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以及电影影评5篇精选

时间: 腾宇21218 分享

  《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老片重映在中国市场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包括《大话西游》《英雄本色》《千与千寻》《龙猫》在内,有不少经典老片都选择在内地重映,并且纷纷斩获了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票房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之一,差不多是十年前,我和舍友窝在宿舍看了这部电影,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部大闷片,让我晕晕欲睡,直到影片结尾一艘船的爆炸惊醒了我。

  十年后,我跟朋友坐在电影院看《海上钢琴师》,播放前我悄悄地跟她说这可能会很闷噢,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然而,我被自己的话打脸了。影片结尾那艘船的爆炸依旧让我震撼,但我还看到了理想主义的破灭和残忍。但再次回看这部片发现真的一点都不闷,还特别地有趣,很多细节特别地喜欢。

  ▲《海上钢琴师》音乐比拼

  我才意识到,十年前看的那部《海上钢琴师》我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当时可能也有触动,但绝没有现在深,可能十年后再看这部片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1900为何不下船?

  《海上钢琴师》的经典已经无须我画蛇添足了,这里带鱼先生想谈谈影片中那个最困扰人的问题,即1900为何终生都不下船登上陆地?

  影片里1900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陆地对我来说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对于他的这个解释,似乎大家都不太满意,所以才有很多人的解释。

  ▲《海上钢琴师》经典一幕

  关于1900不下船的原因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道理。

  譬如我之前看过一个网友说,1900不下船是因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当时欧洲文化正在没落,而美国新文化正在崛起,如同影片中人人都想乘船去美国,而1900代表的正是那些无奈的欧洲文化遗老的最后一点自尊。

  当然,影片之所以经典,是它能够穿越时空,经久不衰,也会随着每个时代人们的观念而发生另外的解读。

  ▲《海上钢琴师》那个女孩

  像影厅里有些女孩哭了,她们希望1900能够下船来,去追逐他的爱情,去追逐他的事业,去追逐更广阔的天空。

  豆瓣上也有多数网友认为,1900什么都挺好,就是太过于懦弱了,为什么不下船去试一试呢?

  身边看过影片的人也认为,1900过于懦弱了,不敢为他的新生活而争取。

  但我其实并不太同意1900不下船是因为懦弱这种说法,相反地,我认为这是一种坚守,一种纯粹的难能可贵的精神。

  1900是谁

  影片中1900是一个弃婴,被一个黑人锅炉工收养,在船上自学钢琴成才,他本有无数机会可以上岸,却从来没有离开船,最后也随着一声巨响,他跟船一起死去,消失在海上。

  ▲《海上钢琴师》父子

  如果用9个字来形容他的一生,“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还挺贴切的。

  那么现实中是否有存在这样的人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康德。

  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上学教书也都是在柯尼斯堡,最后也是在柯尼斯堡逝世,他一生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却开创了古典哲学,也是哲学史承上启下的重要哲学家。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哲学,也献给了这座城市。对于他而言,或许柯尼斯堡就是那艘船,而钢琴就是哲学。

  其次,我想到了爷爷那一辈人。

  他们也是终其一生,没有离开家乡,老房子对于他们而言,太重要了,是努力奋斗的见证,是美好记忆的记录,是他们以为的归宿。

  所以,哪怕台风暴雨天,他们也不肯离开那个破旧不堪的房子。

  我爷爷就是如此,一个人也要住在老房子,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他不是不知道新房子的好,但房子对他的重要可能如同弗吉尼亚号对1900的重要吧。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上看到老一辈人类似这样的故事,他们会为房子的崩塌而哭泣,对于他们而言,那可能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现在不也是在为打造自己的弗吉尼亚号而努力着吗?只有拥有自己的弗吉尼亚号才能让自己感受到一丝的安全感。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面临弗吉尼亚号般的摧毁,很多人都去了别的星球或者外太空,而可能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愿意登上宇宙飞船,他们不愿意离开地球,他们希望跟地球一起毁灭。

  我们能说他们是懦弱的人吗?不,我们会尊重他们的决定,因为那是他们对这个生活一辈子的星球的最后留恋,也是他们对这个星球所能做的最后一点坚守。

  1900不是谁,他可能是哲学家,可能是平凡的每个人,他可能是某种文化或某个时代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这宇宙里最后的光亮。

  比下船更难的事

  1900是幸运的,他在小时候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钢琴让他变得与众不同,生活变得不那么单调。

  假如让他在船上干一辈子的锅炉工,或许他早就下船去了吧。

  所以,先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实在太重要了。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忙忙碌碌,光为了生存和生活就已经很吃力了,更不要谈什么热爱。

  即便有自己所热爱和喜欢的事情,也不敢轻易去迎接,因为害怕输得一败涂地,害怕终其一生所做的事情都是白费力气。

  《月亮与六便士》大家可能都看过吗,这本书的男主角有一天忽然放弃原本看似美满的生活,抛弃妻子,为了艺术独自跑去国外一个小岛上画画,最后病死了。

  在世俗的眼光下,这个人不是疯了就是中了邪,要抓进医院里加强看管。

  但我们看完书后会觉得他疯了吗?我们更多的是佩服他的勇气,因为他作出了大多数人不敢做的决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也会听到有人跟你说,不要总是这么固执,放下你所追逐的那些已经失去或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多接接地气,其实我很讨厌别人说你要接地气之类的话,我并不是要高高在上或是不切实际,而是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在地平线以上。

  其实,这就是叫你下船来。

  下船固然容易,但比下船更难的是坚守。

  坚守你的阵地,坚守你的信念,这都是很难的事情。

  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气节。

  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其实每个人在坚守的时候都会有无数个想要放弃的念头,1900也是如此。

  无数的人下船,大喊美国的时候,他没有心动,当遇到心爱的女孩的时候,他动心了,他也想下船试试。正是这点才让1900这个人真的活了。如果他从未想过下船,那就真的有些假了。

  所以,影片最动人的一幕诞生了,1900突然有一天说要下船,行李收拾好了,告别仪式也都整好了,可是当他走到船弦的一半时,他停住了脚步。

  这不是退缩不前,这是选择继续坚守。如果下船了,或许1900也就死了。面对着巨大的诱惑,他还是挺住了,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底。

  我非常喜欢葡萄牙的一个诗人佩索阿,他生前默默无闻,只是一个搞翻译的小职员,终身未娶,也没怎么离开过里斯本。

  但他曾写过一句让我瞬间感到无比震撼的诗句。

  他说“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我想,1900内心也是略大于宇宙的,他看的决不是眼前的城市,而是以上帝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是历史的长度跟自己人生的尺度,所以他选择拓宽自己的人生尺度,而不是被历史所淹没。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之后,他才决定,不如坚守,继续留在船上好了。

  《海上钢琴师》观看心得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

  1900一出生就被遗弃,锅炉工丹尼·博德曼在船上发现了他,并收养了他。在极度恶劣的环境里,丹尼用自己的善良乐观影响着1900。丹尼总是乐呵呵的,不管环境有多糟糕,他们的生活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在船的最下层,乌烟瘴气的,但1900从来没有自卑。虽然他没有名字没有生日没有身份,却并没有妨碍他健康成长。

  但是,好景不长。1900还没长大,丹尼就离世了,他再一次成为孤儿。

  当船长想要送他去孤儿院的时候,却在琴声里找到了他。他坐在钢琴面前,为自己赢得了掌声,也赢得了留在船上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那个傲慢的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带着随从来到船上挑战1900,笃定自己会赢,却落荒而逃。1900目送他离开,镇定自若。

  在一次录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窗外的倩影, 一下子心动了。他把自己的心声用琴声表达出来了,但他不愿意用这首情诗录成的唱片为自己赢来地位和财富,只愿意把它送给让他心动的女孩帕多万。

  但是,他却没能将这张唱片送到她的手中。他眼睁睁看着她下船,错过了向她袒露心声的机会。

  他毁掉唱片,默默疗伤。终于,他做了决定,要离开船舱,去陆地。大家虽然不舍,但是都鼓励他开启一段新生活。

  他最终退回了船舱。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战争结束后,维吉尼亚号因年久失修即将被炸毁,他的好友马克斯·托尼听说后急忙赶往码头。他找到了1900,并试图说服他一起下船,可是1900不愿意离开。最后,维吉尼亚号在一片火光中化为乌有,1900殉船于海底。

  我想,他的不愿意离开,或许是不愿意失去自由吧。他一直生活在船里,这艘船,早已是他心目中的家,是他愿意用生命守护的家。他想坚守自己的家园,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每个十字路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管怎么选,只要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就好。毕竟,生命只有一次,繁华也好,寂寞也好,都是自己给自己弹奏的乐曲,自己懂就好。

  《海上钢琴师》观看感悟

  21年过去了,“弗吉尼亚号”再次响起航行的汽笛,“1900”手抚琴键,奏出独一无二的传奇乐章……上周五,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上映,这部诞生于1998年的影史经典,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和内地观众见面。如今,该片的票房和口碑表明,经典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复映能让它们再度焕发光彩。

  作为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西西里三部曲”的其中一部,《海上钢琴师》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全球影迷追捧,至今位列IMDb网站电影排行榜前250名,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则更高,以9.2分的评分位居豆瓣电影第13名。

  很多观众此前早已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看过该片,但他们仍然愿意进影院“朝圣”这部大作。“4K修复太厉害了,画面明亮鲜艳,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部1998年的电影。从前的我不能理解‘1900’为什么要做出终身不下船的决定,现在我渐渐明白,世界这么大,束手无策的事情又那么多,我们往往无能为力,这部电影就是一场伟大的成人童话。”影迷小郭直言,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不应该错过《海上钢琴师》。

  也有趁着这次公映机会,头一次去看这部电影的人。观众陈昊坦言,自己很早就听说过《海上钢琴师》,但一直没看过,进影院观看属于“补课”,看完后他觉得“实至名归”。“可以把‘1900’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传奇人物,也可以认为他是虚构角色,象征一个人选择怎样度过他的人生。即使是现在,这部电影也能引起大家共鸣,比如要选择在北上广深漂泊,为这里的繁华、机会奋斗,还是找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生活?”看完电影,陈昊还第一时间购买了该片原声音乐的黑胶唱片。

  从票房表现上看,《海上钢琴师》也证明了经典不过时的魅力。影片上映首日,排片占比仅15.3%,低于同期上映的新片《大约在冬季》和《霹雳娇娃》。然而随着口碑发酵,排片和票房都呈现出逆袭的态势,目前累计票房超过6000万元,猫眼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达1.39亿元。

  “目前《海上钢琴师》的票房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但也在慢慢往上走,希望下周能越来越好。”该片协助推广方海秀娱乐CEO王海懿坦言,他们给这部影片定下的票房目标是过亿。

  海秀娱乐每年都会在海外购买一些影片的VOD版权(视频点播版权),今年6月,当他们计划购买《海上钢琴师》的VOD版权时,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居然从未在内地上映过。他们认为,这部既有大场面又有音乐元素的影片非常适合影院观看,有一定票房潜力,于是跟影片版权方意大利美杜莎影业洽谈,买下了该片在内地的放映权。

  接下来跟中影申请发行、拿“龙标”的过程也较为顺利。“一开始我们还挺忐忑,但中影一直鼓励我们,觉得这部电影肯定能有市场。9月在广东举行的全国院线影片推介会上,中影在台上宣布了《海上钢琴师》即将上映,台下来自全国的院线经理都‘哇’地一声,然后鼓掌。后来电影要上映的消息还上了热搜。”王海懿说。

  尽管21年前内地观众没能在大银幕上一睹《海上钢琴师》的风采,但这次的4K修复版,内地是全世界最先上映的。王海懿透露,该片后续还将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上映,而且,这次内地的上映将为影片做出一份特殊的贡献。“因为电影问世时间太久了,物料什么的早就没了,这次的剧照、预告片、海报都是我们自己重新做的,美杜莎那边也问我们要了这些物料,所以未来其他国家和地区观众看到的《海上钢琴师》物料,很多就是出自我们中国公司之手,这也算是我们在宣传物料上的一次输出。”

  《海上钢琴师》观后有感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片段,是影片最后1900跟马克斯·托尼表达自己不愿意离开弗吉尼亚号那段话。

  在没说这段话之前,我其实特别希望故事的走向是马克斯成功劝说即将被炸死的1900下船,然后一起组一个小乐队,演奏音乐,然后认识今生挚爱,过上再平凡不过的幸福生活。

  因为这是我认知里“幸福”该有的样子。

  可是当他说完这段话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心目中所谓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这篇影评会把这段话拆解分析。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从小出生在船上的1900,他的世界就是这艘船的大小。他了解船舱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结构,知道它从哪开往哪里,多长时间,他要弹奏多久的钢琴……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了然于胸。他不是没动过下船的心思,他被太多的人劝说,希望他改变。

  有人跟他形容过某个契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是如何令人顿悟,是如何想要改变,他感到好奇,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那种声音,即便他一直生活在海上;也有人令他一见钟情,巨大的引力拉拽着他,他魂牵梦绕无心演奏,只想与她相识,想要过有她的生活。

  在那个他钟情的女孩离开船后,他陷入迷茫,后来他终于他决定要下船了,可却在直面纽约城的时候凝固在了舷梯上。望着纽约那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大厦,他才突然醒了过来——对于“无限世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他对于爱情的向往。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1900的这段话浇熄了我所有的优越感,为他感到惋惜的“陆地人”是多么的可笑。他知道自己如何生如何死,可我们不知道如何生也看不到如何死,又有什么资格为他感到可惜。

  活在船里的他不需要选择,可我们有无数的选择,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我想到一个类比。迈出这艘大船,就好像我们迈出校园一样。在社会里的人,今后的生活都是“未知”。找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对象,买一栋房子……我们最大的较劲,就是跟自己说“我不后悔”,可是,我们总会后悔的。可我们不得不迈出去,成长不就是逼迫着每个人,都走进这个无尽的世界吗?

  听他说到这里,我就已经开始为自己深深地感到难过了。是啊,我们“陆地人”要在无限的键盘上演奏音乐,我们不知道“do”在哪里,也不知道“si”在哪里,让我们演奏一段音乐?这太难了。我们每天每天面对的,是“难”,我们,真的,太难了。

  工作中会被要求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但你做不到就好像低人一等了一般,你不得不去克服。我们被焦虑笼罩着怎么也逃不出去,只能硬着头皮在这无尽的键盘上吃力地弹奏。极少数的人摸索到了门路,弹出了一首曲子,可大多数人只能团簇在地铁里,马路上,办公大楼里,不知尽头地前行,没有音调地演奏。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人们认为1900不愿意下船,是“孤独”囚禁了他。在成长的过程里,我想他早已跟孤独和解了。当第一次经历上一秒还被人们围着称赞他的演奏,下一秒却因为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后而迅速散了的时候,他一定也会落寞。这样的情况数百次数千次发生之后,也早已不会有任何感觉了。有的人看似是被“孤独”囚禁,其实却是与孤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孤独的人是知道如何取悦自己的人,他们看似活成一座孤岛,可你永远不知道那座岛上到底有如何精彩纷呈的世界。看完电影后,我开始羡慕那些有孤岛的人,那种不会与任何人分享的“世界”,对我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觉得我们得承认,那些说要“活出自己”的言论,都是弱不惊风的,立不住脚的。当选择一种迎合世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已经无法“活出自己”了,而说出这种话的人,谁又能真正地做到不迎合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呢?我们应该佩服那些活成孤岛的人,而不是试图把他们拽向我们,也不该抨击他们不像我们,我们得收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优越感”。

  马克斯最后选择尊重1900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才真正成为了1900唯一的“朋友”——理解他,尊重他,成就他。

  我想过如果是我的朋友坐在那艘装满炸药即将爆炸的船里跟我说,他不会下船的,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选择。我想我应该会泣不成声请求他跟着我走,无论如何请随我下船吧,我希望他活着。就算我不知道下船后的他该如何活着,但活着总归是件好事。

  但我忘了,1900就像是这艘船的灵魂一样,又或者这艘船是1900的灵魂。船不在了,1900就不存在了。所以就算把他劝下船,他也不会活着了。

  1900当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存在过,恰恰是,他深刻存在于每个欣赏他音乐的人的心目中,那个跟他battle自惭形秽的“爵士乐之父”会永远记得他。

  我想起《奇葩说第六季》关于名画的讨论。烧掉的名画不是这样就不存在了,只要被人记得,它就是不朽。葬身于爆炸火焰里的1900,就像是火灾里烧掉的一幅名画,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会记得他的才华与人格,而他,永远活在了弗吉尼亚号那架钢琴所弹奏的旋律里——永垂,不朽。

  《海上钢琴师》观看体会

  《海上钢琴师》“逆袭”,重映片市场空间有多大?

  赋予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赋予我的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一封感谢信,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而令他如此感慨的原因,正是其1998年旧作《海上钢琴师》在内地上映时,所受到的热捧。

  周末三天,在排片不占优的情况下(平均不足15%),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累计取得了超过6500万票房,逆袭《霹雳娇娃》、位列同期第二。考虑到《海上钢琴师》单日票房和《大约在冬季》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本周工作日内《海上钢琴师》甚至有望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而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海上钢琴师》的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3亿元。

  1.3亿的票房,放在今天的中国影市来看并不算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但对于一部已经上映了21年、在互联网上有大量高清资源的文艺剧情片来说,这一成绩完全称得上是优秀了。作为对比,1999年《海上钢琴师》在北美上映时,仅仅只收获了16万美元(约150万人民币)。

  《海上钢琴师》能够“逆袭”,和其知名度有着莫大联系。截至虹膜影人发稿前夕,豆瓣评分9.2分的《海上钢琴师》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5位,累计有超过142万豆瓣用户标记了“看过”、超过29万用户标记了“想看”,是中国电影爱好者中知名度最高的剧情片之一。此次影片经过4K修复后,在大银幕上放映,对于很多从来没在电影院里欣赏过该片的影迷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机会。

  《海上钢琴师》豆瓣评分9.2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上映前夕,《海上钢琴师》仅仅只发布了8款物料,落后于《霹雳娇娃》的28款和《大约在冬季》的23款。但是该片在猫眼和淘票票上的映前累计想看指数却接近50万,要远远优于很多同档期电影;而灯塔专业版提供的爆米花指数(全网总和热度)趋势也显示,《海上钢琴师》映前的总体热度表现,也和马思纯、霍建华等多位明星坐镇的《大约在冬季》难分伯仲。

  有了热度的铺陈,影片卓越的质量和差异化的特点,便成了其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票务平台评分(猫眼9.5、淘票票9.4),《海上钢琴师》都要优于同档期所有电影,对于越来越看重质量的用户而言,这样的口碑自然会有不小的吸引力;而灯塔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则指出,同期几部电影的用户都有着明显区隔,因此并未出现相互分流的情况。

  《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老片重映在中国市场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包括《大话西游》《英雄本色》《千与千寻》《龙猫》在内,有不少经典老片都选择在内地重映,并且纷纷斩获了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票房成绩。

  由于很多老片的重映成本,仅仅只包括了修复转制、拷贝和宣发等,加之不少影片都像《海上钢琴师》一样更多是依赖影迷的“自来水”,所以整体成本常常能控制在几百万元。因此除了极少数特殊影片外(如《泰坦尼克号》3D版),大多数老片重映都称得上是“一本万利”,卖到千万就基本能实现盈利了。

  但低风险与高回报,并不意味着老片重映就是一门零门槛的生意。

  有参与过类似项目推广的业内人士告诉虹膜,一般情况下重映影片可分为几类:特殊时间节点上(例如纪念张国荣等),主打情怀的电影;高质量的、未在内地上映过的经典影片,如此次的《海上钢琴师》和此前的《千与千寻》;热门影片的新版本,例如3D版《泰坦尼克号》等。

  后两种影片,因为高质量和扎实的用户基础,往往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理想或者远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而前一种影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情怀而没质量为依托,则很可能在收割完第一波票房后就被市场所淘汰——2017年重映的张国荣影片《失业生》(豆瓣7.1分),就只收获了610万票房。所以如今在做老片重映工作的企业,往往会对影片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会从豆瓣评分8.5及更高的影片中选择合适的对象。

  此外,虽然老片重映的利润空间巨大,但是天花板也非常有限。抛开《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特殊电影,大多数老片的受众规模也相对较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此次《海上钢琴师》超过7成的用户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想要进一步下沉、打开增量市场,如今来看还有不低的门槛。受此影响,目前老片重映更多只能作为影市淡季的一种补充,或者是激烈档期里一种差异化、圈层化的选择。

  不过即使限制颇多,还是有很多从业者相信,老片重映的市场会越来越火。毕竟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在没有合适新片的情况下,与其花钱去看一部不确定的电影,不如选择一部优质的老片。因此在此轮《海上钢琴师》大卖后,便有从业者向虹膜感慨:“豆瓣TOP250里的很多电影,或许都有机会在华亮相了。”


相关文章:

1.《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精选5篇

2.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篇

3.《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及影评最新【5篇】

4.《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5.《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5篇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