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时间: 咏良1172 分享

  学习啦:《追风筝的人》相信许多人都看过,每个人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因一篇报道而一时兴起所写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

  有幸在初中毕业的假期阅读这本小说,当时读完已是深夜。不是如挨重重一棒的痛感,而是萦绕于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的哀伤。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文字,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将故事娓娓道来。

  出生在富裕人家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是好伙伴,两人时常玩斗风筝比赛,1975年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勇夺桂冠而哈桑则答应阿米尔去追第二名掉落的风筝。可哈桑在归途中被人强暴,而阿米尔虽然看见了却因为怯懦没有制止。后来阿米尔因无法面对哈桑在13岁生日晚上陷害哈桑偷窃,而洞悉一切的哈桑承认自己偷了东西,与父亲搬出了阿米尔家。

  苏联入侵巴基斯坦后,阿米尔和父亲前往美国把家留给拉辛汗照看。2001年罹患绝症的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回去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称“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出路。”阿米尔依旧因不敢面对过去而拒绝,于是拉辛汗告诉了他哈桑的生世——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当阿米尔费劲千辛万苦将索拉博救出后,索拉博因对生活绝望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而九一一事变后的一个周末,在公园里阿米尔和他玩起了斗风筝的游戏,索拉博重新露出了微笑。

  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且鲜明的个性,而最令我难忘的,是阿米尔从美国回到阿富汗的家中,拉辛汗与他的对话。拉辛汗用平静的语气叙述着他找哈桑一家的经历以及哈桑的结局。

  “‘哈桑又抗议,所以他们把他拉到街上……’

  ‘ 不。’我喘息着说。

  ‘……下令他跪下……’

  ‘不!天啦,不。’

  ‘……朝他后脑开枪。’

  ‘不。’

  ‘……莎法娜尖叫着跑出来,扑打他们……’

  ‘不。’

  ‘……也杀了她。自我防卫,他们后来宣称……’

  但我能做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地低声说着:‘不。不。不。’”

  在此之前,哈桑还给阿米尔写了一封信,那整洁得几乎孩子气的字迹,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他最亲爱的朋友的牵挂。哈桑仍是那个哈桑,善良的令人心疼的哈桑。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大善。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种族,宗教。他是哈拉扎人,是什叶派,是一个仆人、文盲,没有金钱地位,但他勤劳勇敢,忠实正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在这个充满歧视的世界里,依旧保持着纯净,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完美特性。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关于这一点,阿米尔早就给了我们答案:“到学校的人是我,会读书写字的人是我,聪明伶俐的也是我。哈桑虽然不懂一年级课本,却能看穿我。”哈桑早已心如明镜,他看穿的不仅是阿米尔的心思,更是这个社会的黑暗面。

  若哈桑是整本书里具有完美特性的存在,那么阿米尔则更加真实,因为他有着更加复杂的形象,与哈桑不同,他有着等级观念和种族观念,会把哈桑对他的保护当做理所当然,会因父亲对哈桑的温柔而嫉妒,会对自己欺负哈桑感到不以为意,以致后来哈桑受到侵犯也只是在短暂的愧疚中进行自我安慰。但这不能一概归结于人性的恶,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在为儿时所犯下的错误赎罪。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阿米尔在成长。从小时候的自私懦弱,到成年后勇于接受过去,正直的,敢于独当一面的男人。对于哈桑的亏欠,他最终弥补在了索拉博身上。最后索拉博的微笑就是最好的证明。

  阿米尔的父亲曾对阿米尔说:“世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而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罪恶,给予自己心灵以救赎,而救赎的时间可能溯及一生。

  作者:陈柏诺

  公众号:我们的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