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敦刻尔克》浅谈:"撤军"故事,留下的战争疼痛
编者按:战争电影,都有着深刻的反省和思考。诺兰大导演的这部《敦刻尔克》,就把战争留下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亿万电影观众,在刚刚被主旋律史诗影片《建军大业》注射过爱国"兴奋剂"后,又重重跌落进英国电影导演诺兰以"撤军大业"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的惊悚中。
诺兰在影片中仿佛在刻意营造一种只属于他的"记录电影"的质感和烙印;全片不去煽情,不去放大,不作停顿,又不容置疑。
导演依然用他惯常的"非线性叙事"方式,解读"二战"史上经典的事件,也是世界战争史上那段奇迹性的"大撤退"故事。细心的观众看得出来,他在他为数不多导演的影片中,试图在做自我反类型片的尝试。
诺兰在这部影片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将战争中的无助和恐惧无限放大,而并不像那部《血战钢锯岭》直接通过视觉提供战争的惨烈和惊悚。他以极少的台词和暴力感很强的音乐,挤压观众的紧张心理。并用重金属般满满的音效,冲击观众的感官和体感极限,这是一种不见血,甚至不见"敌人"影子的极端恐惧感。
这部电影看不出导演在细节上的刻意玩味和设置,也看不出人性的暗黑,更没有用什么手法去故弄玄虚的"反转"。却能随时随地让观众倒吸冷气,感受影片中"冷峻"的影调,寒气袭人的悲凉。
诺兰说过:战争中的撤退和"逃亡"是复杂的,就像战争本身一样随机,不合逻辑。
所以,战争带给人类生命如草芥的残酷本质,以及朝不保夕,死亡无常的人类孤独感,在诺兰的影片中,没有去做简单的歌颂和升华,更没有去粉饰英雄的存在价值观。而是将那些压抑下来,又掩藏起来的纠结情感和无望,无边的人性原始的求生欲望,转化成无论失败与否,士兵回家便是胜利的另一种升华。导演也在用他的电影,表达对这种人类寻求生存本能的尊重。
于是,当那位帅气的海军老将军,在望远镜里看到远海上几百艘不同名号的私家船急驶而来,老泪纵横的将军只从嗓子眼里哽咽出"祖国"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字。老将军也替导演解读了"绝地求生"和"失败也有失败的意义"这样一系列深刻而婉转的电影主题立意。
这是一部没有敌人出现的战争片,甚至是没给一个德军近景和特写却又至始至终伴随着战争恐惧和灾难的非典型战争片。
观众也许没能从导演那里获得一个期待已久,亦或是浓过《血战钢锯岭》那样的重口味,
但人们还是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了诺兰导演从未失手的气质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和国家的那种深刻的疼痛感。
毕竟是怀着一种有心理准备的期待进到影院,又收获了另一种有一定心理落差的期待从影院出来。观众自我调节的观影直觉和心得,其实也在丰富着导演在电影中的留白和设问,反省和思考。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