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2019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最新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精选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为了可爱的中国》在革命旧址实景拍摄,在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中寻找细节,将最新发现的史料与当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向人们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许多重大事件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表现了一代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人生道路上的精彩华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最新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精选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后感

  上世纪50年代的交通大学星光熠熠,在上海滩云集了一大批学兼中西的知名学者。

  其中,有位叫钟兆琳的先生,他是学生眼中的天才型教授,也是钱学森念书时最为尊崇的教授之一。

  收到中央一纸西迁指令后,上海交通大学一时争论骤起。要不要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迁到荒凉的西北?争论愈演愈烈时,钟兆琳给出了他的答案……

  钟兆琳出生在浙江省德清新市的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常说,西部不发展,国家就没有真正的繁荣。

  本可优渥生活的钟兆琳,在西安终日脚蹬布鞋,一身很旧的蓝色人民装,周末偶尔到东亚饭店点上两道上海菜改善伙食,常被服务员唤作“老乡”。

  钟先生1927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解放前夕收到美国大学聘书,但他哪也不去,就要留在祖国教书。

  晚年的钟兆琳已需柱杖而行,仍随师生们在大西北考察,动员一批又一批西安交大毕业生留在西部工作。

  为纪念钟兆琳先生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在致西安交通大学的信中写道:“我是交通大学学生,钟兆琳是我的老师,我是钟先生的一个学生。”钱学森常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本故事取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四集《西迁》。

  64年前交通大学收到的一纸西迁令,拉开了新中国西部建设的大幕,也让这所久负盛名的高校里上万名师生的命运轨迹,从繁华的上海滩,延伸到荒凉的大西北。

  本片创作团队历时半年,在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寻访数十位亲历者,沿着他们的西迁路,重拾为了祖国甘愿放弃优渥生活的动人往事,还原那份“义无反顾,不问西东”的豪情。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这些历史或许耳熟能详,但这里为你带来的,将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场场极度震撼的精神洗礼。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心得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祖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她,可以让人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如此勇敢、乐观;

  她,可以让人放弃名利,无视凶险,毅然踏上归途;

  她,可以让人坚守于荒凉戈壁,屯垦戍边,用尽一生的时间;

  她,可以让人告别繁华,一路向西,再向西;

  她,可以让人义无反顾奔赴万里之外,唯有纸短情长以寄相思;

  她,可以让人在大山深处与贫困作战,将青春和激情尽情挥洒

  ......

  70年,

  无数中国人砥砺奋进,谱写下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所有的一切,只为我们可爱的中国!

  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于10月2日至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每天12:36播出。

  央视新闻频道今晚21:30 《新闻联播》重播后,将播出第五集《远离祖国的地方》。

  一条跨越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铁路线,也是一部中国对外援助的光辉史。架在异国他乡的铁轨,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该片创作团队历经半年时间,在国内多地寻访了数十位援建坦赞铁路的亲历者,并远赴非洲进行拍摄,试图以充满真实情感的人物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再现当年数万名援外人员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和充满坚定信念的精神世界。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体会

 

 从1961到1966年间,12.7万知青陆续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支援国家建设。这其中,仅上海知青,就有9.6万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后来的返城潮中回到了繁华的黄浦江畔。

  有两个上海姑娘,1964年夏天来了石河子,把整段芳华都给了新疆,为的只是兑现39年前一句脱口而出的承诺……

  杨永青出生在一个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给她铺垫好了安稳的前程,可她偏要去新疆。

  农场的白杨树下,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陈毅,接见了11位来自上海的知青代表,陈雪琴和杨永青都在其中。

  见到总理时,陈雪琴只有17岁。那时的她或许还无法真正理解“不回家”的含义。

  本故事选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三集《军垦战歌》。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无数热血青年陆续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担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

  荒漠里、界河边、盐碱地、瞭望塔……这些地方留下了几代兵团人的青春,也留下了摄制组的脚印。

  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从悠悠时光里打捞出来,让你也听到,西北呼啸的风沙中那一曲传唱至今的动人战歌……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这些历史或许耳熟能详,但这里为你带来的,将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场场极度震撼的精神洗礼。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感想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把隆化拿下来!”

  他们,如你我一般有着血肉之躯,却为了信仰舍生忘死;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矗立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1948年5月25日凌晨,苍茫天地间刚露出一线曙光,河北隆化城外的阵地上一片寂静。19岁的董存瑞和他的战友们静静等待着总攻开始。

  这一年的2月,大部队东进辽宁朝阳,董存瑞所在连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师96团2营6连,他被任命为6班班长。

  5月初,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掩护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11纵队奉命以迅速果断的行动消灭国民党十三军,解放全热河,切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

  隆化,是冀东战略要地,承德的北大门。解放隆化,对解放承德、解放热河,牵制东北敌军,扼住敌人咽喉至关重要。

  在隆化周围,国民党部队修了坑道、堑壕和密集的碉堡群,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隆化中学是敌人防守的核心。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把隆化拿下来!”开战前,练兵比武中的“爆破元帅”董存瑞向连长请缨:“打隆化,我要争取送第一个包。”

  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战斗开始了。我军强大的炮火,压住了敌人火力,董存瑞带领的爆破组连续摧毁了三个炮楼和五个碉堡,扫清了隆化中学外围工事。

  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抬不起头来。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6条火舌。桥上有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冲锋的道路。

  负责突击的3名爆破手中弹负伤,一位战士冲上去时被敌人击中炸药包,牺牲于一片火光中。

  “连长,我去!”看着战友牺牲,董存瑞急得满头大汗。连长摇了摇头,他知道董存瑞刚完成艰巨任务,需要休息。

  时间一分一秒逝去。不拿下暗堡,就不能攻破敌人阵地。

  “请批准我去!”董存瑞又喊起来。

  连长紧紧握着他的手点点头,嘱咐道:“小心点!”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腰冲了出去。在战友的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暗堡里,国民党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

  董存瑞中弹扑倒了,战友站起刚要向前冲,却见他猛然爬起,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进入了国民党军的火力死角。

  他顾不上鲜血直流的伤腿,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找不到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

  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进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火光闪过,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山摇地动,浓烈的硝烟把太阳都遮住了。烟雾散去,只能看到一堆破碎的水泥、砖石和还在燃烧的木头。

  暗堡被炸塌,进攻的通道打开了,战友们跳出战壕勇猛冲锋,将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

  董存瑞牺牲的地方,战友们徒手扒了很久,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哪怕是一块零碎骨肉、一片衣服布料……

  董存瑞,是河北怀来县南山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的“四虎子”;是儿童团里的“抗日小英雄”;是“我把这辈子交给了党”的共产党员。他,更是一名战士,一个军龄刚满两年又10个月的兵。在短短的岁月里,他立了三次大功,四次小功,获得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

  爆炸声消弭于历史中,英雄的魂魄长眠于隆化县北郊。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四尺长的棺木里,安放着一块红布包裹的楠木,上面用朱砂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陵园西侧有个角亭,是为纪念在解放隆化战斗中牺牲的五千余名烈士而修建的。隆化县总面积5497.30平方公里,在这场战斗中,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一个人的勇敢来自他的觉悟。”曾任董存瑞所在的32师副师长的天津警备区原政治委员曾威少将这样追思他的战士。

  “我们这三千多人就是全牺牲了,也要牵制住敌人,让红一、红四方面军顺利北进!”这是红25军长征时对战友的承诺。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前给叔父写的一封信。

  “为了人民,愿作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这是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的誓言。

  “让我去”“跟我上”“向我开炮”“我在阵地就在”“铁军来了”“让我再救一个”“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铿锵的话语里,燃烧着忠魂。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山河记取,天地见证。据不完全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勇士为国捐躯,有名可考的仅193万余人。

  从解放战争中的董存瑞,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黄继光,到建设发展时期的雷锋、李向群,再到新时代的林俊德、张超、申亮亮、杜国富……他们,都是肉体凡胎,因为信仰舍生忘死;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矗立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有感

  “我没有文化,看资料也不懂,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们国家地下了?我们国家就没有油?才怪了!”

  “才怪了”,成了新中国的倔强

  这些人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大多数人,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他们留下的,是新中国的朝气蓬勃

  1959年9月。北京沙滩红楼。36岁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蹲在马路边哭了。

  作为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他来首都参加国庆观礼,却发现街上的公交车都顶着一个大包。包里是煤气——因为缺石油,公交只能靠煤气行驶。

  “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王进喜说。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彼时,石油的短缺正卡住年轻共和国的咽喉。1952年,国产石油产品只能满足所需的1/4,进口油品所花外汇上升至进口产品第一位。随着国外封锁日紧,空军飞机甚至因油料紧张不能进行正常训练和执勤。

  王进喜被煤气包震撼的同一月,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正式发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会战随即展开。王进喜从玉门油田赶来,要到大庆“一拳头砸出个井来”。

  仅用5天零4小时,王进喜就率队打完第一口井。新华社记者穆青当时写道,“这是用世界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方法打出来的油井”:钻机到了,装卸工具不够用,王进喜说,“拿脑门子拱地也能把井架拱起来!”绳子拉、撬杠撬,真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竖立在了荒原上。

  要开钻了,水管没接通。大伙儿说,用盆端。有人不同意,“你们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的?”

  “就是我们的国家。”王进喜说。一天一夜,一群人用脸盆、水桶、头盔,往井场端了50多吨水,提前开钻。

  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浅气层时,突发井喷。压井要用水泥提高泥浆比重,可水泥加进去不能融合。王进喜拖着伤腿,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因为里面有烧碱,被拽上来时,疼得几乎昏过去。

  他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有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就说我们中国是贫油国。我们听见就生气。我没有文化,看资料也不懂,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们国家地下了?我们国家就没有油?才怪了!”

  “才怪了”,成了新中国的倔强。

  “铁人是个突出的代表,广大职工实际上也都那么干的,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也不怕死。”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党委书记朱鼎科曾回忆。

  在大庆会战之前,已有上万青年,穿着露着棉絮的破棉袄、坐着马车,汇聚到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仅大庆油田会战,就有来自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石油人,和退伍解放军战士、转业军官等4万多人参与。一位普通工人听说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大油田,通宵睡不着,打包行李,要去支援。

  大概在戈壁滩还是海洋时,才有过可以比拟的热闹:夜晚的灯火像是新出现的星座,荒原上到处飘荡着年轻的歌声: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油田都在戈壁荒滩上。大庆的冬天,最低气温到零下四十多度,钻井边、棉袄边挂着长长的冰楞,十八九岁的“娃娃工人”冻得哇哇大哭。哭完了,用冻僵的嘴喊:“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

  缺粮,职工家属自己开荒种。缺房,向当地人学“干打垒”。缺衣,自办缝补厂,“一件棉衣里子用40多块旧布拼成”。

  更难的是国外封锁,设备和人才奇缺。

  没有量油桶,就用罐头盒改装;修井设备不足,七八十人背着钢丝绳,把四五吨重的抽油杆和油管从井底一节一节往上拉;井打完了要用水泥固井,没有运输带,新中国第一支女子钻井队的姑娘们每人肩上扛一袋、怀里抱一袋,一路小跑。

  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改编而来的石油师某团1237名指战员中,有1226人通过人均26个小时的集中训练考取了驾驶执照,“几乎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方向盘”。

  这些人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真的是用“双手”——朱洪昌,一位工程队队长,用手捂住管道裂缝,堵住了漏水。奚华亭,一位维修队队长,在一次油罐着火时,跳上油罐,扑灭了火焰。毛孝忠和萧全法,两位通讯工人,用身体连接断了的电线,接通了紧急电话……

  大多数人,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他们留下的,是新中国的朝气蓬勃:1955年,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两年后,新华社从兰州发出电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王进喜“砸”出第一口生产井的2个月后,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

  这些石油炼制的产品被送到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座制造大型机床的沈阳机床厂、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963年12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听到这个消息,王进喜乐坏了。他说过,“只要上午拿下个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痛快。”

  他到处同人谈论这件“大喜事”。然后和其他石油人一样,爬上钻台、握紧管钳,不吭一声,埋头干了起来。


相关文章:

1.2019《可爱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0篇

2.2019中央电视台黄金档《可爱的中国》观后感5篇

3.2019央视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观后感5篇

4.2019央视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观后感5篇

5.2019党史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经典观后感5篇范文

15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