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以爱为话题的教育心得感悟
编者按:爱,究竟是什么?家长会教育孩子们学会爱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与家长探讨的“爱”吧!
朋友圈里有“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说法,那么,要不要谈学习?
不谈。
因为它不过是生活的一个方面,我们来谈谈爱。
爱孩子是不是我们都会做的事情?
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精心呵护过一株“玫瑰花”,给这株玫瑰浇水、捉虫、为她放置了屏风,倾听她的怨艾和自诩,这使得这朵玫瑰和其它的“五千朵”玫瑰不一样,那么该怎么才叫“爱”呢?《小王子》里面提到责任。多大程度的责任才是合适的?《人类简史》里面有一个概念是“互驯”:认为农业劳作之后,整天弯腰耕种,与其是人类驯化了小麦,不如说小麦驯化了人类,人类成了小麦的奴隶。那么在我们的家庭里,哪里出现了“互驯”?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依赖与退化?
在我们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要求……
家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隔代抚育或者彻底委托给托管机构,父母本身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情感需求缺少细致地体察与良好的沟通,容易产生误解、埋怨或者出于补偿心理的过度保护;还有一种现象是夫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时,就选择将孩子作为保护对象,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投射看似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代替了孩子的意志”(《家庭治疗》),使得孩子对父母产生更多依赖,比如阻止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将此看成是委屈,或者将学习中一定会遇到的难关越俎代庖地帮助解决,或者纵容孩子的坏习惯和逃避问题……这样的“互驯”后果,体现在学习上是懒于作业,忽略改错,书写潦草,等待答案等等,这些都是爱吗?不是的,它会导致成绩不高,对将来的影响是孩子很难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的精神。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需要我们更理智和智慧。三、四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大体是这样:
但是每个个体会有差异。根据孩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有扎实地走好每一步,如同春种秋收,才能迎来孩子的全面、茁壮地发展。
爱孩子,放在心里就可以了吗?不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要注意语言、语气、态度、表情。遇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作业没写好,磨蹭、缺少耐心、做错了事等等,不可以姑息,但也不要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而是要先静下心来,然后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从而维持“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用以下四步指导法:
1、找到优点及时肯定。
2、沉浸其中真实感受。
3、提出方向传授方法。
4、训练观察循环稳定。
我想,当我们都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尊严感,在自己看得到的努力中体验成就感,形成自信、独立性。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爱的艺术》【美】艾·弗洛姆)希望我们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学着爱,好好爱,尽职尽责,用我们爱的能力孕育出孩子的优秀。
作者| 杨美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