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芳华》电影观后感:《芳华》之外的收获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电影《芳华》的播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好评也很多,观看之后你有哪些感触收获呢?看看下文作者的收获。

  赶一回潮流,陪媳妇和女儿看了电影《芳华》。些许感动和遗憾之外,也有一点点意外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感觉《芳华》跟我们的《召唤》套路很像。2007年秋,研究院编排的音乐舞蹈情景剧《召唤》在长庆油田首届职工文艺大赛中夺得唯一的特等奖。我们的剧情立足长庆石油人37年的艰苦创业心路历程,把大家都熟悉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元素串起来,以两代石油人对话的方式切入主题;其间借鉴了电影《创业》情景,引用和还原了《我为祖国献石油》、《满怀深情望北京》等歌曲,演绎了铁人带伤战井喷的情节,再加上长庆油田当年“跑步上陇东”和“三块石头一顶锅”等历史文化典故;音乐背景之下,优美的舞蹈与拉架子车抬钢管的大场面次第推进;26分钟的演出,竟然把评委看哭了。西安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周恩来的扮演者——76岁的刘发鲁泪流满面,当场肯定了我们稚嫩的演出。同年底,这个节目参加了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庆典表彰大会,跟唱了一辈子《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刘秉义同台,再次让很多从玉门一路走来、参加过石油大会战的老职工流下热泪。

  谁没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谁的青春不曾吐露“芳华”?

  万没有想到,十年前我们职工编排的一个大杂烩,竟然跟大腕冯小刚的电影如此相似。当然,《芳华》要深刻得多。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其可圈点之处。有一点不可否认,都在拿青春的芳华做戏,都在以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残酷“走心”。

  第二个收获,发现电影歌曲《绒花》竟然有那么一句优美的歌词——那是青春吐芳华。

  十二三岁的年纪,在元龙公社大门口的石滩地上遇到一部好看的电影《小花》。那时候总被精彩的战斗故事迷醉,对刘晓庆和陈冲那样的明星都没怎么在意,怎么能记住李谷一唱的插曲?几乎没啥印象。

  过了十几年,在电影频道回顾“革命传统”影片,才感觉《绒花》好听,才发现唐国强、刘晓庆、陈冲等给我们编织过一个美好的少年梦。于是,有点喜欢《绒花》,却并没有深究其中的含义。直到电影《芳华》被热炒,直到坐在现代化的影城里,才明白片名就来自《绒花》。回过头仔细琢磨歌词,不得不佩服严歌苓和冯小刚等人的艺术眼光。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漓漓鲜血染红它

  ……

  那是青春吐芳华,多么好的一句歌词。饱含激情,也满怀着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影片不错,虽然对人的价值观有些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好人没有好结果这样的演绎。可是,现实生活的残酷的确如此,太多的时候“好人总是吃亏”,没办法。

  《芳华》二字于我,还有另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1987年9月到1988年7月,我在天水市八中做插班生,当时叫做“补习生”,现在的说法是“复读”,目的是新一轮高考。从农村中学进入县城再挤命运的独木桥,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难,只有过来人才能理解。为难之中,是母亲的坚强支撑了我。母亲起早贪黑从北山上的村子里收集鸡蛋,再搭火车挑到城里来卖,供我做最后一搏。母亲除了走街串巷叫卖,很多次都把卖不掉的鸡蛋交到北道埠二马路西口的一家饭店里,好赶下午唯一的慢车回去。饭店的招牌,就叫芳华。那一年,芳华对我是一个温馨的名词。那些年,我小学二三年级同桌的女孩就在芳华做服务员。当时还不兴“打工”这个词,她是初中毕业通过当粮食局长的舅舅在城里做临时工,那可是一个被人眼热的身份。芳华饭店就在文化馆斜对面,步行到天水火车站不过10分钟。美丽善良的女同学总会热情地帮母亲搬鸡蛋,顺便给母亲一碗水喝。

  《芳华》炒到我心动,眼前却是母亲挣命担鸡蛋的身影。

  片尾滚动的字幕插曲,韩红深情地唱着《绒花》。这回记住了歌词,“那是青春吐芳华”。我知道,北道埠二马路的芳华饭店十几年前就不见了。

  亲人已逝,青春不再,芳华于岁月深处闪耀着曾经的流光。

  第三个收获,整理三位女作家的简历。

  头一位就是《芳华》的作者严歌苓(ling)。严歌苓1958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美国21世纪中、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著名影片《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芳》和《归来》等的原作者及编剧;严歌苓有《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热播,小说《第九个寡妇》一度畅销;严歌苓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第二位是聂华苓(ling)。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外文系,职业作家和画家;聂华苓从台湾旅居美国以后,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和“世界文学组织第一”;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千山外、水长流》、《桑青与桃红》,有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也有翻译集《百花文集》等;聂华苓曾获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和多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奖。

  第三位是叶广芩(qin)。叶广芩1948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叶赫那拉氏,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作协副主席,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叶广芩被誉为“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派女作家”,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黄连厚朴》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经常在《小说月报》上读叶广芩的中短篇小说,去年读过她的散文集《老县城》和《秦岭无闲草》。就在这个月,叶广芩的《苦雨斋》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为啥要整理这三位有成就的女作家简历?主要是容易混淆。

  近年来,严歌苓和叶广芩都比较火,很多人却叫不准苓(ling)与芩(qin)的发音。至于聂华苓,文学圈子或者阅读比较多的人熟悉一些,也有叫不准名字的现象。

  几年前在陕南,爬天柱山的缆车上说起严歌苓和叶广芩,小导游非说我的发音不对。她把芩说成苓,原因是常去宁强县的青木川镇,就是叶广芩长篇《青木川》的原型地,那里有作家的纪念馆。这两个字太像了,就差那么一点。

  严歌苓和聂华苓都是美籍华人,她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苓(ling),原是草药名,如茯苓,有草木青翠之意。而大半生工作生活在西安的叶广芩,其芩(qin)字也是一种草药,如黄芩;芩原指芦苇一类的草本植物,被当做止血草使用,当然也有生命茂盛之意。至于这两个字在三人名字中的实际含义,无从考证,能叫得准就行。

  没有见过这三位女作家,在网上找到各自比较清晰的照片以佐文字。

  看过严歌苓意味深长的《芳华》,据说隐藏着其自传的成分;再苓(ling)芩(qin)不分,有些说不过去。至于《芳华》本身,评述的人实在太多,我就不啰嗦了。

  2017年12月25日晨于西安家中—书房。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李建学

  公众号:最文亭

  李建学:1968年11月生于甘肃天水元龙李家沟,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小说集《那些年的桃花》、《守诚家的》、《满地一丈红》、《石油上的人》4部,散文集《陪母亲说话》1部;其中《那些年的桃花》获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提名奖(2009),《满地一丈红》获第五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中短篇小说优秀奖(2015),《陪母亲说话》获首届“蒲松林散文奖诗词奖”散文集二等奖(2016),《石油上的人》获第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2017),现供职于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3881432