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本杰明·巴顿奇事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

本杰明·巴顿奇事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本杰明·巴顿奇事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

  与其说人物,倒不如说主角,咱们的存在以务必的主角出现,比如母亲、父亲、兄弟姐妹、爱人……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精选:时光是个奇迹

  时光飞逝,不明白这条长河哪里是源头,所有的人顺流而下,只有一个人逆流而上。本杰明·巴顿

  影片几乎完美,除了女儿完全不明白本杰明是谁这一点有待商榷。毕竟离开的时候她已经一岁多,之后又回到身边,就算不明白是父亲,也该有所耳闻之间的关联。倒着长的逻辑基本上还是编圆了,不断插入的时代让这段‘奇事’附着于真实的历史之上,有务必的可信性。这有点像《阿甘正传》了,据说影片也是根据小说改编,原著也是讽刺意味,影片却成了温情奇幻的‘个人传奇’。

  我没读过原著小说,但是就影片来说,感觉这种改编还是很合大众口味的。饭饭有些苛求了,我觉得这次芬奇把握的很不错,比《十二宫》强。全片的节奏,氛围,格调极尽完美,尤其是摄影和配乐,配合的相当完整流畅,没有唐突和缺憾。巴黎那段的叙事风格还来了一点变奏,借用了个《罗拉快跑》似的多次假设,让这个转折点更令人记忆深刻。

  影片的摄影十分出色,构图和明暗比较都很讲究,细腻,沉静。镜头常常徐缓的推拉,虽然是主流手法,加了滤镜,但没有显得过于矫情做作。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徐缓的,皮特说起台词来不紧不慢,布兰切特更是舒展悠扬,冬天里看这片真是一种享受影萍。

  就剧情的结构来说,真正算是‘奇事’的不合常理部分,就应是第一段从出生到少年(生理老年)和最后一段从少年(心理老年)到死亡(汗,这个乱呀)。最后给出了老年痴呆,丧失记忆的解释还算合理,这让整个故事能在奇异惊叹中走向结束,观众也能理解这份温暖的杯具。中间的过程,倒和普通感情故事和历险传奇差不太多,如果要比较,和《大鱼》有同工之妙。本杰明不单生理上倒着长,心理上也并不是越来越成熟。他刚上船工作时,但是20岁不到,但说话做事都显得很稳重,难怪人妻达尔蒂会钟爱他,把他当成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中年人。而到了真正年龄三四十岁时,皮特反而像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了,他也会冲动,也容易吃醋。本杰明并没有和黛西结婚,他们同居有了孩子后又分开,此时他的心理年龄四五十岁,可却像个生理年龄18岁的男生一样出去闯世界。也就是说,本杰明其实走过了两个青春期,而且都是心理上的,第二个青春期里的皮特,基本上和他演得那些叛逆小帅哥没啥区别,因此如果编剧不让他得老年痴呆,这个故事就没法继续‘奇事’下去了。

  再一个惊叹,就是影片的化妆术,简直和魔术一样。面容,肤质,形体都能够随心变化,想多老有多老,想多小有多小。让皮特的面孔变老不太难,但这脑袋长在一个瘦小枯干只有一米多的身体上,特技师还是做到了。我不由自主的做了个计算,那就是本杰明和黛西到底活了多久?本杰明1918年出生,死在黛西怀里,他49岁时,黛西43岁,怀孕有了女儿,那黛西是1924年生人,2005年飓风时就应是81岁,2003年换钟时,本杰明变成婴儿死去(真省棺材呀),他就应是85岁。因此四五十岁那段时刻两个人就应正好适宜,都在人生的中断,心理生理年龄都能够正常相遇。当然本杰明的年龄要做减法,生理年龄=85岁-实际年龄,化妆师把之后的皮特变得那么年轻,给观众的惊艳感,要比布兰切特更多,毕竟此刻的皮特确实老了,胖了。上次我在戛纳见到他时,感觉脸都有些浮,满是皱纹,和乔治·克鲁尼站在一齐,看得悲哀呀。电影里居然能那么年轻,仿佛时光倒流了。至于布兰切特的美,我对她二十岁时不熟悉,也就无从比较。但是女王就是女王,倒是今年被她震了一次,眼见她打着小花伞,身着一身紫色站在我面前,呆了。我也算是亲眼见过不少顶级明星了,可就那一瞬间,我才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光彩照人’,仿佛有层光芒铺面而来,旁边的斯

  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哈里森·福特立马暗淡下去。我看得出神,彻底的花痴了一把,新浪的美女总监小豆也由衷的赞叹‘真美呀’,这才叫顶级的气质,带光晕和气场的。

  这片子务必要在大银幕前看,出来后恍若隔世。虽然,那只蜂鸟一向在提醒我,这只但是是个奇幻传奇,杜撰的故事,可人生不就是这些奇迹组成的吗。

  ——浅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

  “咱们最后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一样罢了。”这是一个关于性命的故事。可它像一部史诗,表现的不仅仅仅仅是一个本杰明巴顿,而是很多人的性命历程,只是巴顿的比他们特殊一点点、完整一点点点罢了。而它又不仅仅仅仅在讲述人的生命,同时也可瞥见一个城市的兴衰和一个时代的荣辱……

  影片是从凯克先生为新奥尔良火车站制造的那口大钟开始的。那段画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种沧桑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历史。一口倒走的钟,他想让历史倒走,但战争已经发生,倒走只会多制造出一个战争,于是,之后二战的出现果然就有了种历史倒退的痕迹。然后听说凯克先生独自泛小舟于海面,这是一种漂泊的意象。被他“制造”出来的本杰明也追随这意象,在之后的人生中在船上当起了水手。这令他体验了他性命中丰富的一段经历,也包括二战。倒钟毕竟不是白造的,他很幸运得存活了下来,不像凯克先生的儿子。

  (上段是我的胡乱联想,此刻言归正传。)

  关于性命:

  主人公有着与众不一样的性命流程,这是影片的线索和立足点。一个倒走的人生,生下来是个老人,之后越长越年轻,返老还童回归婴儿。这样的安排让咱们对人生的看法有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更深刻地发现人生的好处。老人会被人嫌弃,因此,本杰明的父亲都不愿收留他。但是就像母亲告诉他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自我有不一样的认识。”他的身体正在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区别在于他的变化和别人是相反的,他在变年轻。这时的画面是衰老的他握着中年女生的手叫着母亲——一个很奇特的景象。看着多少有点异样的感觉,可能是心酸亦可能不是。不是为本杰明的衰老,正因他是新生的,而是为他的母亲,他们注定要错过,会在他看上去很年轻的时候老死。这样一种差距太大,比共同成长、变老要让人难以理解。就像那位教他弹钢琴的夫人所告诉他的:这很遗憾,正因要经历所有自我爱的人比自我先死去。咱们注定要失去他们,但是只有失去了他们,咱们才明白他们对咱们来说有多珍重。因此,以本杰明为视角咱们才更清楚地看见了身边的人的失去对咱们意味着什么。当他越来越年轻,他的爱人脸上却增加着皱纹这样的感情也是痛苦的。他无法和孩子一齐成长,只会成为爱人的累赘。

  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本杰明的童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也就是说他是在养老院“长大”的,当时他还是个老人的模样。养老院,这也是个特殊的意象,那里最接近性命的终点,可它却是本杰明的起点。那里最常到来的“熟悉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波又一波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进来,说是性命无常倒不如说是有常,没有人能够避免。但它也常常以令咱们惊讶的方式出现。比如教堂里牧师为本杰明和母亲做完祷告,他自我也倒地不起了,但神奇的是,原本不孕的母亲真的在之后怀孕了。我并不认为这是宗教的关联,而是性命本身的无常,它随时能够离开也随时能够到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咱们不能左右,但是咱们能够选取每个人自我度过性命的方式,就像“弹琴未必要弹得很好,但要对弹的东西有自我的感受,这其实是在为自我演奏音乐”。

  关于人物:

  先来谈谈母亲奎尼。这真的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生。是她收留了这个“不可能是人类”的婴儿。她把它称作上帝的孩子,说他在此已经是一个奇迹;她把它放进抽屉里还不忘留1条可供呼吸的缝;她在钟声响起时给了它个“本杰明”的名字(钟的英文是“BEN”);她会在他的轮椅接近台阶的地方把他拉回;她会在他因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吓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给他一个拥抱……她的母爱无私、伟大。

  父亲的主角在片中也有几个不一样的类型。本杰明的父亲,刚答应妻子要给孩子一个家,转身却将他抛弃,原因是这个丑陋的不像人类的家伙夺走了他深爱的妻子的性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样貌,他逃避职责。而本杰明离开妻儿的原因是害怕自我成为她们的拖累。他要给孩子一个父亲而不是一个玩伴,他期望尽一个父亲的职责,可他的职责就是离开,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很幸运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亲一齐,并且用自我赚的钱请他。他的女儿可没那么幸运了,只能在父亲去世以后才发现父亲给自我寄的明信片。另外,片中还有一个父亲,只是他是从迈克船长口中出现的。这个认定儿子只能在托船上干一辈子的父亲。

  也正是正因这样一个父亲,才有这样一个儿子,迈克从来认为自我是个艺术家——纹身艺术家。连在死前的一刻他还是关心着他被射烂的作品。他是个自由的人,不愿被父亲的想法压制,也不钟爱被规矩束缚,因此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兄弟姐妹想带黛西出海的要求,哪怕这是会被吊销执照的。

  关于本杰明爱过的两个女生那就更有意思了。但是,她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伊丽莎白是他情人,黛西则是他的爱人。两个孤独的人在最寂寞的时刻相遇——午夜。于是他们成为了情人。那个有夫之妇对于自我的丈夫并不满意,夜深人静的气氛给了他们畅快自由的交流。倾诉自我的过去。他们品味着茶、酒还有鱼子酱。他得到了第一个接吻,她正因他而变得年轻。正因是情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关联短暂、神秘、又不了了之。

  爱人则不一样,从他们第一次的相遇,别忘了那天是感恩节,是上帝赐给对方的礼物。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桌布下正因烛光而掩映出的影子,只有亲密的爱人才能拥有。他们的感情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小女孩怎样会懂感情”当老年黛西说完这句话后就出现了黛西年轻时跳舞的场景。她的前半辈子是属于舞蹈的,因此她根本没有重视本杰明。她要和他做爱,但是他拒绝了,他对于她绝不是正因做爱而做爱,而是为了感情。当她不能再跳舞了,她才真正拥有了这份感情。她不愿爱人看到自我狼狈的样貌,看到自我不美、不能跳舞的样貌。他们会在每个晚上睡前对彼此道声晚安。他卖掉父亲的房子和公司只为给她一个完美的家,他的离开出于无奈,但他的感情又驱使他出此刻她面前。他是在她的怀抱中

  闭上眼睛的。这份爱让两人记挂了一辈子。

  影片最后的一组人物片段实在是本片的神来之笔,十分动人,伴随着那音乐几乎使人落泪,那钢琴声就是那夫人教给本杰明的那段。这些性命在本杰明的人生旅途中出现过,每一段都很感人。

  火车站的旧钟已被换下,它以前证明了大半个世纪,人类最高速发展的那段时刻。新的钟不再倒走,意味着那些旧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而被新的东西所代替。水淹进储藏旧钟的杂物室,也将新奥尔良一齐淹没。以前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会被新的人生代替。过去的层层记忆也正因时刻的流逝而被清洗干净。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没有什么东西能持续到永远的,咱们也一样。”

  “有些东西就是会持续到永远的。”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或许,只有时刻是唯一永恒的东西,谁明白呢?

  逝者如斯夫——《本杰明巴顿的奇特人生》

  本杰明是倒着长的,我也倒着说。从片尾说起。片子最后一个镜头:飓风来临,大水涌进一个货仓,倒走的大钟立在里面,渐渐被水淹没。是为这部电影的点题之笔:钟正走也好倒走也好,人顺长也好逆长也好,最后都消失在时光的长河。孔老师两千五百年前说:“逝者如斯夫。”意思就是这个叫本杰明的匹夫,也跟其他人一样逝去了。

  本杰明巴顿的故事表面上是奇特的,但是他本人的性格不忽悠。片子跟主人公一样,要说的道理很明白,从开头交代那口大钟的传说开始,就是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人们常说:要是我能越活越年轻就好了。于是真的有作者尝试去想像,如果一个人越活越年轻,他的一辈子会怎样。从本杰明同学的个案,我只能得出结论:不管顺着长倒着长,其实都一样。都要随缘,都要相爱,都要失去,都要忍受孤独。。。

  如果编导想让人觉得本杰明本质上是奇特的,那他们失败了。

  时光真的是这个世界最神秘的因素。它是线性的,只往前走,它对万物公平。如果时光的性质不是这样,我们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再奇特的个案,我们也只能想像时光倒走,虽然倒走,仍然线性,仍然公平,因此本质一样。关于时光的想像,如果不能突破“线性”这个特征,就不会奇特到哪里去。话说回来,真突破了“线性”,也许读者观众就无法理解,因为我们的思维是按照这个世界的时光塑造的。

  从叙事角度来说,本片没有给人真正奇特的感觉,问题出在视角。采用本杰明的第一人称叙事是明智的,为了避免冗长单调,让黛茜母女偶尔代叙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本杰明的叙述里,没有表现出一个倒着长的人应有的独特的心理。他的生命跟别人的如此不一样,他就应有别人无法体会无从想像的喜怒哀乐。但是从电影中看起来,他除了倒着长之外,想法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片子因此缺乏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比如后半部分他不愿成为所爱之人的累赘,那种心理就应挖掘得多一些,可惜只匆匆带过。

  也许描述倒着长的人生,即使对最有想像力的作者都是高难度的。

  除了这一点缺憾,《本杰明巴顿的奇特人生》是部高水准的好看的电影。虽然长,但不闷,制作精良,画面饱满丰富,时常有温馨的笑料。大卫芬奇十年前的《搏击俱乐部》,不忽悠死人不罢休,如今似乎是心地澄明了,不玩那一套了。当然有些镜头和画面,还是在考观众。比如本杰明初遇黛茜,旁白说:“那一天,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那个人。”观众很自然地会去看从远处跑过来的小黛茜。其实在黛茜跑过来之前,前景有一个男人钻进一辆汽车,然后车开走了。这个人,是本杰明的父亲。说实在的,黛茜并没有怎样改变本杰明的一生,他父亲把他丢在老人院,才真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种手段,是芬奇的惯技。

  说起来,父亲把他丢在老人院,倒是做对了。对一个生下来就是老人的孩子来说,还有什么地方比老人院更能给他一个安稳的自然的环境呢?其实这片子是个fantasy,主人公的世界是精心安排好的,就像实验室里的比较组小老鼠,除了倒着长,其他各方面条件都一样。因为是实验,虽然一切看上去温馨,但骨子里总是冷淡的,包括感情。所以名字叫“curiouscase”,个案。在这一点上,本片又和《搏击俱乐部》相似,那个片也是fantasy。

  看电影的过程中,倒是有个奇特的现象:只要BratPitt以本来面目无敌金身无比拉风地出此刻银幕上,观众席必响起欢快的笑声。可能是老年的造型比较太强烈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之后的少年造型,更是诡异。CateBlanchett的少女面目,也挺碜人的,忽然有看日本美少女漫画的感觉。PS的效果还是跟真实面貌有差别。回来之后,忽然想重看《夜访吸血鬼》,至少那里头的BP,美貌是真的。

  里头的其他人物都挺可爱的。被雷击七次那个家伙简直太搞了,但是数来数去,只听到六次雷击,难道漏了一次?跟游泳的贵夫人深谈那段,很有味道。船长像共产党员,临死要说大道理,令人宛尔。蜂鸟那个比喻,则有点牵强。

  好片子,值得琢磨一两下。以后BP真的老了,能够拿来比较比较。估计他老了还是会比这片里的造型好看。

  逆生别于不朽,思索多于评价--《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揭示

  对于这篇“影评”的题目,我有理由自责--前后在说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虽然都与《本杰明巴顿奇事》有关。

  生来年老,而越来越年轻,这是一个较好莱坞以往影片十分新颖的情节外套(虽然影片的脚本并不“新”了):这往往会让人乍一看下与另外一个线路混淆:那就是“不朽”。我们会在两个虚幻的基础上进行不一样的思索:年老和年轻的逆向生长,不朽,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命题。《夜访吸血鬼》里讨论的不朽,《指环王》里讨论的不朽,那是在讨论妖媚和凡人间的关系,或者说那是一种孤独却又良好的心境,看着时代在自我的指边更替,而“我”却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无论是看着“人王”故去,还是提心吊胆地在黑夜出没,这都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历程,虽然伴随着的也是痛苦和挣扎,伴随着的是“看着所爱的人远去”,而时空的转换会令处于其中的心态获得一种异样的淡然。但千万千万,不要把《本》错误地理解为不朽,那绝对有天壤之别。年老到年轻,最后走向的也同样是死亡,只但是,生长的过程和表象与常人略有不一样而已,而身处其中的心境是怎样的?所要承担的痛苦绝对不是“不朽”的人物能够体尝;他体会不到童年的快乐而留存不完整的完美回忆,体会不到年轻生长所带来的欣喜,体会不到走向成熟逐渐具备力量的得意,也同样体会不到与爱人终老膝下环绕的欢愉,只能在短暂的期间与身边的人擦身而过,在某一个时候狠心

  割断所有的缠绵,这实在不是一个人类能够承受的。

  那么《本》所揭示的是什么?人生究竟是什么?时光究竟是什么?时光是可逆的么?时光真的能像那倒走的钟似的,把逝去的亲人带回到我们身边?也许影片正在告诉我们,无论人的一生是如何的,即使你的一生离奇另类到从老而年轻,那究竟是一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短暂的旅程。人的一生能够那样多彩,你能够固守在一个地方,也能够走过所有的角落,而时光对所有人都很公平,她在那个地方克扣了你,也就在这个地方给与并但是分的补偿,而在这短暂的旅程中你会做什么,取决于自我的选取。而无论你如何表达你的始点和终点,你终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许影片正在告诉我们,始终的表象倒置并不影响生命的活力和精彩,而人的始和终,是一样的,完全一样,初生的婴儿和垂暮的老人,他们拥有同样的状态和情绪,他们都是最接近于上帝的生命。或许影片在告诉我们,人都是孤独的动物,他们并不群居,他们只会以自我的人生轨迹偶尔交汇,完美的缘分,短暂的相聚,应当使人感到满足,即使你们的生命之线是相向而行,相汇只在瞬间,那个瞬间已经足够让人体味,让人珍藏了--因为时光并不可逆,就像影片结尾飓风带来的洪水一样,奔流不息,势不可挡,她带来了所有,也带走了一切,即便是不朽,也在时光的长河中

  《本》或者能更多地激发观众的思考,而更少得获得一些技术上的评价。但是依旧有若干点能够指出:女主角撞车的一段无疑是十分搞笑的,或许能够理解为在长河中的一条小小支流,它是那样不和谐,而又让人感到闪亮。这个段落似乎与本片的风格完全无关,而类似与其他轻快风格影片的一个开场,安插在那里有很强的跳跃性。我不想褒贬这个桥段,只能说,这的确十分特殊。皮特的演出我不想过多褒奖,他的确在不断突破自我,获得长足进步;相形之下,其最近的作品,我更多欣赏其在《阅后即焚》中的表现,那里他是那样一个另类搞笑的人物,而在《本》中,他十分深沉,十分忠实,十分恳切,也许这是两个不一样层面,不从进行深入的比较。试想当年莱奥那多从铁迪尼号到飞行者的升华,皮特也让同样我对于漂亮脸蛋的演员有了更多的宽容的期望

  《本杰明·巴顿奇事》配乐管见

  公映于08年圣诞节的本片是去年颁奖季的一大热门,大卫芬奇导演,由《阿甘正传》的金牌编剧操刀,将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搬上银幕。

  创作这个短篇时,菲茨杰拉德在酒精毒品的腐蚀下,渐沦为替以前被他讽刺的时代镀金的一部分,剥落美国梦金箔的才情基本都留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的大亨》中。不堪丧妻之痛,一度被迫远赴好莱坞编剧的他,写作的目地当时仅限为一个瘾君子谋求温饱。这样背景下写出的书,即便仍不乏可取之处,但差强人意的评价似乎并但是分。

  但在学院偏爱文学改编的大方向下,《本杰明》一向不乏问津之人。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朗·霍华德就有意将其搬上银幕,但苦于以当时的技术展现“返老还童”的过程恐难让人信服,于是只好像詹姆斯·卡梅隆搁置《阿凡达》一样搁置下来。霍华德先生显然没有“世界之王”的耐心,不久便转投丹·布朗的怀抱。就这样,这个题材最后辗转落到了大卫·芬奇的手上,芬奇携手爱将皮特,企图再造《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辉煌。

  这个每个环节都野心勃勃的团队在配乐方面显然也不会有丝毫懈怠。本片的配乐全部由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创作。亚历山大虽然不像约翰·威廉姆斯、汉斯·季末这些蜚声海内外的大师那样为国内观众所熟知,但我们对这位履历上写着《色戒》和《面纱》的48岁作曲家显然并不陌生。除上述两部在大陆公映过得电影外,他还曾为《暮色2》《金色罗盘》《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心遗忘的节奏》《女王》等片谱写原创音乐,可见他能够柔韧游走在文艺片和主流商业片之间,尤擅长悠扬隽永,富有异域风情的旋律。本片的音乐秉承他一贯的风格,清新悦耳,余音绕梁,却并不喧宾夺主。借用亚历山大本人的话说“音乐务必强而有力,但也要十分的沉默,它务必十分的纤细且缜密,不能过度卖弄,而且还要一向表达出主角的情感,因为本杰明是一个很沉默的人,音乐必须要表达出他在不一样处境时的移情感觉,显现出他在悲伤与疑惑时的感受。”

  的确,本片配乐相较同年问鼎奥斯卡的《贫民富翁》要低调得多,看来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人们更乐于随着JAIHO的旋律引吭高歌,而不是看着布拉德皮特返老还童。但《本杰明》的主题音乐显然更经得起反复咀嚼,空灵的音符仿佛一个阅尽千帆的老人在月色下细数心尘往事,既有对过往亲情的眷恋,也有对逝去感情的追思,而这些在从小见惯生命流逝的本杰明看来恰似弹指间的过眼烟云,终究要回复孜然一身。

  黛西的主题时常和本杰明的交织在一齐,32min本黛两人初次见面,响起的音乐似乎就是两人终究劳燕分飞的映射。本片前半部分每当回到从前,往往配以以当时流行的爵士乐,既烘托气氛,又凸显时代感;55min,无名女士去世,伴着她生前喜爱的钢琴曲,本杰明又送别了一位朋友,熟悉的乐曲里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似乎也在说,给你生命中留下印记的往往是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人。

  1:51min,意气风发的本杰明骑着拉风的摩托,这时恰如其分的音乐将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情绪展示得一览无余。1:59,min,用一曲MyPrayer贯穿起本杰明继承父亲遗产后的诸多生活片段,从扬帆出海,到走马灯般的更换女友,最后回到母亲家,同黛西重逢,行云流水,不落匠气,让观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音乐的这种作用在本片临近尾声时表现的尤为出色,2:38min随着老年黛西的回忆结束,熟悉的音乐适时响起,将本杰明一生中重要的人一一穿起,这时柔和的音乐仿佛潺潺细流,轻轻拂去岁月中的尘埃,宛若飓风来临,潮水侵入地下室时,依然故我的旧钟,一向述说着遗憾的故事。

  总之,这种哀而不伤的情绪就是本片配乐的基调,如同拂面的清风,提醒终日穿梭在柏油丛林中的我们,珍视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


相关文章:

1.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精选作文5篇

2.最唯美的电影台词

3.温馨爱情段子

4.机器人瓦力观后感3篇

5.情侣间的情话小段子

451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