学的真理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却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来地心说的理论上,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太阳是动的而地球不动,如果有人说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别人认为是在作怪。因此对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观,地球饶太阳转是科学家的真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的,日饶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谁对谁非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适合此处的未必适合于彼处,同样适合于此时的未必适合于彼时,适字的价值领域正是其能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而使得真善美能够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了飘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种价值领域“神”来冲淡第四种领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达其价值之真实边际的所在者。人生如此的短暂,在其无限向前永无终止的途程中,得到一个适,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神。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窥测无限宇宙的真理,已见人之神。

  综上所述,适与神融入真善美三价值领域后,才使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更加完善。适对人生的指导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然而随着时势的不同,这种标准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做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以适应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通常会开玩笑说“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导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达到一种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为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与自由

  这一节主要内容是有关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浅显的说人要为着某种什么目的而活着,或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说的只是一堆大道理。c

  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人类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在衣不暖,食不饱,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人类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着自由。当人类只存在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如同草木禽兽一般,这种人生就不好说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区别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为了区别于其他生物,人活着就必然要活出个人样,活出人生的意义。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当他饱了,暖了后,还未疲倦,还可以不睡觉的时候,在不病没有死的时候,还能拿出一部分资本来干一些其他的勾当和把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这种自由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阶段,文化人生的花样或说目的很有限,这时你的选择也有限,虽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选择。而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这些花样和目的不断的增多,如出现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花样,这时人生目的多了起来,人也就有了多种选择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弃不好的,有了好的,舍弃次好的。

  人生一旦达到这种文化人生的境界,回头看自然人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人自杀是有道理的,是想从自然人生解脱出来。

  对于每个人当他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同样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问题。涉世之初,要想着如何努力才能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后,又想着如何赚钱买车买房,当这些都实现了后,注意力可能又会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中来,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条件不断改善而逐渐转移,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而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要实现所有物质条件的获得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确摆放人的心态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提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反对消极处世的悲观人生,而是选择稳中求进的人生态度。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首先就内容做总体介绍,本文先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发现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而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知识所不可达到的,因此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此一问题就涉及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区别问题,西方文化为外倾型,他们首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寻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无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必然存在危险。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主张先求解自我,扎稳根基,而后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依次铺开来求知外部世界。中国人把求解宇宙的基点放在求解人生的问题上,而后再向外推广,因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产生了中国人伦理道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教人要做一个好人,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问题上来,接下来做较详细的解读。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周围有关系的人。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

  人生是一种向往,没有向往的人生将失去意义,而如何追求这种向往,这便是人生的重要问题。首先说人生追求的一般情况,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过于恋爱和财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而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层面的追求。该节介绍人生的三种倾向:即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所谓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激进的心态,这种人生把生命的支撑点建立于生命之外,这就会导致一种无可救药的伤害。西方人更倾向于这种人生观,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以追求心灵的寄托。向内的人生:即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虚空的境界。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佛教。佛教之所谓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够重生,人生达到这种境界,将不可见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对物质、金钱上的获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丧失理智,将再也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你必须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弃,而一旦没有了外物对人的刺激,这种自我纯净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无,将无法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中国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歌颂权利,同时也不埋没自我,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无为,他们也有向往,但这种向往是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的向前。这种人生观就产生了中国人“福”的人生观,中庸和谐、心外调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许人沉溺于现实的享受。近代以来西方传来的人生观,倾向于对物的崇拜,若和中国的福的人生观结合起来,很容易会形成社会的放纵和贪污。因此我们要注意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上文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倾向的人生观,于我最深的体会让我想起了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同时我在想,如何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呢,所谓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是一种境界的超然。现实中的人,当你为每日三餐而奔波时,还能顾得上修生养性,还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已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获得更多,这必将与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想违背。

  适与神

  本节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个价值观说明其所存在的问题: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着此真善美的理论,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出入。

  为什么说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从来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而东方人从来对社会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谓的“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中国人对此价值领域早就提到。而只照此三理论,如何说能引人入歧途呢?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认为真善美是绝世的真理,就必然会引人入歧途。西方人所谓的真与美是全宇宙性的,真归之于科学,而美归之于艺术。然而所谓的善,他们只说上帝创世是一个善,却没有把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说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场合中才有善的存在。而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庄子也说过“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赞叹物的善,把物人化。其实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因此必须加入适与神两个价值领域,才能使整个人生观的价值领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适与神是如何来起作用的。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应该在人生与宇宙的欣合处寻求。但西方人总认为三者是超越人类的三种客观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是既然认为是客观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成分。所以整个宇宙不存在无相对的绝对,绝对里包含着相对。按照这种理论来说真善美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你认为真的,我可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可认为是恶,你认为美的我可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因此整个宇宙就飘飘然,缺乏稳定感。

  如果在这三领域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使之与前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则就使主观与客观并存,使绝对与相对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比如,地球饶太阳转,这已经是科学的真理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却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来地心说的理论上,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太阳是动的而地球不动,如果有人说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别人认为是在作怪。因此对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观,地球饶太阳转是科学家的真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的,日饶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谁对谁非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适合此处的未必适合于彼处,同样适合于此时的未必适合于彼时,适字的价值领域正是其能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而使得真善美能够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了飘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种价值领域“神”来冲淡第四种领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达其价值之真实边际的所在者。人生如此的短暂,在其无限向前永无终止的途程中,得到一个适,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神。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窥测无限宇宙的真理,已见人之神。

  综上所述,适与神融入真善美三价值领域后,才使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更加完善。适对人生的指导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然而随着时势的不同,这种标准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做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以适应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通常会开玩笑说“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导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达到一种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为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与自由

  这一节主要内容是有关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浅显的说人要为着某种什么目的而活着,或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说的只是一堆大道理。c

  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人类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在衣不暖,食不饱,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人类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着自由。当人类只存在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如同草木禽兽一般,这种人生就不好说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区别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为了区别于其他生物,人活着就必然要活出个人样,活出人生的意义。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当他饱了,暖了后,还未疲倦,还可以不睡觉的时候,在不病没有死的时候,还能拿出一部分资本来干一些其他的勾当和把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这种自由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阶段,文化人生的花样或说目的很有限,这时你的选择也有限,虽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选择。而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这些花样和目的不断的增多,如出现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花样,这时人生目的多了起来,人也就有了多种选择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弃不好的,有了好的,舍弃次好的。

  人生一旦达到这种文化人生的境界,回头看自然人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人自杀是有道理的,是想从自然人生解脱出来。

  对于每个人当他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同样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问题。涉世之初,要想着如何努力才能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后,又想着如何赚钱买车买房,当这些都实现了后,注意力可能又会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中来,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条件不断改善而逐渐转移,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而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要实现所有物质条件的获得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确摆放人的心态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提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反对消极处世的悲观人生,而是选择稳中求进的人生态度。

  物与心

  本节开头介绍了心与物的一种辨证关系,先有物质后有生命,先有生命后有心,而实际上三者间的价值高低则是心灵最高,生命次之,而物质价值却最低。如此,最先出现的,价值却是最低,但是价值最高的却不能脱离价值最低的而独立存在。

  人心与动物心的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心能够脱离身体而有所表现,动物则不能。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变,整个自然界我们所见所遇的都是人类的生命和心的表现,比如一张桌子的构造、形式、尺寸、颜色种.种,都包含着制造此桌子的人的心。因此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心物交融的世界。

  人类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灵创造出其他动物无法创造的东西,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化是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的结果,因此批判了物质决定一切的唯物史观。文章最后介绍了一方丈修建寺庙的故事,说的是方丈年轻时候由于厌倦尘俗生活后,悄然出家,跑到山上敲打木鱼,村民发现了后,慰问其以衣食,但其仍然夜夜不停的打,最后村民内心崇敬,而集体为其筹款盖寺庙。从该故事可以领悟到人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人心可以打动人心。推而广之,我们看一切事物,不能光只看事物的表面,而应该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渗透着人的心、人的力、乃至人的生命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生活中会产生许多的感叹,惊叹建筑的宏伟、感叹艺术的美妙,在深切的一番感慨后,我们应该细想,这些是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家的心灵手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用双手共同创造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这社会的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分工的不同,对那些手中掌有权利的人,不必投以羡慕的眼光,也不能看不起那些辛苦劳作的广大人民,他们都是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分子。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许这世界能得到多一份理解和关怀。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首先就内容做总体介绍,本文先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发现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而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知识所不可达到的,因此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此一问题就涉及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区别问题,西方文化为外倾型,他们首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寻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无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必然存在危险。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主张先求解自我,扎稳根基,而后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依次铺开来求知外部世界。中国人把求解宇宙的基点放在求解人生的问题上,而后再向外推广,因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产生了中国人伦理道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教人要做一个好人,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问题上来,接下来做较详细的解读。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周围有关系的人。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三)

  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式占有很高的地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那么为何学习在儒家之中有那么高的地位,最近也是正好看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就此来谈谈学习之于我们之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一门有用的学说往往是很贴近与生活实际的,是切身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极其强调出世 的老庄也是不能够免除的。而儒家的这一套理论体系,是极其重视个人的,从个人出发、从人性出发,最后实在人伦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一生,因而对我们人生很有帮助,而教育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在整个儒家学说体系之中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儒家从人开始,带着人向外走,之后在从人回到了人。这三个阶段就像是释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的看山还是山。但是我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之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差距的,我是人但又不是原先的那个人。

  释家讲出离生死,道家讲长生久视。你如果想遵从佛家的那一套,那么就需要剃度出家来实现,你如果想要遵从道家的那一套,那么就要做到寻个清净场来做你的修炼,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而儒家的则更加适合实际,关注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生活方式的抽象概括与具体表现结合在一起。

  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西方都是对人的层次有了很相似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将人生分成自然我、社会我和精神我这三个层次。这也是一个时代发的结果。最早的时候人的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为了生存人必须非常努力地和周围的生活展开搏斗,防止受到猛兽的侵害,同时由要猎捕动物采集瓜果来求果腹,这一个阶段是人的最低的层次,也没有自由可言,人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最低限度的求生。然后开始有初级的政治机构出现到后来发展出国家,有了一个成型的社会,这个时候人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社会我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发现自我,寻找制度上的自由。再到最后一个精神我的阶段,在 这一个阶段实现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高的自由。但是人世间有一种悲哀,那就是较高级的事物忠恕不得不依赖与较低级的事物而存在,并且为较低级的事物所限制。就像是搭房子我们要用的就是一块又一块不起眼的砖块,但是最后我们搭建出来的建筑确实那么美丽,我们看中的是那么美丽多样的建筑最后的样子,到那时这些有不得不依赖与不起眼的砖块而存在。同样的自然我作为一种低级的我而存在,是没有多少的意义,人如果只是满足与那样的存在那么无疑就是是把自己当做禽兽一样了,只是在乎于生死,我们在乎的是一个精神我,那才是真正的让我之为我的存在,但是这个精神我如果没有自然我那么一刻也保留不下去。

  在钱穆的观点中,一切善恶的标准只是自由的多少,善恶之间也是相对,恶的存在只是因为有具有更高的自由的存在而成为了恶。发展到最高的自由,那就是一个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存在,能够供你自由的挑选。相比这个如果用政治来实现你的自由,那就是次一等的自由,相对于上一级的自由,这一种自由就是一种恶,再下一级中,国家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犯罪避免你的暴死,保护你的生命,并给予有一定程度上的言论思想自由,这虽然也是保护了你的自由但是相对于上一级也是一种恶。在下面这是战争,但是就算是战争的话,那么也比人吃人的社会要好,因为回到自然状态的时候人只有最低限度的自由那就是求生还是死。所以佛家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字啊这里就可以解释了,放下屠刀不是说你砍了人之后,放下刀你的罪恶就一切都被赦免了,这句话其实在讲你放下屠刀听从佛家说,你就是接受了更高一个层次的价值观,相对于之前的价值观你这一个阶段有更多的自由,这就是善。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是如此,宗教不是替你免除罪恶,而是给了你一个更高的自由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世间除了宗教人还有很多的别的自由的选择。比如文学、哲学、科技等等,历年历代都有大量的这样的作品出来,同时为了维护自由我们又要允许这些都有存在的权力,因为只有保护这些创作的存在,我们才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去真正实现我们的自由。那么有多么多的东西能够让我们选择,我们就需要一样东西来帮助我们在这繁弦急管的大千世界找到真正适合我们每一个个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教育。由此,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为何有那么高的地位。

  之前也是提到了儒家带着人在世间向外走,最后仍旧走回到原点,那么为何能够这样,就在于儒家重视德性,我认为的儒家所谓的德性是指人的天性,而儒家所谓的修身所谓的教育也都是为了能够让人成为人而努力。能够让人的人性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修身是为了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以教育又和我们的人生相关系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解决了吃穿用度之后我们就会开始考虑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而之所考虑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高于动物的地方。我们不能够只像动物那样只有自然人生而没有文化人生。钱穆先生提到的几个关于人生的问题我也是思考了很久的。那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的自由以及如何安放我们的内心。

  人生的目的,人活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讲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人的两大限制。一个是人我之限,一个是死生之限,如果没有这两者就来谈论人的目的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这两者也是我们人生最痛苦的事。同时也就是因为人的能力有限,生命长度有限所以我们会去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看待人的问题上,西方人是把每一个人都当做平等的个人来看,那么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平等的关系,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那么你之于他人要不就是服务,要么就是争利,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做不到这些。西方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置的太过于简单,反而导致的是问题的复杂化,我们难以处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人,却在这一个问题上讲人伦。我不用去服务其他人,也不用去与其他人争利,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我在那里,我和别人是什么关系,儒家讲这个叫做安身立命。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君臣、夫妻、父子、兄弟。那么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我与其他那个人之间的关系做我该做的事。那么就不存在人我之限了,因为我要做的只是我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

  人的另一个痛苦则是生死之限。人终有一死,人都会怕死,我所以为怕死的原因就在人从有走向无。关于这一点释家、耶稣、老庄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释家和道家的方法大体相似,就是希望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是已经达到一种无的状态,那么从无到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而耶稣的办法应该是保持人一直是一种有的状态,从有到有,百年之后我能够进天堂那么我还是一种有,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但是儒家却另辟蹊径,还是区分了身我与自然我。在事实上身我是死了,那是很可怜的,但是心我却是能够流传的。人的一死是一种圆满,没有时间的期限那么就不会有完成,什么叫盖棺定论那就是得有一死。人活一辈子,求的是名。真是这个名,才让我们一生一死不像是禽兽一般。那么怎么来成就名呢?我们成就的名不是事业,事业是属于人类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我们要成就的是职责。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能够做的,所能够实现的名。实现事业需要靠命,实现职责,则是需要志愿。那么我们的职责是什么呢?那就是人伦,我处在我的位置做我该做的事,君君父父臣臣子子各安其位。我做君主我就要为天下苍生考虑,我做臣子就要尽心竭力的为君主出谋划策赴汤蹈火而不辞,尽忠;我做父亲就要慈,我做儿子就要孝。那么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为尧舜的意思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面南为王,而是说都有尧舜的德性。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假如我做到我该做的,即使尧舜在我这个位置上所能够做的也不过就是如此的话,那么我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而成了名我觉得就是达到了人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成为人,不同于猫不同于狗,也不同于薰衣草而是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我。而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也就是实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讲到人伦,避不开的就是人伦与自由的关系。西方人只看个人不看人伦,因为人伦是会阻碍他们的自由的。但是他们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依旧可以从人生的三个等级来讲,在自然我那个层次我们是不会有自由,生来病死没有一个是能够有我们决定的。到第二个阶层也就是社会我这个阶段,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生在哪个国家那个家庭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我们真正能够追求的应当是最高等级的自由就是精神我的自由,不管外界怎么样,只要我还有思考的能力,那么这份自由是谁都不能剥夺的。西人帕斯卡所讲人是可以思考的苇草。讲的也是同一样东西。而且为何说精神我是一种最高的自由,因为当有人达到过这一层次后甚至是会抛弃之前的两种自由的。所以有人会舍生取义,为了最高层次的精神,他们不惜放弃身也要争取。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种自由呢?我们抛弃第一种自由就是不是为了吃而吃,为了穿而穿。牛顿说第一句很好,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没有超过这一个境界,你就是如同禽兽一般。第二个阶段则是社会的自由,这是西方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的,但是其实还是没有达到自由的真正本质。真正的自由是自己精神的自由,而不是外界加于你的自由,不是因为你有言论自由权了你就真正的自由了,相反有时候甚至是别人的思想淹没你了那才是一种不自由。你真正要做的就是体悟自己的本心,最后做到我追随己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由仁义行,而不是行仁义。我做这些是是我自己认为这是仁义的,而不是因为社会告诉我是仁义的,所以我去做这些事。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才能够泳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最后一个则是安放我们内心的问题。如何安放内心。现在很明显的就是有两种向外探索的方向,一个是宗教,这是心得以发泄,一个是科学,这是心得以展现其理性。但是如果把心放在宗教上,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就离开城市太多了,所以就出现了西欧黑暗的中世纪。而在科技上技术上走太远也是对人有害的,几千年前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的之货,令人行妨。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是很明显的,人们被裹挟在物欲之中难以自拔。儒家很有创造性的提出把心放在心里面,怎么放,就需要人伦。在人伦之中我们把心与心相互交融,父慈子孝,那么父亲的心就在儿子心中了,儿子的心也能够放在父亲的心,那么把心在同类之中人就不会迷失。而且这也不是鄙狭的,心放在儿子上就是一家,放在君主上就是一国,那么心就可以推之己而之家之国之天下。所以儒家心有天下而不迷失,不忽视个人而有推至可及世间万物,这样的安心观点是那么自由而富有人文精神。

  在做到这些之后,我们也就能够成我,也就是达到儒家的最终的目的。从人而出,最后再回到一个人。这也就是达到了儒家的思想。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四)

  最近,班组组织学习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论”,读后收获颇丰。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五)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1990年于台北去世。钱老一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身为一位儒者,钱老在治学之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变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

  人生十论,娓娓道来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以此来批评钱老,说他迂腐,跟不上时代,这个恕在下不能苟同。看人看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待剧变时代的态度。文中引用了非常多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技的观点和理念,并与儒家观念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能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

  限于个人知识体系比较浅薄,无法总览全局,仅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真善美之外

  钱老说真善美不足以包括一切人生,需要引入“适”与“神”。这里的适,是指所有的真善美,都有其适应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需要有信仰、有寄托,而这信仰和寄托,必须是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可是,当我们有了真善美之后呢?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家人幸福美满,还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多姿多彩?这里没有偏好,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去追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那么,个人苦苦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是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寄托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所以,万事万物,先做人。在古代,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是否天生聪慧,智商超群,只要你不会做人,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社会地位,无法调动社会资源,那么也无法做出令人瞩目的一些事情。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所有聪明才智都用于身、家、国、天下了,毕竟,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度,需要非常高的集体政治智慧。

  而欧洲,即使有罗马教廷长达一千多年的教权统治,也从来没有真正融合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国家;经过近千年,各城邦才以民族为纽带进行融合, 形成了现代欧洲的诸多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君权和教权矛盾,话语权慢慢转向财富和生产力,这也是西方能在科技方面日新月异的重要原因。

  不过,身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最近知乎掀起了一场论战,认为国内媒体大肆诬蔑杨振宁先生,跪舔霍金教授。当然,从学术领域来说,杨振宁先生成就无与伦比,确实是活着的传奇。

  我这里有一些针对媒体行为的个人分析:恰恰因为杨是中国人,所以国内很多人会以中国的道德观来评判,所以会先看杨是不是一个完人,是不是在修身齐家上做好了(笑。。。这么评判科学家,确实有点本末倒置)。只有修身齐家做好了,我们再继续说他的学术贡献。而霍金教授,抱歉,不是中国人,那我们不能用中国传统观念来批评他,他私生活怎么样,那是他们社会的事情,我们无法评价。

  其实这种事情再国内非常常见,我觉得当名人是真的很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要修身齐家,只要你德行有亏,那么有的是人用显微镜来看你;你看,你修身有问题!你连小家都顾不好!这个时候,是没有人来关心你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也没有人来关心你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当然,从个人来说,受影响颇重,还是会不自觉的将修身齐家作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活在彼此心中

  钱老很形象的解释了,儒家如何对待死亡,如何成为一个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中国人,都是活在彼此心中的。我们孝,因为父母慈;我们悌,因为兄弟恭;我们忠,因为朋友恕。所有行为,都是我真心对你,你也真心对我,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世界吧!

  所以,在面对道德的博弈时,中国人都会是先迈出一步的那一位,第一次会选择相信别人的真心。但是一旦有一次假心假意,那么应对也会很决绝,以牙还牙可不是说着玩的。

  人生三步骤和自由

  钱老关于人生三步骤和自由的观点,收益良多。人生分三个阶段:生活,事业和德性。第一阶段是活着,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是行为和事业,就是说人生在世,需要通过奋斗努力,来达成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例如成立一家公司,参与完成一项工程,参与举办一项赛事,写一系列书等等。第三层是德性,就是人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美,例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例如充满善意地对待这个时间,传播温暖。

  所谓地自由,也就是体现这三个阶段上。最简单地自由,就是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睡觉(盆友圈是人类睡觉的最大敌人)。其次,行为和事业的自由,就是说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的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而最重要的,就是德性的自由,就是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最坚持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超之努力,去捍卫。如果第三层自由与第二层相违背,那么也能勇敢地坚持第三层自由,即使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钱老举了岳飞十二道金牌地例子,很贴切。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来说,岳飞抗拒皇命,还是十二次,大逆不道,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岳飞忠于国家民族,耿直不屈服,个人精神意志超脱了个人生死和社会政治,置个人前途性命于不顾,所以被千古传颂。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不畏人言,不以社会通俗观点为约束,才是真正找到了自由。

9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