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关于读书的随笔:谈谈帝王之书

时间: 家志1175 分享

  学习啦: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想法,读不同的书也需要我们代入不同的角色里,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谈谈帝王之书》。

  每次遇到王首席,讨论最近读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他都说我读《资治通鉴》是在研究帝王之术。不可否认的是,司马光在修《资治通鉴》时预设读者就是皇帝。这一点,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很多痕迹。比如“臣光曰:……”这种评论式叙述的主语就是臣子在给皇帝读者讲道理,汇报心得体会。——为君者,最喜欢、习惯的就是听汇报、看简报。

  读史读到一种程度,就是自己不忍心看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觉得可惜。但人生很多事情都这样,非常可惜。当看到两个大臣、前线的武将互相争斗,都上书批评对方之时,我就会设身处地去想:假使我是萧衍或者元恪,此时到底应该采纳谁的说法,怎么判断才不会被下面的人忽悠,怎么才能在最危机的关头有人保护。——这一点在元子攸诛杀尔朱荣时十分强烈,自己的叔元徽在紧要关头,骑马跑了。他跑了,就能真正逃过尔朱兆的屠刀?他这种蠢猪式做法,简直是让人不屑。况且孤为君,其是臣,臣不为君死,到底是孤看错了人?——这样的叔有什么用?自己想要从王允诛杀董卓的事件中学习到东西,最后还是成了一个比曹髦有成就,但最终身死社稷的君主。这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吗?

  这种代入感,就是帝王之书编撰的整体思路。从中不自觉地就让人去考虑帝王心术是什么?所以很多读者、领袖在列书单时都说自己读了通鉴。

  为君者的思考方式,除了不被下面蒙蔽,还有决策:每一个决策都是被后人评价。自己称帝道路上那些拱手奉玺,奴颜婢膝的前朝大臣是否应当真的重用?很多都是无耻无赖无底线的卑鄙小人。

  还有一个典型的是,北魏后期到底要不要放开食盐垄断。我们知道,从管仲开始,食盐垄断就是政府获得稳定收入的来源,这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前一阵读到一文,说为何历代改革总是税负越改越多——这似乎是朝政混乱的体现。不过,从唐朝后期来看,税负增加都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军事斗争导致很大一块地盘无法被中央政府控制,所以税收不上来。再碰到个喜欢大兴土木,或者信佛的皇帝,到处花钱迎建道场,赏赐僧徒,那财政就更加吃紧了。这就要扩张税基,想各种办法扩张收入。此时的选人用人难题就是找一个会理财的宰相。动武,在任何朝代都是极为花钱的漏斗,钱财粮食不停地往地上撒,撒到没法拾起来,无休无止。

  再说说打仗,北魏面临六镇叛乱,本来按照李苗的建议应该搞坚壁清野,把这帮闹事的拖死。然而,一帮人忽悠着皇帝不停用兵。大将又都是纨绔子弟,哪里懂得带兵打仗,打仗前,拍胸脯保证,但一上战场,吓得往回跑。再加上,萧衍不停派大将北伐,南北混乱,都是花钱的地方。这个时候朝廷也没有反思是不是应该马上恢复食盐专营。

  政府垄断,我们现在总觉得是一个恶政:与民争利。笔者也很反对政府在民间抽走很多利益,但从财政的角度考虑,食盐垄断问题从来都是真正的政治问题。北魏之时,朝廷想要还利于民,放开了盐矿,结果却被很多大势力垄断,老百姓没有获得实惠,政府也没有获得财政收入。唐朝的杨炎在搞两税法之时,主要的突破口就是食盐收税问题,让老百姓贡献财政于无形之中。

  当站在了财政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就变成了假想的君主?满足了自己指点江山的欲望?

  公众号:新语莘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