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教育札记:未来的教学趋势及其他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掌握好教育的变化方向。文章《未来的教学趋势及其他》很值得各位教师一看。

  上次我在嵊州逸夫小学举办的李玉贵小学语文“课堂研究”工作坊活动结束后发表感言:未来的教学趋势依然会围绕着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展开。只不过一切都需要重新定义。

  从课程内容看,一是越来越多的顶尖教师会有自己的标识性课程。所谓自由在高处。未来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拥有自己标识性课程的老师都将会因此处于教育食物链的顶端。他们会拥有更多的专业自由。这些老师会像U盘一样,自带丰富的、不可替代的课程信息,既可以独立运转,也可以与任何一个系统协作融合。其实,这片教学的蓝海已经开始微微泛红。

  二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会更加自觉地打开或者软化学科边界,主动寻找学科内外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科知识的细分式学习和基于现实世界完整性的综合性运用学习会在各学段更加紧密地交叉进行。特别在小学低年级,会更加贴近回应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基于整体的认知方式。未来的课程内容,一定会在学科本质和认知完整性上取得更高阶的平衡。

  我仔细研读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十八个指标,发现这些指标与每一个学科都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一个指标有着明显的学科性特征。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为了让人自由、充分、丰富地发展,我们就必须承认学科终究不过是载体和工具。必须承认学科不是终极目的,学生的生命发展才是最终的价值取向。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跳出单一的学科思维,看到教育最底层的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个人认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是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的核心。

  原来我们一直把 “不要荒了自己的园,肥了人家的田” 奉为学科教学的圭臬,但置放在核心素养的时代语境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的合理性。每一个学科都是伟大的,都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都有着它独特的美丽和芬芳。但就算如此,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面对课程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想的是学科如何主动对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思考学科能够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什么。在这里,我们特别要警惕只见学科,不见人的课程内容。

  三是未来课程具体学习任务的研制时,会更加精准地让每个孩子进入“学习区”。很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学习的实践效果不佳,往往在于我们对于什么是好的学习认识不清。好的学习要在努力在课程内容上摆脱“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我们特别要警惕那些“一帆风顺”的教学。好的学习应当是磕磕绊绊的,应当是不断向生长的。课堂应当是所有孩子学习、试错的田野。应当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存在感和获得感。

  从课程的实施路径来看,我相信未来会贴着技术和人的深度联系展开。

  技术不会颠覆教学的本质,但是技术会完全改变教学的展开路径。万物互联带来的信息即时性、丰富性和碎片化,已经把我们带到教育变革的风口。有人会因此长出翅膀,也会有人因此晕头转向或者一头栽倒在地。

  其实最让我敬畏的还是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层面纱已经被逐渐揭开。当所有的教学痕迹经由技术沉淀为数据,当这些数据经由岁月,经由万千众人,最终自动进化成可供研判的各种真相和趋势。我觉得,教育的黑箱因此会被进一步打开,虽然我认为要完全打开几无可能。

  当教师个人经验遇上有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学情研判,我相信这会是人类教学一次核炸,是真正走向精准高效的一大步。这会是教育基于理性、基于科学思维的一次革命性的绽放。去年,我和夫人陈凤老师运用数据和实证思维,共同研制了的《果园机器人》一课,已经初步证明了小学阅读课堂朝向精准教学的可能性。在浙派名师的教学现场会上,这堂课引发了同行的强烈发响。

  课程实施的另一条核心路径我认为是需要发现、重构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系。从我有限的经验看,未来课堂的运行关键要素在于倾听、协同与分享,以深度的联系推动深度的学习。构筑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在丰富的安静中让学生学得更加专注,让学习的原力觉醒、生长。这也是佐藤学、秋田喜代美等教育家提倡的“学习共同体”的要义所在。

  在有意义的实质性互动中,让个人负起学习的责任,并由此让所有学生间有着积极依赖。这样的深度联结,催生的是润泽的课堂。这是当时李玉贵老师近两个小时的《蝙蝠与雷达》带给我的重要启发。特别是前半个小时李老师对一个陌生班级进行的课堂运营的架构与练习,让我感叹我们内地的课堂教学运行的确存在着很多“毒素”。

  这样的判断,其实最早萌生在2002年的南宁,我第一次听香港黄锦燕老师的《漫谈沟通》。只不过那时候的自己认知还相对低级和模糊。连同记忆的还有时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老师评此课时难掩的激动之情,他“以什么是”为开头的一长串排比句,是我在以后中国小学语文江湖中再未见到过大场面。

  这些天,代表人类最强大脑的柯洁已经向阿尔法狗献上了双膝。原先一直高傲着的柯杰已将阿尔法狗奉为“围棋的上帝”。前些日,还听说有好事者已在研发人工智能将参加明年的高考测试。相信结果一定会让天下学霸们绝望。

  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度迭代进化。那么,人类有什么用?人类的智能有什么用?人类的学习的价值在哪里?在这样一个未来已来的时代,我们可能都需要思考,作为延续文明的教育,我们要把怎样的同类交给未来的社会?这真的是一个天一般大的命题。

  人类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区分和差异在哪里?

  我想这中间差的就是人类最基础的核心素养。丰富的人性、先进的思维方式、创造和感知美好的能力。我想这应当是未来一切教学变革的需要坚守的价值取向!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